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可邑小镇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日子,我和妻子随走啦国际旅行社来到这个地方。可邑小镇位于云南弥勒,云淡风轻,山高林密,这里是彝族阿细人聚集地。坐在陈师傅的车上,临窗观景,见陡峭的石崖上丹书几个大字:“彝族跳月发源地。”读考古资料知道,金沙江经流域、红河流域,四川凉山地区都是彝族文化发育地。蜀中三星堆考古发现的二十余个符号,据说用古彝文可以破读。如果真是这样,彝族人的文明可考,远在商周之前。

文化是一条绵绵不绝的长河。阿细跳月,作为彝族文化的奇葩,就盛开在我脚下的这片红土地上。一个国家,要有自己拿得出手的名片,一个地区也要有自己拿得出手的名片。一个民族呢?更不用说了,同样要有自己拿得出手的名片。阿西跳月,就是一张。她跳进了中南海怀仁堂,跳到全国去,跳出了这个民族的个性特色,族群特色,地域特色。

弥勒、泸西,山水相连。泸西姑娘嫁到弥勒去,弥勒姑娘嫁来泸西。从地貌上看,两县也没太大悬殊,可地貌上的景物就存在差异了。阳光明晃晃照耀在城市街道上,我们的车穿越弥勒市区。榕树青翠,叶子花开。叶子花又叫九重葛,在云贵高原上普通极了。这座城市的园丁真是巧手,他们把叶子花进行造型,变成一根根花柱。壮如牛腰,指向云天,生机勃勃——此花开得荼蘼。看上去,那种鲜艳啊,夺目;那种殷红啊,激情燃烧。靠在柔软的椅上,我无所事事,但却浮想联翩。要是把叶子花连片种植,漫山遍野,十里荷花算得了什么呀。茫茫的红,一望无际的紫,铺天盖地奔来眼底,那将会是何等的震惊和美丽啊!

车进入景区停下。同车的游客,背了各式各样的包,行在栈道上,朝着可邑小镇走去。妻子也在人流中。我独自开了电动轮椅,行在这山间公路上。观光车不断从身旁驶过,但没有发出呼啸的声音。我心安然,我心淡然。忽然想起吴越王写给王妃的信:“陌上花开,缓缓行。”

铺天盖地的新绿扑面而来,或粉或白或红的野花扑面而来。高树巍巍,大山沉默,风景殊异,我停下轮椅车,眼光在山树上留恋、摩挲,我用心在和它们对话。沧海桑田,岁月从悠远的时空里走来。唐宋的风刮了一场又一场,明清的雪下了一次又一次。都不在了,都过去了,现在是公元2023年4月14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里有个标志,叫做“密枝仙境”。似乎有一条隐隐的小径通上去,好像还有亭台楼阁藏于林木间。能上去看看吗?轮椅限制了我的出行,上不去啊。那又何必?文字诱发的想象,会比实物更加美好。为什么不叫“密林”要叫“密枝”?密林者,包括了树干,甚至包括长出这树干的泥土。密枝,用局部代替整体,留给人许多遐想的空间。绿叶缀在枝上,疏疏密密,把阳光筛成形状各异的光斑,洒在石头上,洒在野草上,显处出水墨画般的美丽。黄鹂,还有鹧鸪,还有山雀,在枝叶间跳跃,发出婉转的啼鸣。云在天上,树在地上,山间小溪,流水潺潺。不但人喜欢,神也会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可邑小镇。

我在书上读到过许多祭祀的文字,在图片上看见过许多祭祀的场景。这次来了,时值彝族人祭虎,本想实地印证一下,现实与文艺作品里的描写有多大差距。

一只威猛高大的白色石虎矗立山巅,天光洒下来,沐浴着这彝族人的图腾,沐浴着这山川大地和万物苍生。一座钢铁搭建的斜桥,把山麓和山顶连起来。轮椅再一次限制了我的出游,只是,也没什么遗憾,我来了,我已经看见了,我已经来过了。我不随人流到那高悬的地方,就少了一份担忧,舍去了就是得到。这个世界上,名胜多多,我身不能达的地方,阅读可以到达,想象可以到达。

导游小陈姑娘过来,我把手机递给她,请她帮忙照个相,让画面来定格这有意义的时刻。女性从来是细腻的,她寻找了一个恰当的角度,以几位盛装的彝族女子为背景,为我拍摄。这样,照片除了说明我来过可邑小镇,还说明这里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说明异地异域风情

