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存的圆明园,直观的近代史


人们都说近处无风景。这里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说身边经常能看到的景色,很难再有新奇的感受。二是离得近总以为早晚能去,反而一直未能抽空去看看。闻名中外的圆明园于我,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当然也不是完全没去过,而是没有仔细看过。今日应同学聚会之约,得以细细观之。因为聚会的饭店就在东门,大家相约餐后圆明园散步聊天儿。

从东门进去,首先看到的一定是残垣断壁,那个残存的大水法遗址,成为了圆明园现在的标志。曾经有过争论,这个园子是保留现状,还是修建还原?我是赞同保留现状的。火烧圆明园事件应该是近代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曾经美丽的园林现今残破如此,是用多少枯燥的语言都无法描述的。近代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无论你如何精心设计,都比不上这里无言的述说。更何况这段历史向前连接着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向后连接着东北地区大片国土的割让。那些主张原地重修的人肯定胸怀着展现盛世的愿望,但殊不知如果那样,眼前的残缺,活生生的近代史恐怕就只能在图片中见到了。幸亏那样的主意没有被有关部门釆纳。

关于圆明园事件,历史学家们作出过详尽的表述和很多的评论,无需我再去赘述。我首先想到的是,拥有传世作品的作家往往是社会的良心,能够被人类社会广泛认可的作家尤其是。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同时代的法国作家雨果,曾经悲愤地写过这样的话: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亮城堡一样的建筑。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有一个中国馆,那里存放了许多从圆明园劫掠过来的文物,都是法军将领献给当时的拿破仑三世的。

更引起我注意的是,我在网上看到了与雨果同时代的马克思的一段话。马克思将这场战争看作是一场决斗。认为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贱买贵卖的特权——这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显然,作为革命者导师的马克思,是站在了更高的视点,把批判的矛头既对准了强买强卖的侵略者,同时也对准了荒唐的满清王朝。这使我们看待这个事件又多了一个视角。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话会有深深的刺痛感,却也会促使我们去更加深入地思考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圆明园的修建始于康熙年间,本来是赐予四皇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的。经过几代皇帝的修建,耗费了无数的民脂民膏,才有了后来的样子。火烧之后, 朝庭还有断断续续整修的举动。尤其是在慈禧太后执政期间,已经到了清朝末年,王朝衰朽,民不聊生,民族的危亡已经到了何等程度,他们却还有心做这样的事情。有一种说法,慈禧太后修颐和园和庆六十大寿挪用了北洋水师的经费,虽然难以核实,但恐怕至少有挤占。以至于后来发生的一切,又印证了马克思当时的另一句话: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

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只剩下一些搬不动的石头,与后来某些国人自己的自毁也不无关系。墙砖等能用的东西都被拆走作了它用,有些居然被粉碎去铺路了。这也是眼前的圆明园讲给我们的故事。听说浙江东阳和广东珠海也修建了圆明新园。许多建筑还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复原的。我觉得一处没必要反对,两处就很不应该了。当年修园子,我们现在会追问:钱从哪里来,修园给谁看?今天修园子,我们更需要做这样的追问。即使是私营企业家投资兴建的,也没有任何道理重新修建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圆明园   近代史   雨果   东门   马克思   王朝   园子   直观   火烧   作家   事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