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远古文明的山⑧伏羲女娲居灵山 远古岩石留遗迹

作者 张建国 蓝成云

作者多年探寻伏牛山和桐柏山的浅山丘陵,寻找远古文明在岩石上遗留的遗迹,已对7处“远古文明的山”作了介绍,基本打通了通过岩石上遗存的远古文化观察远古文明的一条通道。今天介绍第八座山,远古文明汇集最为丰富、岩石文化最为古老、最有特色的山——方城县独树镇与拐河镇交界的灵山。

灵山位于方城县独树镇西北方11公里处,灵山原名牛心山,因山形状如牛心而得名。后山顶建祖师爷庙,山北建张爷庙,取“道观之灵意”而更名为灵山。

灵山为方城县独树镇和拐河镇的界山,山东为独树镇的戴岗行政村,山南为独树镇的烟庄行政村,西部和北部部分为拐河镇石门行政村。方城县志记载:“牛心山为伏牛山东段主峰,其南有玉皇顶、羊驼山、北有孤石滩、老青山、东有小顶山,西有垛子山、老姆庵,有中间坐着古灵山之俗语。”灵山被群山环抱,地位显赫。

灵山苍苍叠叠,主峰兀立,怪石嶙峋,悬崖峭壁,昂霄耸壑。主峰海拔613米,如一巨龙从群峦中探出头来,气象不凡。主峰向四周辐射,形成一道道山梁,由高向低延伸;山梁之间,一条条山沟向四周放射;多条溪流顺山而下,汇入贾河。灵山四周十余平方公里的道道岭、条条沟中,分布着大大小小30多个自然村。

作者研究蛇图腾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从部落氏族演化而来的,灵山生存的远古部落,应是文化最早产生的地方。

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满怀敬畏之心,继而产生了对某些特定实物的崇拜,以祈求得到演化事物的能力,族群得到庇护。渐渐地,崇拜的对象就成了氏族的标志,即“图腾”。远古人类充分利用灵山巨石磨刻出图腾雕像、爻窝、星象图等“岩石文化”,正是这些“岩石文化”,让我们找到了叩开封尘在这里的远古文明的一扇门。

一、蛇图腾雕像

灵山区域,发现多处利用天然岩石磨刻的“蛇”雕像。这是远古时期,一个信仰蛇的族群崇拜的图腾。

以“蛇”为图腾,有以下几点原因。

远古时期,到处是水泽,荒野之地,适宜蛇的繁殖成长。蛇,是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进攻能力很强,又十分凶残,特别是巨蟒一类,能够吞吃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活人也能吞下;还有毒蛇一类,更是咬人一口,不死即伤。人们怕它,进而敬重它,认为敬重蛇的神灵,蛇就不会伤人并转而保护人。

蛇,是一种有强大生命力的动物,冬天睡眠,春天苏醒,这在古人看来是一种类似“死而复生”的神秘动物;它的成长期,多次脱皮,脱皮一次长大一次,这种现象也令古人感到奇异。

蛇,繁殖能力非常强。繁殖的季节里,可以产下数十枚蛋,蛋的孵化率非常高。古人生活环境很差,寿命短,婴儿死亡率高。多生孩子,并且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人们的祈盼和心愿。人们赞美、欣赏蛇的繁殖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想要拥有像蛇一样的繁殖能力、生存能力,因此,对蛇产生了崇拜。

蛇既能在陆地上活动,又能在水中生活,还会钻洞地下生存,古人认为蛇的能量巨大,这种能力,使人感到敬畏。

人们常常看到电闪雷鸣的暴雨中巨蟒或蛇的形象,由此认为是蛇的神灵掌控这一切。上述几点主要要素,中西方都曾把蛇作为崇拜的图腾。

蛇图腾是龙图腾的前身和雏形,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把龙作为崇拜的对象,我们也自称为龙的传人。但龙图腾是由蛇图腾慢慢演变过来的。古时候,蛇与龙的形象曾经是一致的,直到现在,人们还把蛇称为“小龙”。传说中,百年的蛇为虺,百年的虺为蛟,千年的蛟为龙。

灵山有多个巨型蛇图腾岩石雕像,目前已发现的无论造型的高度、造型的威武、造型的逼真,都令人惊叹。在远古无金属器物、生产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把心中信仰的圣物,打磨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足见远古人类的智慧、技术已经是非常卓越的了。这些造型为我们了解远古人类的生存打开了一扇观察的窗口。

现将已找到的岩石蛇图腾的雕像作一介绍。

第一尊蛇图腾位于灵山东南方(属独树镇戴岗村),海拔325米处的山腰,东经113 2′52″、北纬33 24′6″。一块独石,被打磨成蛇的造型——一条从下边盘起的蛇,头从正中位置向上伸起;下盘东西长3.8米,南北宽2.5米,雕像总高度2.4米。头部向西昂起又拐伸向东边,头部长2.3米,头部宽1.2米。雕塑富有艺术之美,下为盘状,粗宽,上为头部,细长,头不是直立,而是伸起后似乎是嗅到什么又猛地转向一旁,用写实手法把蛇的机敏、灵动、凶猛等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见图一)。

