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的“自作聪明”:2次激进引入外地鱼,土著鱼“全线败退”

1、洱海位于云南大理,湖面面积25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米,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洱海名为“海”,是因为寄托着白族人民对大海的向往,但在地理位置、结构上,与海无半毛钱关系。洱海自古渔业资源丰富,文献记载50年代之前,聚集在洱海的特有鱼种高达十几种,为周围土著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有滇西的“鱼米之乡”之称。

和国内绝大多数湖泊的情况相似,建国后人们参与湖泊的活动日益频繁,洱海里的鱼类品种、数量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是洱海的滩涂也未能幸免,激进 “围湖造田”运动,导致数千亩滩地消失。80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推进,经济建设成了第一要务,而环保意识欠缺,大量生产、加工企业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生产排放的废水、污水,甚至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至洱海,以至于水体呈显著的富营养化,水表漂浮着一层绿色的薄膜,又腥又臭。

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洱海的土著鱼种消失了数个,最有名的大理裂腹鱼,2000年前后已很难发现它的踪影,无疑正处在灭绝的边缘。与之相反的是,引入的其他鱼类,产量节节攀升,成了洱海的新霸主。科学研究发现,洱海的鱼种数量变化、种类改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本文一窥究竟,到底洱海70年的时间跨度里发生了什么。

2、洱海的辉煌。建国直至50年代末是第一阶段。正如前文所讲,这个时期人们参与湖泊的活动相对稀少,大部分居民延续传统的木船撒网的捕鱼方式,只有少数国营捕鱼队伍才用得起大型捕鱼设备,所以洱海的鱼群结构,基本维持着1百年前的状态。

这个时期常见的鱼有大理四须鲃、大眼鲤、云南裂腹鱼、大理裂腹鱼等,总计17个洱海里的土著鱼,数量多、密集,捕捞对象也以它们为主。资料显示这些土著鱼每年可贡献1600吨左右的渔获,其中的大理四须鲃产量在400吨左右,大理裂腹鱼每年稳定在800吨上下。

要论知名度,还要数大理裂腹鱼。大理裂腹鱼可跃出水面1米多高,身体弯曲类似弓弩,所以又名弓鱼。大理裂腹鱼外形细长、体如飞梭,肉质肥厚、鲜美,作为云南特产,唐朝时常作为南诏国进贡皇帝的贡品,自此以后一些文人骚客常特意品尝弓鱼,美其名吃到了贡鱼。

3、整个60、70年代是洱海鱼种变化的第二个阶段。我国刚经历了粮食匮乏的历史时期,青海湖连续3年捕获了20万吨的湟鱼,拯救了当地数万人的生命。紧靠湖泊的区域大受启发,寻找生长迅速、产量高、经济效益优越的新鱼种,成了当地渔业部门极为重视的一件事情。

1961年洱海从外地水域正式引入了鳙鱼、鲢鱼、草鱼等常见鱼种,按照预想,以草鱼为代表的杂食性鱼及以鲢鳙为代表的滤食鱼,在洱海大水域里,缺少天敌、食物丰富,不出几年产量轻松达到几千斤。现实情况是,草鱼、鲢鳙数量并未有大幅增加,相反一些小体型鱼的数量却极速增长。

原来在引入鲢鳙时,鱼群里掺杂着麦穗鱼、鳑鲏、棒花鱼,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却打乱了整个计划。这些小体型鱼混迹在国内大部分水域,以植物碎屑、藻类微生物为食,特别是喜欢吞食鱼卵。体积小、细长,穿梭在水草间隙游刃有余,而洱海水草丰富,恰似一个天然的产卵场。大鲤洱海四须鲃、大眼鲤等洱海土著鱼把鱼卵产在水草上后,大量麦穗蜂拥而至,疯狂蚕食。洱海土著鱼的幼卵减少,注定了今后是一个数量减少的趋势。

前文提到的知名鱼种大理裂腹鱼,也未能幸免。数据显示1973年大理裂腹鱼的产量不足15吨,等到到了1975年数量更是萎缩至0.5吨。现在已经很难发现大理裂腹鱼的痕迹,有些渔业组织连续数日,结合大理裂腹鱼的习性,有针对性地捕捞,也难发现它的踪迹,大理裂腹鱼在这场斗争中是一个失败者。

丰富的水草,水底沉淀了大量植物碎屑,麦穗鱼、鰕虎鱼这些不起眼的杂鱼竟然成了洱海的优势鱼种。鰕虎鱼的年差量一度达到1000多吨。但这时另一种霸占洱海的常见鱼——鲫鱼,正在悄然崛起,在80年代曾占据总产量的80%。

4、银鱼的“入侵”将土著鱼种推向深渊。与其说银鱼入侵,还不如说是洱海被银鱼的魅力吸引。太湖银鱼与白鱼、白虾合称“太湖三白”,其中银鱼凭借营养丰富、肉质鲜嫩的特点,位于三白的首位。70年代后,太湖捕获的绝大部分银鱼出口到日本,用来换取外汇。银鱼火爆一时,甚至出现2吨银鱼换下20吨粮食的故事。所以银鱼作为一款优异的经济性鱼种,自70年代末便开启了它的向外扩张之路。

银鱼在1983年进入滇池,接着迅速繁衍、移植,等到90年代初期云南绝大部分河流、湖泊水域都有银鱼,只是在有些水域,银鱼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在有些水域,也只能作为普通的一员汇入整个生物链之中。

太湖银鱼和麦穗鱼类似,像湖里的枝角类、桡足类等生物都能摄食,重点是吞食土著鱼卵,这是对土著鱼的再次打击。和麦穗不同的是,太湖银鱼经济价值高,属于养殖者的有意放养。所以为提高产量、获得更高的收益,在洱海的承载能力下被大量养殖。资料记载1995年银鱼产量达到500多吨。

但土著鱼的灭绝也并非都是受这些外来鱼的侵害。比如80年代后期一些土著鱼产量降低, 价格却扶摇直上,引来大量恶意捕捞者。一些土著鱼尚不够1斤,便让酒店高价收购了。一些酒店甚至将这些土著鱼作为宣传的噱头,用来吸引客户。另外开篇写到,洱海水质恶化,任何一个鱼种数量都会受到影响,包括鲫鱼、银鱼。何况这些本身就处于劣势的土著鱼种?所以真想要再重现洱海土著鱼种的辉煌,洱海的水体生态是必须要解决的。

原创:老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洱海   土著   太湖   大理   鱼种   银鱼   自作聪明   麦穗   激进   水域   全线   外地   产量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