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奶茶,能否逃过“红得快凉得更快”的魔咒?丨睡前聊一会儿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近段时间,竹筒奶茶火了。将奶茶装进竹筒里、挤上雪顶奶油、撒上碧根果脆或抹茶粉、再贴上具有城市限定标签的贴纸,便化身网红饮品。随着旅游业复苏,不少景区的竹筒茶饮店门前排起长龙,有的店节假日一天能卖出1000多杯,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但一面是蜂拥而上的追捧,一面是关于口感、安全等问题的隐忧,一夜爆红的竹筒奶茶火出圈能否走得远?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

其实,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早就有喝“竹筒茶”的传统。当下,时尚饮品嫁接地方特色,在包装设计上进行创新,妥妥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把塑料杯子换成竹筒,装上白桃乌龙、桂花酒酿、幽兰拿铁等各式饮品,将国风与时尚巧妙结合,满足了年轻消费者追求新奇体验的心理;杯身的地理标签适合拍照打卡,在舌尖享受之余,还具有特殊的社交货币属性。正如一位消费者所说:竹筒奶茶搭配江南水乡,拍出的照片适合发朋友圈,算是新式的“到此一游”。

竹筒奶茶火出圈,成为网红经济带动时尚消费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网红产品层出不穷,每一次新产品的出现,都会引发追捧和热议。从樱花布丁到文创雪糕,从旋风土豆到肥肠包葱,依赖于互联网传播,相关食品通过碎片化的渗入与沉浸式的呈现,为消费者提供情感链接和尝鲜愿望。大家在为网红产品买单的同时,也在追求一份体验美好生活的“心灵慰藉”,满足一种追逐时尚潮流的“社交刚需”。

必须看到,与“高颜值”外表引发的关注几乎同时,竹筒奶茶的缺点与隐患也迅速成为热议话题。有些竹筒奶茶因其劣质的奶精味、廉价的奶油口感遭到诟病;因为使用竹筒包装而产生较高商品溢价,被不少人描述为当代的“买椟还珠”;一些店家将已经销售过的竹筒回收后再次使用出售,令消费者心存疑虑……这些问题的出现,制约着竹筒奶茶持续提升商业生命力的脚步,也提醒大家思考网红食品应该如何守住底线、实现长红。

不难看出,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品质的网红食品注定走不长远。网红经济带来的快速交易与快速复制的属性,使得不少从业者不顾品质争相效仿、一拥而上进入市场,给行业长远发展带来风险。以依赖包装的竹筒奶茶为例,看似“小营生”,运营并不易。竹筒作为天然材料,相较其他食品包装,对储存、运输、使用要求更高;但经营的分散性,使统一标准、食品监督的难度加大,客观上给不少赚快钱、抢流量的不法商家以可乘之机,导致网红产品屡屡“翻车”,消费者频频“上当”。由此可见,对于商家来说,提升商品的持久竞争力,不能只在“传播”上下功夫,关键要守住“安全”的底线、做好“品质”的文章。

从网红经济本质来看,以热点引爆话题、带出爆款,进而引发扎堆消费、实现流量变现,是惯常的模式。但问题在于,一款产品是要挣快钱,还是图长远?产品应当差异化竞争,还是跟风式推广?如果希望形成品牌,产品是否具备丰富多样的形态,是否具有足够深厚的内涵?这恐怕是每个经营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如果简单停留于跟风尚、追潮流,势必会在长远的发展上落于被动、甚至被快速淘汰,也容易干扰市场秩序、浪费有价值的创意,使网红产品“红得快凉得更快”。

在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商家持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经营承诺。在当下,利用网红效应提升产品传播力的同时,商家也应更加关注锤炼产品品质、提升产品内涵,让顾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监管部门、消费者和商家应当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形成合力,让顾客“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各方携手让网红食品由“大流量”向“高质量”转变,才能真正助推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这正是:

千锤百炼磨一物,赢得人心需功夫。

红极一时虽不易,行稳致远是正途。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刘涓溪)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评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竹筒   奶茶   人民日报   饮品   会儿   长远   流量   消费者   商家   食品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