图一 独头蛇图腾

这尊蛇雕像的头部顶端,人工磨刻三组圆形爻窝排列图案,其中一组六连爻窝排列最为清晰。雕像下部底座东部磨刻一组六连圆形爻窝图案,这些图案应是蛇图腾的说明书。

第二尊蛇图腾位于灵山主峰正东方向(属独树镇戴岗村),位于距主峰约2公里的山梁脚下,海拔259米,东经113 3′32″、北纬33 24′8″处。一片巨石凸起,建有约900平方米的大型祭场。祭场的西边是一道深沟,有一卧石,由沟底伸向岸边与祭坛结合。远古人类将从沟延伸至高坡的这块自然之石,打磨成一尊五头眼镜蛇的雕像。蛇头部抬起朝向东方,蛇尾部隐藏在沟中土层下,露出地面部分长7.4米;蛇身粗壮直径2米,伸起的头部扁平,宽4.7米;嘴张开,上下颚之间高1.55米;嘴部深1.2米,人弯腰能进入嘴部。从宽大的嘴部、颚内沟槽线分析,应是五头连体眼镜蛇(见图二)。

图二 五头蛇图腾

五头蛇头部顶端磨刻有三幅不同的图案,南边是一个圆形爻窝,直径4厘米,爻窝下面有一6厘米的直沟槽,这是甲骨文的“旦”字;“旦”字北边约20厘米处磨刻六连圆形凹穴(爻窝),二排,每排磨刻6个爻窝排列,图案长46厘米、宽16厘米;蛇头正中、边部,磨刻出呈三角形的3个爻窝,每个爻窝直径10厘米、深10厘米,3个爻窝由宽5厘米、长36厘米的沟槽相连。这幅图很像甲骨文的“冬”字(见图三)。

图三 五头蛇图腾顶部图案

这尊蛇图腾的头部具有眼镜王蛇的特征,张开的大嘴中,又磨刻有均等的筋状,一眼就能分辨出是五头连体蛇。蛇图腾位置十分讲究,处于祭场的主位,祭场中又有五块独处的祭坛石,是摆放不同祭品的地方,是祭祀五头蛇的大型祭坛,由此可见五头蛇在远古人类心中地位之尊、之高。

第三尊位于灵山主峰北部(属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张爷庙北边下方的山腰处,海拔330米,东经113 3′1″、北纬33 24′35″。一块巨大的暗红色的岩石,被磨刻成一尊巨型蛇雕像,尾在山坡低处,头向上伏于60 的山坡上,由北向南,由低向高,昂首向上。雕像全长16.8米,雕像突出的是头部,头部高出坡面4.3米、宽2.6米,张开大口,上颚与下颚之间高2.7米,从蛇口中磨刻的石纹分析是一体三头蛇。从南边可进入口中,口中磨刻3个似座椅的凹槽,人可坐在上面。这尊蛇图腾大口张开,凶恶至极,令人生畏(见图四)。

图四 “眼镜王蛇”图腾

这处蛇图腾是目前灵山发现的最长、最高大的岩石蛇雕像,距第一尊单头蛇雕像约1公里。蛇头下面,岩石上磨刻多组圆形爻窝排列组成的记事符号。

这尊蛇雕像南部约3米远处,磨刻一圆盘。圆盘倾斜,东侧有一个磨刻成的半圆石球,显然和蛇图腾是配套的(见图五)。

图五 石盘和石球

第四尊位于灵山主峰东南部(属独树镇烟庄村田庄组)。一道山梁顺主峰延伸而下,在海拔327.2米、北纬33 23′48″、东经113 2′41″处有一巨石蛇图腾雕像,长8.5米、宽6.2米,离坡面最高5米。蛇为盘状,主要显示头部。蛇头长2.3米、宽2.1米、高2.2米。蛇头伸向东方,稍偏北。蛇口部磨刻有上颚,口深40厘米,内有条纹。

蛇雕像北边约5米处,一巨石被磨刻成祭坛形状,上有爻窝和沟槽,从上到下磨刻宽1.3米的浅槽。还有其他磨刻的岩石,是祭坛的组成部分。祭坛是为祭祀蛇雕像所建。

第五尊位于灵山主峰南部(属独树镇烟庄村对窑沟组)。在一道山梁的下段,海拔330米、北纬33 23′46″、东经113 2′39″处,有一尊独石磨刻成的盘状蛇造型,头伸向北部,朝主峰。雕像高3.6米,盘状圆柱体直径3.3米;头部高1.7米,呈扁圆状,最宽处1.6米。这尊雕像是目前发现的灵山蛇雕像中最小的一尊。

二、蛙图腾雕像

蛙图腾是人们对蛙形态的主观感受和精神表现,是一种智慧与灵感在创造中的直观表达。

“蛙”与“娲”音同,在古代文化研究中,“音近义通”是历史学家通用的原则。娲是女娲的象征,女娲造人,给人生命,所以蛙代表强大的生命力。生存繁衍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阴阳相和,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思想是人类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的哲学升华。蛙因其产卵量大,有旺盛的繁殖能力,符合先民们多生育、扩大族群的心理需求。

