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借”为何物?古代鞋履风尚的变迁,沉潜着等级制度的演变变

引言:

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一个缩影便是服饰,早期人类通过服饰的穿戴来摆脱野蛮进入文明社会。

鞋履作为服饰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经过长期的时间发展,逐渐衍生出了其独属的鞋履文化风尚,它在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的同时,也记录着古代森严的阶级等级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是男人出将入相兼济天下,女人独守闺中相夫教子。在传统服饰观念中,鞋履是重头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历史在将鞋履的功能性推向极致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等级符号的功能。

人们对于鞋履穿戴的差异和变化,不仅体现出男女的社会定位不同,也代表着古代等级制度的演变。

一、古代鞋履因时代、质地、功能和等级不同,其称谓也具有多样性

(一)由于时间地域和质地功能的差异,古代鞋履具有不同的称谓

由于鞋履的普适性,鞋履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鞋的最早称谓可以追溯到伏羲氏。

相传伏羲氏在捕猎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脚掌不被磨破割裂,开始用兽皮将其包裹,同时起到了保暖的作用,于是鞋履的传说就开始流传起来。

先秦文化学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开端,许多传统文化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的起源,然而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并未有“鞋”这一文字的记载,相反与其有关的历代文献记载极其丰富,这从侧面展现出鞋履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用于表述鞋的称谓很多,先秦时期常用“履”来指代鞋子,“鞋”和“靴”则是先秦后期所出现的叫法。

鞋履的叫法也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所影响,关西地区称作“屦”,关东地区叫做“复履”。

由于材料质地不同,鞋履也有各种不同的叫法,由丝织材料做成的称作“履”,而由绳麻做成的草鞋则叫做“不借”。

鞋履也因人的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地位高贵的称作“舄”,地位低下的叫做“屩”。凡此种种,鞋履文化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二)鞋履文化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朝代中,有着其独特的演变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鞋履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除却发挥其实用功能外,开始有了丰富的内涵。

殷商时期除了麻、葛用于制作鞋履外,还有皮、木、布等丰富的履材。

待到周朝末期,鞋履的样式来自北方胡人的鞋式,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抵御胡人入侵采取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中原人们因此开始穿上了皮靴,穿靴开始渐渐进入百姓的生活之中。

秦朝时期天下一统,秦继承了赵国胡服骑射的装备,将军穿戴短筒胡靴,步兵穿戴方头鞋。汉朝受秦的影响,鞋饰多为翘头履,且鞋开始通称为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受到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木屐开始盛行,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可穿戴,鞋履开始表现出放荡不羁、自由散漫的风格。

隋朝时期,靴子开始被定位为官鞋,皮靴一般由黑色皮革为主料制作而成。

到了唐朝时期,历史进入了古今中外文明大交融的阶段,各种样式的足衣开始用“鞋”来统一替代,无论官民均可穿靴,且鞋的样式多种多样。

宋朝时期追崇俭朴拘谨,鞋式依照前朝制度,明朝时期对鞋式的要求非常严格,各级官员须穿戴象征其身份等级的服饰。

到了清朝为了缓和矛盾,清朝的鞋制沿用了明朝的制度,文武官员平民百姓都可以穿靴。

到了清末时期,随着清朝国门被大炮轰开,来自西方的皮鞋也开始传入中国,古代鞋履文化的演变开始受到影响和冲击。

(三)受到中国古代传统观念的影响,鞋履文化在合乎礼制的同时引领着社会风尚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许多传统观念都受到其深刻的影响。在古代传统价值观中,男人是要出将入相兼济天下,女人则是相夫教子留守闺中。

因此,中国古代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的鞋履,都彰显出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的道德秩序和女子贞节德行的道德规范,其社会礼制的象征意义远超于功能性作用。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仪制度中,鞋履的正确穿戴是讲究礼仪的一种表现。由儒家建立起的礼治制度体系被统治者津津乐道,并且渗透进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传统价值观中,鞋履是身份的象征,不同身份的人需要穿戴符合其地位的鞋子,不能逾越规矩。

在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影响下,古代社会奉行男耕女织的明确分工。女红作为古代女子的必备功课,绣品作为女子的资本开始引领着古代社会的风尚。

绣花鞋中的图案内容多取自民间文化风情和花鸟虫草等,有着吉祥和祝愿的寓意。女子上好的绣品不仅是其最爱,还是家族的骄傲以及男人炫耀的资本,这种社会风尚在古代社会中一直盛行着。

二、古代鞋履不仅体现出男女的社会定位不同,还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古代鞋履除却实用的功能性外,还体现着男女的社会定位