在小镇上转了一圈,真正引起我兴趣的是几幅壁画,比如彝族起源。一株枯树,几个狩猎归来的先民手拿原始工具,比划着,似在交流。读《世界简史》知道,许多民族都是从山林里或是草原上走出来的。史就是实,画家的这个想象,意在说明一段祖先生活的真实。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新农村建设,茅草屋没有了,土坯房没有了,在这小镇上,钢混结构别墅楼鳞次栉比,拔地而起。民族团结的终极追求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彝族阿细人的文化有这样一些载体:歌舞、松毛宴、篝火晚会。来了,总是要看看的。可惜我没有读过这个民族的创世史诗。

用地方土语来形容,这里是一个“锅底塘”,书面表达似有不雅。三面石壁,一方进口,绿树环绕,形成一块凹地,今天的歌舞就在凹地中央台子上表演。我和妻子坐在石壁前,太阳偏西,逐渐投下阴凉,暑热被驱散。台上的一群汉子,筋骨壮硕,肤色黝黑,他们头顶一张布做的斑斓虎皮,舞动,啸叫。或伸前,或缩后,或俯、或仰,或横、或斜、或跳跃、或匍匐,配以打击乐器发出的金属声,或高、或低,或快、或慢。逐渐“虎舞”从低潮走向高潮,赢得阵阵掌声后谢幕。

阿细跳月。男演员怀抱大三弦,女演员手拿霸王鞭,身着红白搭配,缀以银饰的民族服装,迈着整齐的舞步。短促、欢快、激越的音乐,辅以钢哨发出声音,随着节奏,女的前进,男的后退。不断地进,不断地出。变换,再变换,造成一幅流动的风景,造成梦幻般的画面,造成对美好的向往,彝族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松毛宴表现的是一种古朴,透露出来的是泥土般的纯真和芬芳。东西南北的游客来这里赴宴,大家在回忆,大家在寻根。饭桌上撒一层青松毛,泥土上撒一层青松毛。八个大碗摆上来,最具特色的菜肴是白水煮斜角肥猪肉,老腊肉熬红豆。男人喝酒,女人也喝酒。眼睛红了,香腮红了。三杯小酒穿肠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火,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在彝族人心中还有神灵价值、敬畏价值,感恩价值。夜幕降临的时候,篝火烧红了,火星四溅,火苗突突向上涌动,火光把围绕篝火跳舞的一群人脸庞映得通红,眼球映得通红。歌声、舞蹈、鼓点吸引着这些细皮嫩肉的游客,白发苍苍的游客。他们参与进去,有的甩上一嗓子,有的和着音乐踏歌声……

美好的东西总是令人激动,一下就写了这么多,现在该说另一件事了。我有个学生就在这地方的乡政府工作,有时她回家度假,会来我这里坐坐,师生在一起聊聊。既然来了,有这么个机会,我应该和她见个面。这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微信发过去,一会儿就接到电话,她下班开车来接我。

云在天上悠悠地飘。我在树阴下静坐的时候,学生开车来了。见面、握手、问候。她载我去可邑小镇一家餐馆进午餐。馆子不大,食客却坐满了。老板娘和学生熟悉,我们一进门就受到热情欢迎接待。菜品反映着小镇特色,老板娘逐一介绍:“这是鸡蛋槐花饼,槐花是从山上采来的,新鲜哦;这是野菜煮豆腐,这种野菜只有我们地方才出产;这是炸山药片,山药不是人工种植那种……”

茶烟袅袅,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这餐饭吃了很长时间。重点不在吃,而在说话,说的话比吃的东西多得多。时间不早了,没有不散的宴席。我提醒学生上班去。在这餐馆门前师生挥手告别。风儿轻轻,鸟在核桃树上唱一支好听的歌。

看着她的车远去,我在想,年轻人就像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未来是你们的,世界是你们的。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岁月不饶人,我们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但思想还在,精神还在,人格魅力还在。我希望我的学生,志存高远,担当有为,好好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己,走在时代前列,成为精英栋梁,报答人民,服务国家。在其飞得高远的时候,我也关心其飞得累不累。孩子,你要劳逸结合,爱自己,爱亲人,爱工作,内心和谐,岁月静好,人生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彝族   小镇   泸西   花开   弥勒   篝火   轮椅   游客   特色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