古人生殖崇拜,认为“蛙”的形状像女性的子宫,所以崇拜蛙。神话传说中,女娲作为人类始祖母神其繁殖能力与蛙相符,人们崇敬自己的始祖母神,因而敬蛙。华中师范大学赵国华教授《中国古代史》载:“女娲本为蛙,蛙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又发展为女性的象征,而后再演化为生殖女神。”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滋养,蛙图腾符号衍生出新的崇拜内涵,有关蛙的神话传说更是数不胜数的。蛙图腾承载着人类早期趋吉避邪、生存繁衍等心理诉求,直到现在我国的壮族仍崇尚蛙。壮族人认为青蛙是雷王生的儿子,是雷王到人间的使者,人们把对雷王的信仰转移到蛙身上,祭祀祈祷祈求青蛙庇护,恩赐风调雨顺、安泰祥和;云南纳西族信仰的也是青蛙,认为蛙嘴大吃四方肚容万盘财,身沉稳坐江山,放在家中可镇宅庇护家人。

蟾蜍在上古神话里可是封了神的,今天人们仍然崇拜它,称蟾蜍为金蟾,生意人或供奉在店里,或供奉在家中,祈求招财进宝。民间有俗语“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认为有金蟾的地方就是聚财地。古本《淮南子》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嫦娥居住的地方称为“蟾宫”,“玉蟾”更是月亮的代名词。

灵山蛙图腾有多尊,主要介绍四尊。

第一尊位于灵山主峰南边一道山梁的腰部(属独树镇烟庄村),海拔378米,北纬33 23′50″、东经113 2′34″。一块独石被磨刻为蛙的图腾雕像,高5米、宽5米;头部呈扁圆形,长1.6米、宽3.6米;嘴部宽3.2米、挖空深度0.7米;上颚宽1.8米,下颚宽2.2米,面向北方。

第二尊位于灵山主峰西部一道山梁的正上方(属拐河镇石门村王庄组),海拔355米,北纬33 24′48″、东经113 2′18″处。一块独石被打磨成蛙图腾的造型,总高2.4米、底南北宽2.3米、东西宽2.3米。蛙头磨刻得最为逼真,高0.9米、宽0.9米、石厚0.5米。蛙图腾头朝东,稍偏南,面向主峰(见图六)。

图六 蛙图腾

蛙图腾南边3米处,一块岩石上面被磨刻成圆形,高1.2米、直径1.4米,圆形偏北处磨刻一个“十”字沟槽符号,沟槽南北长0.5米、东西长0.3米。

第三尊位于灵山主峰东部山梁与岗峦接壤地段(属独树镇戴岗村),海拔240米,北纬33 24′9″、东经113 3′31″处。一块独石磨刻为蛙形图腾雕像,头部朝东,全长2.2米、身宽1.1米、头部高1.2米,北边的岩石风化掉一部分,南部完好。从南部观察,是一尊蹲坐的蛙,头抬起,腿部有明显的区分线(见图七)。

图七 蛙图腾

这尊蛙最为特殊的是其北边两米远,是一尊蛇和龟的合体雕像。蛇龟合体是北方之神玄武的象征,龟头朝北,蛇头朝东,蛙和蛇并列,头也朝向东。这两尊雕像体形均不算大,但含义深邃。蛙是女性象征,又代表女娲族;蛇是男性象征,又代表伏羲族,龟蛇合体又是玄武之神,三者雕像在一起,是伏羲女娲与龟三种信仰的结合体。这种“三结合”的图腾设计,说明当时信仰蛙族、蛇族的人们精神寄托高度一致,并驾齐驱。

第四尊位于灵山东部的山脚下(属独树镇戴岗村),海拔259米,北纬33 24′8″、东经113 3′32″处,也是大祭坛的正南边。一块巨石被磨刻成一尊蛙形图腾雕像,头朝向北边祭坛,全长5.3米、宽2.6米、高1.5米。这尊图腾是伏地蛙,上身鼓起,打磨得很是光滑,有磨刻的多组圆形爻窝记事符号,特别是并列六组爻窝的组合,至今保存完好。

蛙图腾在南阳其他有远古文明遗迹的山中多有发现,如:原鸭河工区梦山的石蛙;南召县石门乡桑园村女阴石旁被当地人称为“望天吼”的石蛙等。可见,蛙图腾在南阳分布很广泛。

三、龟图腾雕像

长期以来,在传承不息的中华文化里,龟被赋予了位高权重、长寿吉祥、通天降灵、稳重担当等美好的寓意。远古人类很早便有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龟的背部隆起好像天穹,腹部扁平如同大地,形象如天地的交合,故被认为是神兽,被崇拜。

始于伏羲时代,龟就被视为神灵了。古书记载,黄河有龙马,背负《河图》献伏羲,伏羲受白色龟甲的启发,破解了《河图》的奥秘,一画开天而演八卦。自此,人们认为龟能启发人,就用龟甲占卜。

龟背上有花纹图案,人们把龟背上的花纹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模拟北极天象运转。汉代《尚书考灵曜》记载:“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蛇。”汉书的记载认同了四象中的北方是二十八宿连接在一起的龟蛇形象,这便是玄武的出处,因此龟曾被视为北极天象的象征。道教把星宿图演变成道教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

“龟”和“贵”音同,龟者贵也。在古人眼中,龟是贵人象征。《史记·龟策列传》载:“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因为对龟的崇拜,龟甲曾被作为货币使用。考古发现,尧、舜、禹时期的货币就有“龟币”(即龟甲和贝壳)。《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时期“造龙文、马文、龟文之币。”可见龟币在历史上,使用时间之长。两汉时期,县官以上官员才能用龟形印章;唐、宋时期,三品以上官员的服装上才有资格配龟形袋子(龟袋是金色的);“金龟婿”,代指身份地位高贵的女婿。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贵的象征。