“衣冠王国”素来是中国被冠有的美称,鞋履作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其十分重视。

鞋履不仅能保护足部免受伤害,还能御寒保暖便于行走,其上的装饰品也具备着不同的意义定位。

鞋履从注重功能性的裹脚物到被纳入儒家的礼教范畴,从兼容并蓄多样发展到守旧和变革的斗争,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岁月。

古代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一直是传统观念的组成部分,鞋履作为服饰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出了男女不同的社会定位。

封建社会中,女子以缠足为美的同时深受其害。女子缠足起源于南唐,在男权社会中为争取万般宠爱于一身,宫中妃子缠足裹起小脚引得天下女子争相模仿,渐渐地小脚为美成为一种审美标准。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子缠足取悦男性符合当时女子的社会角色定位,迎合了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直至辛亥革命后,缠足才慢慢开始被遏制。

(二)古代鞋履在体现男女社会定位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主流的哲学意识中,天人合一是其根本特色,这一特色在鞋履造型上也得到过体现。

古代的鞋履造型多为翘头形,前沿部分向上翘至鞋履前脸,中间设计了弧形鞋幔将男子长衣下摆遮挡,这在解决长衣挡路难题的同时赋予了鞋履深刻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讲究的是天、地、人三者的完美共融,鞋履中的鞋幔上翘代指天,鞋底朝下代指地,人居其中正好完美实现了这一点,形成三重风景的同时在侧面诠释了中国古代天地人的哲学观,在体现士大夫追求的同时也丰富了鞋履文化的内涵。

三、古代阶级森严的等级制度,在鞋履文化风尚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一)在古代鞋履文化风尚中,用鞋履的颜色来区分地位的尊卑贵贱

在古代封建阶级社会中,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其最为明显的标志,鞋履作为文化传播的部分载体,传达体现着这一重要的文化等级信息。

颜色的差异不同往往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颜色特别讲究,尤其喜欢用颜色来占卜凶吉和区分方位与尊卑,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等级意义。

在历朝历代中,金色和朱色一直被上层统治者所喜爱,尤其是金色在商朝时期唯有天子才能使用。

周朝时期,天子穿戴赤色的舄,皇后穿戴玄色的舄,百姓则穿戴素缟以此来区分尊卑。

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到了清代有了硬性规定,朝中官员穿戴公服时必须穿戴黑色的靴子,而赭黄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无论民间还是达官贵人都不得使用,以此来凸显出尊卑有别的等级制度。

(二)古代鞋履的质料不同,体现出其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异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物质稀缺性体现出等级的差异性,统治阶级往往通过在鞋履中的质地材料来彰显其身份等级地位。

丝绸锦缎自古以来是皇亲贵族所使用的奢侈品,商周时期皇帝所穿的舄便是由丝缎织造而成,王后和上层贵妇人的鞋履除了使用丝缎外,还使用皮革作为材质。

而在普通平民百姓中,他们往往穿戴采用麻、葛、草茎等植物做成的平底编织鞋履,丝绸锦缎做成的鞋履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过遥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穿屐,不同等级的人所穿的屐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只能穿竹屐,而穿木屐则是身份地位崇高的上层阶级的专属象征。

待到明清时期鞋履文化又有了很大的演变,靴子成为各级官僚和士庶的专属,而平民仆从伶人则不得穿戴。

虽然都是穿靴,但在靴子面料的采用上也有严格的区分,富人官员的靴大多由绸绒缎料制成,而贫民只能穿青布靴。

从历朝历代中不同身份的人所穿鞋履的材料差距中,便能明显看出其社会地位的悬殊。

(三)通过鞋履的造型和其他装饰品,来区分不同身份的等级地位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鞋履早就在将其实用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同时还被赋予了装饰功能,在古代人们通过鞋履造型和其上面所附着的装饰品的不同来彰显不同等级的身份地位。

中国古代观念中认为天圆地方,以方为地的主宰,这种审美观念在鞋履的造型有着直接的体现。

清代官僚们穿的靴筒长底厚,靴头为方形,而庶民的靴头明显不同,采用的是小、尖的造型,两者从造型上进一步体现出等级地位的差异性。

结语:

古代贵族统治者们追求风雅,对鞋履的装饰十分讲究,大多喜欢在鞋履上装饰絇、繶等饰品,皇帝们则要求更高,他们往往还要再在鞋履上镶嵌珠宝绣物,使其更为尊贵华丽以此来彰显其身份地位的高贵,而这些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则是天方夜谭。

总体而言,古代鞋履文化风尚随着历史潮流发展不断变迁的背后,沉潜着等级制度的不断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史记》

《晋书》

《宋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古代   等级   制度   穿戴   中国古代   风尚   地位   时期   身份   社会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