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昨天去南海舰队江门驻地去参观,深切感受中国海军建设的日新月异。巧的是,就在军舰的旁边,遇见崖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跳海的所在。只见岸边一块大石,上有郭沫若题字“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由于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我想,如果将这里辟为旅游景点,想必会游人如织,来凭吊者络绎不绝。如今隐身于军事重地,乐得清净,倒是好事。而且,所谓“崖山之后再无中国”,也值得商榷,不宜炒作。

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国”的出处,说法不一。钱谦益在《后秋兴之十三》中写“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确实有此意。但此人跳湖自尽都嫌水冷,后面又降了清,是不是转变了思想,摒弃了华夷之分,再说什么“崖山之后再无中国”也就没了立场。另一个说法是,“崖山之后无中国”是日本政学界为侵略中国寻求文化上的合理性,在南宋遗民怨念的基础之上炮制出来的,因此还有下半句,所谓“崖山以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或“崖山以后无中国,中华正统在日本”。日本试图以两次汉文明的断代来打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也跟着起哄似乎也不太好。

按照现有的考证,“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当时的“中国”,指的是周朝的京畿,镐京和洛阳等周王室直接统辖的地区。后来随着不断的开发和大一统王朝疆域的扩张,“中国”的地理范围也随之扩大。在地理和政治意义上,如果“崖山之后再无中国”,那么在一个几百年都不是中国的地方成长起来的人还是中国人吗?显然荒谬。当然,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可能是文化意义上的,即汉族政权被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所取代,在文化上亡了国。但中国一直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多元成分的国家,说元朝断送了中华文化也站不住脚。相反,元朝统治中原的百年,是蒙古族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并不存在中华文化被消灭、断代的情况,恰如更早的“五胡乱华”实为“五胡入华”。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持久延续下来的文明,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文明和中国人的精气神是什么时候被大大摧折的,或许每个人有不同认识,但我想不是在崖山。

而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的事儿,我也觉得不太对劲。当宋代的士大夫陆秀夫穿上朝服,把八岁的皇帝赵昺抱到了船头,以德佑皇帝(宋恭帝)已经受辱、您不能再受辱的说辞劝说少帝投海,即便少帝真心实意地同意了,也是不妥的。

事实上,帝昺的哥哥,也就是陆秀夫口中的德佑皇帝(宋恭帝),境遇并不太差。他被他的太后抱着投降了元朝,被掳到了大都,但忽必烈没有杀他,而是把他送到藏区当和尚。在西藏他学会了藏文,成了一代高僧,把很多汉传佛教的典籍翻译成了藏文,也成为了汉人皇帝中在中国版图上走得最远的一个。一直到53岁时,他莫名写了一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这诗又传到了时任皇帝元英宗耳朵里,才带来杀身之祸。这个昏庸皇帝一看,“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是不是要思归故国啊,这个狠人就把废宋恭帝弄死了。

你说宋恭帝算不算受辱呢,从一国之尊(虽然已经是风烛之际的少帝)到流徙藏区,应该算,但他在喇嘛庙里青灯礼佛的日子里,是不是也可能得到了心灵的皈依、到达了另一种境界?生还是死,应该由每个人自己选择,绝处逢生,并不少见。士大夫陆秀夫壮烈殉国或许值得尊敬,但劝说少帝投海,而且是采取这种吓唬的方式劝说未成年人赴死,在我看来,实属不该。你的认知,并不是他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藏文   京畿   郭沫若   中国   元朝   日本   中华文化   中华   皇帝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