1924年,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了一只彩陶壶,壶身绘有四肢造型各异的乌龟图案,由此,考古专家认定龟是4500年前该地先民崇拜的图腾;山东大汶口曾出土20多件龟甲;安徽含山县出土一件距今5000年的精美玉龟;距今9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紧邻灵山),出土了刻有符号的龟甲。

在南阳的民间神话里就有龟与伏羲、女娲的渊源传说。相传,伏羲女娲是兄妹,一日,两兄妹上山打柴,途经一条河时遇见一只巨龟,巨龟说天将降灾祸,人类会灭绝,到时速来找它。灾难果然降临,山崩地裂,其他人类皆亡,巨龟将伏羲兄妹含入口中,避过一劫。之后伏羲兄妹在玄元洞结为夫妻,繁衍后代。由此可见龟在远古人类心中的地位。又有神话传说,女娲补天时大龟主动让女娲将其四肢砍下,支撑天地。两个神话中,龟都参与了拯救人类的壮举,因此受到上古人类的崇拜。灵山周围有多尊龟雕像,选几尊简要介绍。

第一尊位于灵山东南(属独树镇烟庄村田营组)。灵山主峰延伸出多道山梁,形成山谷,在海拔331米,北纬33 23′51″、东经113 2′47″的山谷中,磨刻一尊龟形雕塑。龟头朝向西边的灵山主峰,龟长5.5米、壳最宽处4.3米、高4.6米,头长1.8米、宽2.1米。龟壳上磨刻有圆形爻窝图案(见图八)。

图八 龟图腾

第二尊位于灵山东北(属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张爷庙前约200米,北纬33 24′12″、东经113 2′18″、海拔440米处。人工磨刻一尊龟雕塑,全长5.1米,龟壳最宽处3.9米,高3.3米。头部和身躯断开,头长1.9米,头部宽2.5米(见图九)。

图九 龟图腾

第三尊位于灵山主峰正南方(属独树镇烟庄村对窑沟组)海拔347米,北纬33 23′46″、东经113 2′34″处。人工磨刻一尊龟雕像,龟体不大,但很逼真,尤其头部非常扁圆。龟石全长2.1米、宽1.3米、高0.4米,头最宽处0.4米。

第四尊位于灵山东北部、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的一道山梁上,海拔381.7米、北纬33 24′23″,东经113 2′52″处,磨刻一尊龟蛇连体雕像。雕像呈南北向,蛇石在南部45 坡的上方,龟在下方。蛇体全长14米,最宽处1.8米,高出坡面1.4米,由6节石排放组合而成。龟石在下方,全长8.5米,高出地面2.7米,龟壳部隆起,最宽处4.8米。龟头和蛇尾紧连,龟头长1.5米、宽1.2米、尾长2米。整个造型为龟蛇合体,符合“北方玄武、龟蛇相接”的说法。

四、生殖崇拜图腾

远古时期,原始人类为扩大族群,无限赞美和重视繁殖生育力。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人就是生产力的全部,人口的多少,体质的强弱决定氏族或部落的兴衰;人们面对的是疾病、自然灾害、野兽、有毒爬虫等侵袭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死亡率高、存活力低、寿命短,必须以高生育率保持种族的生存发展与基因的延续,生殖崇拜的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结果。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当时的人类十分重视女性分娩,女性分娩时族群要在首领的带领下举行隆重的仪式,如果女性在分娩时死去,那么就要举行英雄的葬礼。

古人先期崇拜的是女性,当发现男性在生育中的作用后,认为是男性的播种才使女性生育,正如土地的丰收一样,生殖崇拜就与生殖器结合起来了。联想到土地撒上种子,土地就可长出粮食,就把男根称为“田祖”“田主”,作为生殖崇拜的主题而敬仰祭祀。

远古时期产生了内容丰富、表达独特、影响深远的生殖崇拜文化,也是遍及世界的历史现象。

生殖崇拜的男根巨石图腾雕像,在灵山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介绍几尊主要的男根图腾。

第一尊是这里发现的最大的生殖崇拜雕像,位于灵山东南部(属独树镇烟庄村田庄组)。顺主峰下延的一道山梁上巨石林立,在海拔423米,北纬33 24′0″、东经113 2′35″的山梁正脊,一块巨大独石被磨刻成男根状,高7.6米,圆柱半径5.1米,分为两节,上节磨刻为圆形,似男性阴茎的龟头,稍细;下面一节粗壮,上下部分都磨刻有凹槽,并有不规则爻窝图案(见图十)。

图十 生殖崇拜图腾

第二尊在第一尊男根石图腾上方20多米处,海拔434米。一块独石被磨刻为男根雕像,高5米,圆柱体直径2.4米。分为两节,上节为圆形,光滑,下节较粗糙。下节东南部磨刻一个脚印,一个大凹槽。凹槽高0.85米、宽0.33米、深0.38米。雕像上磨刻一凹槽,其用意还无法破解。

