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为何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呢?

金山行


汪鹤年


大概是《白蛇传》中“水漫金山”故事的影响,从小我就对金山这个神秘的所在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却一直无缘光顾。直到今年春天,我总算有幸踏上了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临近寺门,便看到醒目的“江天禅寺”四个大字,据说乃康熙皇帝亲手所题。此寺始建于东晋,当时叫泽心寺。自唐以来,通称金山寺。宋代因某皇帝梦游金山,故赐名龙游寺。后来,康熙南巡时,在这里题有“江天一览”四字,也就改名江天寺了。不久便由这位皇上补题了这块匾额。不过,老百姓可不管这一套,依旧我行我素地沿用金山寺这个古老而又亲切的名称。

跨进寺门,一幅寺倚山建,宝塔凌云的画卷扑入眼帘,那气势还真有点经山纬地的味道,难怪前人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可惜,1948年的一场大火,使金山寺两百多间建筑化为乌有。不然,在那重重叠叠,鳞次柿比的古建筑群面前,你决不会想到这里还隐藏着一座神秘的山峦。

沿着南面的台阶拾级而上,便是妙高台。据《铁围山丛谈》载:某年中秋,苏东坡偕友赏月来到这里,面对着月色空蒙,波光粼粼的江天夜色,诗人雅兴大发,当即命著名歌手袁绹演唱他所写的《水调歌头》一词,兴之所至,自己竟为之婆娑起舞。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如果中秋到此领略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趣,该是何等爽心惬意啊!然而,更觉遗憾的是,尽管在这里留下了苏东坡对月起舞的传闻和梁红玉擂鼓破敌的传说,但时至今日,这里仍悬一片空白之地。如果能在这里添置以上述题材为内容的雕塑,供人观赏和品味,不仅可以消除游客视觉中的荒芜之感,且可以起到形象的教化作用,如此好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由妙高峰往上,穿过回环曲折的长廊,便到了佛印山房。保存在这里的周鼎、诸葛鼓、东坡玉带和文征明的金山图,被人们誉为金山四宝。来不及探寻此中的奥秘,我便身不由己地被挤出了这熙熙攘攘的所在,来到了一个烛光摇曳的洞穴。此洞即法海洞,里面供奉着一尊慈眉善目的长老塑像,这,自然是法海了。我不禁打一个寒颤,以淫威强行拆散白素贞和许仙这对恩爱夫妻的就是他么?

其实,这是一段无法了结的冤案。有人告诉我,法海即裴头陀,本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因出家为僧,取了这么一个法名。他来此地时庙宇已被焚毁一空,为图修复,他栖身此洞,每日开基不止。一次,他挖出黄金数镒,交给了当时的地方官李琦。皇帝知道此事后,便将这批黄金赐给法海作为修庙之资,并赐名金山寺。后人因称法海为“开山裴祖”,其受到人们的礼重也就很自然了。

如此说来,确有为法海平反之必要。我想这倒大可不必。历史和传说,一真一假,一实一虚,但都有存在的权利。何况,善恶无处不在,是非自有公断。

从法海洞出来,顺着人流拾级而上,我来到了妙高峰。留云亭中的石碑上刻有“江天一览”四个大字,因“览”字略小于其他三字,以至于留下了这么一则传闻:一次,康熙皇帝到妙高峰赏景,目睹那万里江天尽收眼底的奇景,这位皇上欣然挥毫,一气写下了“江天一”三字,到“览”字时却久久不能落笔。在场的大臣都心里有数,可谁也不敢明说。正在康熙左右为难之际,一位大臣跪拜于地说:“启禀皇上,臣今四次见驾。”康熙心里豁然一亮,于是挥笔写下了这个“览”字(繁体“览”字有“臣今四见”的笔意)。但由于笔力难继,这“览”字也就成了今天这副模样。也许,这是一种艺术的虚构,但由于它反映了某些历史的真实,所以一直被人们传为笑谈。

由此,我想到了曾在金山留下足迹的范仲淹、王安石、岳飞、陆游等历史名人,他们不正是被神圣的九五之尊压得抬不起头来么!尽管他们有补天壮志,盖世奇才,但留下的只能是有心济世,无力回天的哀叹而已。

幸亏,这一切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不过,要彻底清除上智下愚,唯我独尊的封建家长制残余,却还需几代人的努力。我不禁对慈寿塔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情,她那拔地而起的雄姿,敢与群山比高的气势,不正象征了一种不甘屈服,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吗!如果我们站在她的肩头,看到的又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金山寺   许仙   法海   比高   拾级而上   江天   金山   前人   皇上   康熙   皇帝   说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