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到底是“养生”还是“要命”?中医专家这样说……

很多人认为,喝酒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无论是少喝酒或者多喝酒,都会对身体有害。

但是就酒这一物质本身而言,难道真的是一无是处的吗?

或许能够从中医的角度,窥见一些端倪。

喝酒到底是“养病”还是“要命”

其实,就普遍中医的观点而言,更多的是将喝酒归类于治病、养病的范畴。

大部分的中医医学巨著,都将酒的功效定义为:“通血脉,温肠胃,御风寒”。

《本草纲目》记载:“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温能驱寒,辛能发散,行气和血”。

简单来说,古代中医认为,喝酒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温效果,在秋冬两季合适饮用,尤其适用于高寒地区的人群。

其次,酒的味道又辣又甜。辣味可以帮助身体湿气发散,甜味能够补充身体血气。可以说,古人对于酒的评价,大多是积极正面的。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博物志》中也有记载:“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通过一例故事,讲述了喝酒还有驱虫健体、避除邪祟的效果。

综上所述,从中医的角度看,喝酒的确存在诸多的裨益。

说到这,可能有很多爱好喝酒的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去小酌一杯了。

还请冷静!

虽然古人更加推崇喝酒,但相比于现代的酒,还是有所不同的,存在一些细微差别。

古代酒和现代酒,用途不同

我们根据古籍的描述,不难发现,古代中医用酒,大多在治病、养生方面。

这就意味着,古代酒的品种,多为药酒。其中有益于人体的中药成分很多,上文也提到过,酒类有温中驱寒、杀虫健体的效果,也大多囊括在药酒之中。

也正是因为如此,古人与酒,就好比现代人对待“药”的看法一样,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总归是治病的好方法。

但是现代的酒,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存在的,其中的饮用剂量,饮用时间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好比古时候“乱用药”一般。久而久之,肝脏因为酒精摄入的负担越来越重,自然对身体健康不利。

由此可见,虽然古代中医认为,喝酒大多是治病且养生的,但是古人喝的酒以及对酒的看法,和现代人大多是不同的,自然也会造成两极分化的观点。

现代人饮酒应该注意什么

1.饮酒要饮"养生酒"

什么是养生酒?

大家从上文的结论中也可以找到答案,例如古人纯手工工艺酿造的粮食酒,例如黄酒、粮食白酒等,或者是在此基础上添加合适中药浸泡的药酒,都属于养生酒的范畴。

适当地喝些养生酒,不仅能够利用好其中的药效,继而达到驱寒、补中、养血的效果,还能一定程度规避现代酒精所带来的代谢负担和致癌影响。

2.饮酒要看时间

古代中医视于酒,就好比我们现代人视于药,药物的服用存在时间要求,酒类自然也不例外。

根据相关中医典籍的记载,酒属于温热清寒的粮食津液,能够驱寒补中,其所对应的时间段,自然就是傍晚至临睡的一段时间。

根据中医理论,傍晚到睡前的时间段里,身体阳气收束,损耗的也就更多,如果能够适当喝一些酒,提高身体阳气的运转效率,就可以在这个阳气损失的高峰时段,保证其更多的留存。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阳气护住身体温度,自然就能起到温中驱寒、保暖守温的效果。

3.饮酒要适量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同样归类于药物的性质。中医用酒就好比用药,不仅要看时间,还要看剂量。

因此,我们饮酒的时候,也要关注剂量,让酒里的中药成分或者是粮食精华,在起到一定养生效果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负担,将负面作用下降到最低。也正因为如此,喝酒的剂量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合适自然养生,过多自然伤身。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虽然很多朋友了解到了中医饮酒的相关事项,但是,饮酒的量如果把握不好,会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无可否认,这个“量”如何进行把握,同样是需要酒友们了解的情况之一。

饮酒的“量”如何把握

其实就严格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肝脏健康程度不同,自然对于酒精的“健康代谢量”标准也不同。

所谓的健康代谢量,就是在不影响肝脏具体代谢功能的情况下,肝脏所能代谢的酒精的正常量。

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个人能够接受的酒量不同,自然能够接受的标准也不同,但是在此提醒大家的是,喝酒仍然是宁“少”不“多”,即使酒量再好,也要少喝为妙。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庄庄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马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中医   阳气   药酒   剂量   肝脏   酒精   古代   身体   效果   自然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