这尊男根石图腾主要特点是位置显赫、高大、粗壮、逼真。

第三尊位于灵山主峰正东的一道山梁半腰(属独树镇戴岗与烟庄两村交界处),海拔340米,北纬33 24′8″、东经113 2′46″处。三块独石呈黑青色,南北一字并列,每块独石相距3米。最南边的独石打磨成男根状,高3.2米,圆柱体,直径1.5米,分为两节,上部圆形,顶端有一凹槽,似尿道。男根北边还有两块并列的独石。

五、灵山大祭坛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与自然奋斗的历史。自然界诞生了人类,养育了人类,但也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地震和山洪的暴发,寒流的侵扰,山火的燃烧,凶猛野兽的威胁等等,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在生产力低下,没有科学解释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规律知之甚少。遇到灾祸时,感到神秘而恐怖,就认为日月运行、风云变幻、雪落霜降,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操纵着,这种力量被人类视为神灵,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人类为了趋吉避邪,躲避灾难,延续生命,祈求自然界神灵的保护,慢慢地远古祭祀就这样开始了。祭祀体现的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寻求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探寻远古祭坛

祭祀的对象很多,祭天、祭地、祭本族先人及英雄等等。人们需求的目的不一样,所以祭祀对象就千差万别,特别是本民族信仰的图腾,是祭祀的主要对象。

灵山祭场有多处。作者踏寻灵山东南部烟庄村田庄组北部,发现有祭坛,但已受损;灵山西部有祭坛,保存也不完好(见图十一)。这里主要介绍灵山东边山脚下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祭场(见图十二)。

图十一 祭坛


图十二 祭坛

灵山东部偏北一点,灵山脚下(属独树镇戴岗村),海拔270米、北纬33 24′8″东经、113 3′34″之处,有一祭坛,长83米、宽41米,面积有3400平方米之大,祭祀的主要对象是蛇、蛙,也就是说祭祀族群信仰的蛇图腾、蛙图腾。

为什么肯定祭祀的是蛇和蛙呢?因为五头蛇和蛙图腾雕像位于祭场主要位置。蛇的大小形态及蛙的大小形态,上文蛇图腾一节和蛙图腾一节已做介绍,故在此不再细述。祭场的设计和建造是有目的性的,祭祀的主体是蛇、蛙,因而围绕蛇、蛙图腾祭场里建有五处紧挨着的岩石祭坛,这些祭坛,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现主要介绍两处。

第一处祭坛位于整个祭场中间位置,对应着西边的五头蛇图腾雕像。一块巨石被磨刻为三层,基层是坛坐,南北长5.6米、宽3米、高0.6米;第二层长2.2米、宽2.3米、高1.2米;第三层是主台,长1.3米、宽1米、高1.1米。螺旋式下降宽大沟槽与第二层平台相通。第二层平台磨刻有一个宛若水缸的圆形凹穴,直径45厘米、深30厘米。远古祭祀常用牛、猪、羊等牲畜,还有活人及活人血。祭祀时,血从祭坛顶部浇下去,顺着磨刻的沟槽,流到凹穴之中,再顺着沟槽流入土中。最高层石台北面,石壁上,磨刻一个清晰的人头像,口、眼、鼻凸显,头长39厘米,脸宽29厘米,头顶朝下。这个磨刻的人头像告诉人们,祭坛顶部一个一个窝槽,是放人头祭品的。

第二处祭坛位于祭场的南边,对应着巨石蛙图腾雕像。这块祭坛比较大,是五座祭坛中最大的一座,南北长12.5米、东西宽5.9米、高1.6米。顶面被磨刻得比较平坦,两头高,中间稍低。平面西南位置,磨刻一凸起的圆形柱体,高出平面0.45米,直径0.4米。作者考察其他山上的祭坛时,发现基本上都有这样的设计,当地村民把这些称之为“刘秀床”,并有民间传说是刘秀征战累困,神灵暗中指石变床,供刘秀休息。实际上是远古人类祭祀神灵时摆放或宰杀牲畜、巫师举行仪式的地方。

祭场中还有其他形状各异的巨石祭坛,不再细述。

六、作为标识用的支石和摞石

灵山巨石文化到处可见,其作用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山峰山梁高处无遮挡的地方,很远就能看到巨石垒摞的标志性建筑,非常高大,又摆放在最显眼之处。这是因为远古时期,人们居住在沟壑纵横、林木荒草遍布的浅山丘陵,外出狩猎捕鱼,一个沟壑就阻挡了视线,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在山顶或其他醒目地方用巨石修建标识(路标)。灵山的很多地方都有用作标识的摞摞石、大支石或垒石建筑。

我们没有对灵山海拔450米以上的地方进行考察,这里主要介绍几处位于海拔200米~450米之间的巨石建筑。

第一处位于灵山东部偏南(属烟庄村对窑沟组),海拔402米、北纬33 23′56″、东经113 2′34″之处。上支石高7.2米,落地石底部东西宽8.9米,石板厚度1.8米,大石板向北倾斜,倾斜度75 ,被另一块桃形石支着,支撑点离坡面6米。桃形石高4.6米,下部是不规则圆形,直径4米。两石接触面只有0.5平方米,令人称奇(见图十三)。

