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坐不住了?


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1

小米遭遇印度“杀猪盘”



小米在印度栽了个大跟头。


这几天,根据媒体报道,印度卡纳塔克邦一家高等法院驳回了小米印度公司针对印度执法局扣押其银行账户555.1亿卢比的申诉。


按照小米集团的回应,他们正在等待书面判决,且重申他们“在印度的业务,符合印度的相关法律和规定”。


但从印度政府的态度来看,小米的申诉恐怕挺悬。市场上还有消息传出,印度执法局已经从小米印度公司账户上拿走了这笔钱。想从三哥口袋里把钱要回来,你说难不难?


555.1亿卢比,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46.9亿元。如果是马斯克,他肯定不在乎,这笔钱他只要两星期就可以赚到。但对小米来说,这钱可真不少。


资料显示,小米从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到现在快10年了,但挣钱最多的年份,净利润也才3.5亿元左右。换句话说,如果印度真的没收了这些钱——


小米在印度这些年白干了,还得倒贴钱进去。


为啥会遇到这样的事?这得从2022年5月说起,当时印度执法局突然对外宣布,扣押小米集团在印度当地银行的555.127亿印度卢比存款。印度给出的理由是——


在调查中发现,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集团以假冒成支付版权费的方式非法汇款给外国实体。


过去数年,小米的印度公司分别向高通和中国小米等汇寄专利许可费和特许权使用费。但按照印度的理解,小米这些费用没有计入其进口商品的交易价值中,构成偷税漏税行为,所以是非法的,需要重新征税。



小米当然不服,于是发起上诉,结果就是现在被驳回了。


一场“从天而降”的指控,让小米欲哭无泪。说起来,小米早就被印度盯上了。从2021年12月开始,小米印度就不断面临税务部门、情报局、执法局等印度机构的调查。


而且,被盯上的不止小米一家。有媒体统计过,截至2022年7月,至少有500家中资企业在印度遭遇了税务及合规性普查,华为、阿里、中兴都未曾幸免。


印度禁止中国多款app


印度也不止针对中国企业。资料显示,从2014年到2021年,有2738家跨国公司暂停了在印度的业务,这些企业占到了印度外资企业的六分之一。


美、英、德、日、韩的企业都曾被印度政府罚过,壳牌、诺基亚、IBM、沃尔玛、凯恩能源这些跨国大企业纷纷拜倒在三哥的铁锤下。有人甚至给印度的这些行为取了个名字——


税收恐怖主义。


还有人把印度的做法称之为“杀猪盘”,把跨国公司养肥了就杀。在这件事情上,印度难得实现了全球平等——


印度赚钱印度花,谁也别想带回家。



2

现金流承压



屋漏偏逢连夜雨。


被印度宰了一道的同时,小米的资金状况,已经出现隐隐的危机。


此前发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小米集团实现营收2800.44亿元,同比下降14.7%。经调整净利润85亿元,同比下降61.4%。归母净利润24.74亿元——


同比下滑87.21%。


图源:百度股市通


如此惨淡的财报,可以从业务上找到原因。2022年,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实现收入798亿元,同比下降6.1%,而在过去几年,这块业务都是增长的。互联网服务则实现收入283亿元,同比微增0.4%。


最关键的是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9.9%。要知道,这可是小米最核心的业务,营收贡献近6成。究其原因,就是手机没这么好卖了。2022年,小米卖出手机1.5亿部,同比减少了20.9%——


足足少卖了4000万部。


当然,不止是小米,全球的手机都不好卖了。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跌11.7%,为自2014年以来的最低谷。不过从这个数据也能看出,小米手机的销量下滑幅度远高于全球水平。如今又在一向占据优势的印度市场遭遇“杀猪盘”,小米的手机销量,恐怕还没到真正的低谷。



一旦造血功能不足,企业就容易陷入“缺血”的境地。


财报还显示,2022年小米集团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43.9亿元,为2019年以来首次净流出。


尽管截至2022年末,小米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只有47%,短期偿债压力也不算大,但随着经营性现金流的持续流出和主营业务的下滑,小米的处境依旧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因素里,最大的那个,就是造车。



3

豪赌造车,雷军进退两难



也许是预感到手机行业已经日暮西山,2021年3月,小米集团正式宣布造车,雷军亲自挂帅。彼时,小米喊出的口号是——


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计划2024年实现量产。


别的先不说,造车是真费钱。按照李斌此前的说法,新创企业想要造车,至少需要200亿以上的资金准备。


财报显示,2022年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投入为31亿元,截至目前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约为2300人。按照雷军的说法,今年还要继续投入75-80亿元用于造车。



这还只是开始呢,目前蔚小理的员工都超过1万人,研发投入也是小米的数倍,小米要追上这些前辈,还得使劲砸钱。


更重要的是,钱虽然砸了,能得出什么结果还未可知。近在眼前的例子是恒大汽车,投入了近500亿,只交付900辆车,说停产就停产,因为没钱了。



造车可不是卖包子,不是铺开摊子就能干,小米,能熬得过一轮轮的烧钱大战吗?


按计划,小米汽车最快也要2024年才能实现量产下线,到那时候,中国主流人群的换车潮已近尾声,小米能不能捞上一碗汤都很难说。


客观来说,在造车这件事上,小米确实有一些优势。比如营销网络和营销能力,比如开放生态链,比如智能化的软硬件系统。


但小米也要明白,汽车可不比手机,是一个产业链相当长的重资产行业,尤其需要技术沉淀和资金投入。这个行业既高度市场化,又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回过头来看,就算是特斯拉,如果不是上海的巨大支持,估计很难有如今的产量与成就。


如今的造车市场,已然是一片火海。比亚迪和特斯拉巨头争霸,一众造车新势力你追我赶,传统车企更是虎视眈眈,前阵子席卷整个行业的降价潮令人心有余悸。比同行晚入场数年的小米汽车,还能分到一杯残羹吗?还是那句话——


留给小米和雷军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特斯拉   数年   印度   现金流   小米   中国   业务   集团   手机   企业   雷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