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孩子爱乱讲话得罪人?聪明的爸妈可以这么做

你有没有因为孩子“乱讲话”或者“说错话”而尴尬不已?

美国一位妈妈在回忆自己儿子读幼儿园时期,就非常喜欢对身边的人说出自己的第一直觉,比如“你长胖了”“你比我还矮”“我觉得你不漂亮”等让对方尴尬不已的话语。

甚至有一次,当她带着儿子去儿科诊所检查时,他直接大声评论不同肤色的孩子。

虽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没有任何种族歧视的想法,但这位妈妈觉得不分场合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时候确实会让对方感到不愉快。



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专注于研究幼儿教育的美国加尔文学院助理教授苏珊(Susan Verwys)解释说,三到四岁的孩子还不太懂得在公众场合选择如何恰当地说话,再加上在小孩子的世界中,有话直说是自然不过的事情,这也让他们不能太早理解这种行为带给对方的感受。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每个人都具备理解他人和自己思维的能力,比如情绪、爱好等,以及能够理解他人和自己思维不同,这种能力称之为“心智理论”。

通俗点来说,也可以说是同理心

心智理论对于三至四岁的孩子来说仍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因此他们未能完全具备能够理解他人所想的同理心能力,也就无法事前考虑到他人感受而谨言慎行了。

那么,孩子说话不经大脑这种情况能够改善吗?不妨来听听这些专家的支招。



1.父母要冷静处理

由于孩子的心智理论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如果遇到孩子在公共场合无所顾忌地说出让其他人尴尬的话,家长们恼羞成怒或者情绪失控大声责骂孩子,其实也未必能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不当之处。

首先,父母要先保持冷静,可以带孩子到公共场合之外或者回家后再跟孩子讨论刚才的情况。

如果孩子还在继续不管不顾地“高谈阔论”,可以先将话题引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转移视线。

然后找一个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讨论他行为的不当之处,比如回家后临睡前是回顾一天的最好时间。

父母们可以趁此机会告诉他们有些问题是不适合在公共场合问的,比如和对方身体有关的,因为这会让他感到不愉快;以及在公共场合用手指着他人、随意打断别人的说话都是不礼貌的表现。

此外,还可以提前跟孩子定好一些暗号或者手势,比如拍打父母手心两下,让孩子在不确定是否能够发问的时候用。



2.多让孩子学会观察

要想让孩子能够感同身受而不至于“口不择言”,同理心的培养是必须的。

很多父母以为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是单纯地告诉他们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但这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却属于有点抽象的概念。

如果父母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去接触外界,去跟人群互动,他们就能从实际实景中累积到同理心的经验。

像带他们去公园玩乐,并引导他们学习观察别人的表情动作所代表的含义,比如东张西望可能是焦虑不安、沉闷不语可能是低落难过,让他知道其他人也有不同于自己的喜怒哀乐。

藉由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经验,引导孩子标识不同感受情绪,当他们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能运用之前的经验展现自己的同理心行为。



3.进行模拟互动

让孩子学习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可以多跟孩子展开角色扮演或者模仿的游戏,引导他们注意自己的行为举动将如何影响到对方。

因为模仿是学习新技能的过程,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中,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对话,能让孩子脱离自身去融入这一角色,从而练习以他人的立场来表达不同的感受。

此外,模拟游戏也能够放置在亲子阅读情景中,运用角色扮演绘本或者故事书,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不同感受的表达。



4.当好孩子的行为榜样

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最佳的行为榜样。

有时候道理说得再多,都不如父母一次的以身作则来得有效。

父母无法控制住孩子的“胡言乱语”,但可以控制自己的言行达到教化的目的。

如果父母习惯在孩子面前随意评价他人身体的缺陷,那么孩子也会在无形中模仿你们。

因为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一切的行为都会被他们内化为自己期望或者认定的标准规则。



想培养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并不难,但培养一个能时刻体会到他人感受的,才是对父母方式施教和理念教化的一大挑战。

多少成年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有话直说有时候并不是一种率真,反而是一种伤人而不自知,说话不经大脑并不只是一种愚笨,更是一种肆无忌惮的自私。

让孩子学会克制语言上的肆意,是为了尊重他人,也是为了自我修行。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在留言区给我们评论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尴尬   孩子   得罪人   角色扮演   心智   情绪   聪明   想法   儿子   说话   父母   讲话   经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