图十三 支石

两块支石下面形成空间,像一个通道可通行,当地人称这架支石为“过街楼”。

第二处位于第一处上方(北部)海拔423米、北纬33 24′0″、东经113 2′35″之处,一架巨石耸立在山梁的正脊。这座支石由三块巨石组成,两块相距6米,呈南北平行卧于坡面上,凸出地面高度不足两米,两块巨石从两侧托起上面的一块高9.2米的巨石,底部中空成洞穴。这块巨石中部宽8.7米,下部4.3米,型如鸡蛋(见图十四)。

图十四 支石

第三处位于灵山主峰西边(属拐河镇石门村王庄组)。顺灵山主峰延伸的一道山梁半腰海拔329米、北纬33 24′46″、东经113 2′25″之处,一块圆形巨石被下面的支石架起。圆形巨石高5.4米,腰部南北宽9.4米、东西宽9米。支石从巨石的底部西边、西南边、西北边半包围地支起它。下边的支石总长17米、高2.9米、厚3米,中间有断裂缝,西边上部磨刻五个凸起的疙瘩,每个疙瘩高20厘米,呈圆形,直径30厘米。圆形疙瘩表示什么意图,有待破解(见图十五)。

图十五 支石(传说为二郎神担山时丢弃的小山变成的石头)

第四处位于第三处支石下方(西边)约80米的沟底处,和第三处支石大小高低基本相同,被支起的巨石高5.6米,类圆形,直径有7米,很远就能看到。当地村民介绍两个大圆石是有神话传说的——二郎神奉玉皇大帝的圣旨来到人间,将阻碍交通的山担到偏僻地方为人们开辟道路。这一天,二郎神将灵山北部两座小山担到灵山南边,在翻越灵山西部的一道山梁时扁担断裂,两座小山滚落,一座落在山梁腰处,一座滚到沟底,变成如今的圆形巨石。山梁腰部有一块长约80米、宽约7米的条状岩石如扁担状,传说就是二郎神丢弃的断扁担。

灵山东南海拔490米的断崖处,高高悬着两块摞摞石,下石是一块巨石,又宽,又高,位于断崖峭壁之上,似自然之石,摞石为移来之石。位于悬崖峭壁之地,我们无法测量摞摞石的大小,只能借无人机拍的照片观察它的形态(见图十六)。

图十六 悬石(悬在悬崖峭壁上的石头)

灵山主峰西边约50米处,两块叠压的摞摞石离几公里远就看得一清二楚。(因海拔600米左右,没有攀登考察。)

七、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

远古人类,居住环境是很艰难的,关于远古人类的住所,《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洞穴)。”《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古人防雨雪、冷暖,还要防禽兽、虫蛇,把居住当成生存大事。一部分人构木为巢,就是在大树上建鸟巢一样的住房,另一部分人找洞穴、挖洞穴而居。灵山是远古人类主要聚集地,树上建巢因年代久远是无法保存的,但洞穴能保存下来。考察灵山,发现了多处巨石挤压而形成的石洞,有些洞内石壁上还磨刻有符号,这是人类远古时期居住地遗址。现选几处主要的介绍如下:

第一处位于灵山主峰西(属拐河镇石门村王庄组)一道山梁下方,海拔266.1米、北纬33 24′59″、东经113 2′18″处,一块长约30米的巨石由南向北顺坡而卧,高5.2米、宽6.5米,北端与一块长7米,宽3.4米的巨石相挤压,形成长7.7米、最宽处4.5米、高1.4米的空间,东西两边是洞口。东边洞口上部,巨石从上到下,被打磨修饰平整,很有气派;西边洞口有多块方石,可能是用来封洞口的。洞上方,巨石顶端磨刻成平面,平面上磨刻圆形爻窝排列记事符号,共3组。这是一处典型的人工形成的居住洞穴(见图十七)。

图十七 王庄洞穴外景

第二处位于灵山主峰北部(属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山梁下方,海拔312米、北纬33 24′29″、东经113 2′49″之处。多块巨石相挤,中间一块为棚石,长5.8米、宽4.2米、厚2.4米,下面有4块较小的岩石将上方棚石支起。棚石下形成洞穴,深3.1米、宽2.8米、内高1.3米,洞口有两处,东边一处,西南一处。顺西南口入内,发现洞壁磨刻一个甲骨文“旦”字符号,应是居住在这里的远古人类磨刻的(见图十八)。

图十八 洞穴

第三处位于灵山主峰正东(属独树镇戴岗村)、单头蛇上方西边约20米处。一块长10余米、宽2.2米、厚1.8米的巨型卧石被下面一块长4.3米、宽3.2米、高3.6米的巨石支起,下方形成洞穴,长6.3米、宽2.2米,洞内最高处1.8米。东西各有个洞口,东边洞口被方石封住。考察时,从西边洞口入,发现洞穴地面平整,顶部呈半圆形,北部石壁齐整,显然是打磨而成。这也是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

第四处位于灵山主峰东南(属独树镇烟庄村田庄组)下方海拔362.5米、北纬33 23′53″、东经113 2′36″处。一块长9.2米、厚4.8米的巨石,被下边两块卧石棚起,巨石下方形成洞穴,洞穴南北长3米、宽2.2米、高1.2米,下边有些沙土淤塞。是一处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

第五处位于灵山主峰西边(属拐河镇石门村王庄组)海拔329米处。上文介绍的二郎神担山扔下的大支石,下面是一处洞穴,因上压石靠在下支石上,形成三角形状的洞穴。洞内底部有淤沙,洞长7.6米、宽2米、高1.1米。此洞符合远古人类居住的特征。

第六处位于灵山主峰东南方(独树镇烟庄村田庄组北部)山梁正脊,和一龟形石相挨,海拔443米。有一石棚,下面形成空间,上巨石呈四方形,厚3.5米、南北长3.5米、东西长3.6米。上巨石下边,东西两块高出坡面的卧石支撑着上巨石,形成石棚,石棚下面形成洞穴,洞口朝北。洞穴内,南北、东西各2.2米,因泥沙淤塞,现洞穴内高度1.2米。

第七处是上文介绍的“过街楼”下方形成的三角形空间。空间南北宽2.1米、东西长3.1米。据村民讲,民国期间,还有穷人居住,现在放羊、放牛的人经常在此休息。推断,远古人类在洞内应该放有石块堆垒、堵塞,以适应居住。

第八处位于灵山主峰正北(属拐河镇石门村)两道山梁相夹的山谷中。这条山谷当地人称为狼洞沟,沟底是一道小溪。在海拔360米、小溪东边山梁的下方,巨石林立,小溪上方15米处,多架巨石相支,形成洞穴,呈东西方向,出口朝南,东西长4米、宽2.1米、最高处1.6米。据一放羊村民讲,过去因发现有野狼居住此洞,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狼洞”,并将狼洞下方的沟,称为“狼洞沟”。经考察,我们认为此洞附近有圆形爻窝符号存在,应是古人居住之地。

这些岩洞是借用天然岩石之形态加工而成。大自然鬼斧神工,洞穴的产生从地质学上分析,其一是地壳运动的沉降作用,地面凸起或凹陷使一些大型岩石滚落、挤压,形成洞穴;其二是水流或冰川侵噬岩石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灵山的洞穴都不是很大,基本是巨石滚落相互挤压、依靠而形成的。远古人类在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状态下,利用天然形成的巨石空隙,打磨修饰、堵塞石缝,作为避风遮雨住宿之地。这些地方简单、狭小,但解决了原始人类居住的需求,是大自然恩赐给远古人类的天然住地。

八、人工建造的石屋

灵山还有磨刻建造的石屋。灵山东北方向、张爷庙所在山梁的东部(属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海拔248米之处建造了一座石屋。这是一块完整的巨石,高5米、南北长8.5米、东西宽8米。石屋从南部开门,门高1.9米、宽1.2米,也是从南门开挖,逐渐深入。全洞南北深4.8米、东西宽2.4米、高2米(见图十九)。洞的上方,四壁打磨得平整,洞内净面积11.52平方米。西侧洞壁上磨刻有一幅太阳“O”形、月亮“ ”形的图案(见图二十)。石屋顶部,有多幅磨刻的圆形爻窝排列符号图案,非常清晰完好。还有一幅圆盘状的日晷图案。

图十九 石屋


图二十 石屋内月亮形图案

这座石屋完全是磨刻而成。坚硬的巨石,是用什么方法凿开的,没有答案。在没有金属的时代,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工程耗费的人力、物力是无法计算的。这座石屋在远古时代是非常恢宏气派的,只有族群最高统治者才有能力组织实施,因此应是一位“王”级人物所建,也是“王”级人物的住室。那么这位“王”是谁呢?把信仰“蛇”“蛙”的伏羲、女娲族联系起来,那么石屋应是当时首领伏羲氏、女娲的住室。从南阳发现的多块女娲捧月亮、伏羲捧太阳的汉画像石,可以联想石屋内的太阳、月亮图案,很可能指的是伏羲、女娲。

九、伏羲女娲在灵山的推断

笔者认为,距今八千年到一万年左右的圣贤、三皇之首伏羲氏、女娲就生活在灵山,这是结合古书典籍记载和灵山发现的蛇、蛙、龟等岩石文化而得出的结论。万事万物皆有根,伏羲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文化之根,根的诞生地在灵山。

古书记载、口史相传,伏羲生于成纪,都于宛丘,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疱牺,亦称牺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一说。是“百王之首”“五帝之尊”,是古中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五方之民的共同祖先。在中原大地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始祖。伏羲结束了中国百万年的母系社会,开创了父系社会;结束了游牧生活,开辟了定居时代;出现了部落,结束了杂婚、群居,开辟了一夫一妻的对偶婚文明。以龙纪官,建立了第一个原始政权。《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

全国各地都有伏羲和女娲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人类的说法,也都有传说是伏羲女娲活动、生活的地方,但拿出真凭实据的少之又少。历史太遥远了,远古没有文字,更没有文字记载,历史老人不会说话,我们主要从发现的远古遗址遗迹中去判断。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口耳相传的古史传说时代。一部分是周代以后文字记载的“信史”。口史传说、信史记载同样是历史。三皇五帝是远古时“口史”中流传下来的历史,近代考古出土的很多文物充分证明三皇五帝时代是真实存在的史实。灵山岩石上磨刻的“蛇”图腾、“蛙”图腾、“龟”图腾,是谁的历史呢?又是谁的信仰呢?这需要“从根扒起”。

南阳区域流传许多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如伏羲身穿树叶、头上长角;伏羲女娲滚磨盘石下山兄妹成亲;女娲用黄土造人,七彩石补天等等。很多地方还建有女娲庙、三皇庙,祭祀女娲神、伏羲爷。汉代的画像石南阳出土最多,其中有部分画像石刻画的是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纠缠在一起的画像。1988年7月,南阳市西郊麒麟岗发掘一座汉代画像石墓,墓顶盖上雕刻有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画像;南阳市紫山朱王桥、东关石化二厂、卧龙区英庄等地发掘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刻有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画像,并有女娲捧月、伏羲捧日的画像。可见伏羲、女娲是华夏文明的开辟者、拓荒者、创始者,南阳是他们重要的生存活动之地。

传说和典籍记载,伏羲居“宛丘”,伏羲氏是中国人祖。但因历史太过久远,“宛丘”在哪,自古争议很大。作者认为,南阳在远古时期就称“宛”,宋代历史学家罗泌《国史·国名纪·巳》记载“三皇之世,宛:即郁郁华国”。意思是说,人类祖先还在洪荒世界艰辛开拓的时候,现在的南阳境内有一个部落称“宛”,郁郁葱葱,林壑优美,称为华国。可见南阳称宛历史非常久远。宛丘,什么叫丘,字典上解释丘即“小土山”,连绵成片的小土山叫丘陵。在南阳浅山丘陵的岩石上有大量三皇五帝时期的文化遗存,可以证明“宛丘”就是南阳区域的丘陵,平原地区是不具备“丘”的条件的,“伏羲居宛丘”,说的就是伏羲生活在宛地丘陵之上。

再从典籍中找一找。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被流放在外,他看到一座纪念祖先的庙内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壁画,发出了“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执匠之。”的感慨。《列子》中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春秋战国的典籍记载了伏羲女娲是蛇信仰。秦汉以后,文献记载伏羲女娲是蛇信仰的就更为广泛。东汉文学家王延寿诗中写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雎盯。”三国时期,曹植有诗写伏羲、女娲,“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西晋《帝王世纪》、唐代《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疱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女娲氏代立,亦风姓,蛇身人首。”还有很多关于伏羲、女娲的蛇信仰散记在历史的典籍中,这些记载给我们研究灵山图腾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深层空间。口耳相传的“口史”和文字记载的“信史”,都指向是伏羲、女娲时代以“蛇”“蛙”“龟”为图腾。

灵山不仅有多尊蛇图腾雕像、蛙的图腾雕像、龟的图腾雕像,还有龟、蛇连体图腾雕像(前文已介绍)、蛇蛙并立的图腾雕像,更有专门祭祀“蛇”“蛙”的巨石祭场。这些足以说明,远古时期灵山居住之王,就是伏羲、女娲。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洛阳七千年》上册第22页记载:“南阳淅川坑南文化可能是大地湾文化及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的部分源头”。第42页记载:“考古发现,大约在一万年前,南阳盆地淅川一带的先民,他们和漯河贾湖先民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属于不同支系,他们的后代一支沿西汉水而进,一支穿越秦岭沿渭水西进,大约在8000-7000年之间形成了大地湾文化”。在对方城灵山考察之后,我们可以说早在一万年前,伏羲、女娲文化已经在南阳产生了,伏羲、女娲的后人从南阳到达了甘肃的大地湾,把这种文化也带到了大地湾;甘肃天水市卦台山上的太极图、日晷、龙图腾等文化现象在南阳的南召、方城等地更早出现,并被我们一一找到。

2020年,以白振国为首的中国先秦史学会与古文明保护研究中心,在南召县石门乡石柱寺山,寻找到石龛内的远古时期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雕像,作者以《远古石刻的“三皇”》为题撰写研究性文章刊发于河南日报(2020年10月28日)。文化学者白振国先生、郭起华先生按语写到:“南阳岩石文的发现、试读,南阳黄山考古的发掘展示,都在证实着:远古石刻的‘三皇’,存在于神农之前,卓立于神农之上,超然于神农之外的远古信仰”。灵山新发现验证了两人的判断。

发现灵山远古的蛇图腾、蛙图腾、龟图腾,说明远古时期居住在此的首领信仰的就是蛇、蛙、龟。蛇图腾之族以伏羲为首领,蛙图腾之族以女娲为首领;伏羲、女娲成为夫妻,结为一体,“蛇”“蛙”就成为统一的图腾,后演变为“蛇”图腾,再演变为“龙”图腾。灵山上的“蛇”“蛙”“龟”图腾等岩石文化,正是伏羲、女娲时代留下的,其制作者指向伏羲、女娲;典籍记载的伏羲、女娲信仰蛇、蛙、龟是真实的。灵山岩石上留下了至今未泯灭的清晰的文化痕迹,对灵山“蛇”“蛙”“龟”等图腾的考察,印证中华文化之祖、三皇之首伏羲、女娲居住在灵山,生活在灵山,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主要发源于灵山。

本文记述了灵山上的部分远古遗迹。探寻研究灵山远古文明还在路上。灵山岩石文化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是一座远古岩石文化的展览馆,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及伏羲、女娲的活动地域,提供了扎实的、鲜活的实物证据。

图片提供 张长运 郑毅 郭起华

编辑:齐 杰

初审:陈晓璞

终审:禄远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女娲   灵山   远古   南阳   山梁   主峰   祭坛   巨石   遗迹   雕像   图腾   岩石   海拔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