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发射13000颗卫星,代号“GW”,号称中国版“星链”

从人造卫星发射升空的那一天开始,太空空间成为了一个竞争的焦点之一。太空竞争中,卫星的质量与数量都是事关竞争中的利益问题的,于是在航空工程刚刚起步的时候,中国没有急于发展,相反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技术积累阶段,有了扎实的技术沉底后,中国在发射卫星的成功率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让中国有了对太空空间进一步发展的底气。

相比于中国的稳扎稳打,美国在太空空间上的发展则采用了蛙跳战术,通过建立空间站和发射卫星双轨并行,这让美国在航空领域发展得非常快,可卫星发射的成功率却不及中国。

看到自己的薄弱点后,美国利用私营的航空承包商-SpaceX公司,大肆开展卫星发射活动,同时探索更为高效的卫星发射技术,面对美国在太空空间上的竞争,中国毫不示弱,相反推出了一个发射13000颗卫星的计划,那么这样的计划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抢占近地轨道的资源

在过往的发展过程中,太空资源只有少数国家可以利用,其中美国和前苏联就是代表,这让太空资源对于一般国家来说显得遥不可及。

中国踏入太空资源的开发事业后,通过搭建一个个卫星网络,切实地服务到了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可谓是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认识到未来太空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后,中国在航空技术方面,可谓是越打越扎实,有了扎实的航空技术作为支撑,中国在对太空资源的开发方面自然会更加有利了。

看到中国稳扎稳打,有了扎实的航空技术后,想要稳固自己在太空空间中的地位,美国不仅以国家作为主导进行开发,还积极鼓励像SpaceX这样的企业参与到太空探索中。

事实上扶持SpaceX公司的战略意义早已经不言而喻了,SpaceX公司推出的一系列太空发展计划,除了开发近地行星外,就是抢占近地轨道的资源,这对于美国来说可谓是抢到了未来战争的先机。

表面上来看SpaceX公司发射上万枚卫星在近地轨道上是为了实现全球的网络通讯,可一旦这些卫星用于给导弹制导,那么也可以精准打击全球任何一个目标,可谓是高效的制导卫星系统。看到背后的军事用途后,这才表明了SpaceX公司发射卫星抢占近地轨道的真正用意。

于是为了防止这种战略失衡的局面,中国也预备发射13000枚卫星,来抢占近地轨道,防止在未来处于军事上的劣势地位。

二、两国竞争的方向各不相同

当SpaceX公司预计在未来不断发射近地轨道卫星后,在50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层将部署有上万颗卫星。

如此之多的卫星数量,在他国看来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使用需要了,可是SpaceX公司却表示卫星数量还远远不够,未来还将部署33000颗卫星,这意味着全球将被这些卫星无死角覆盖,在军事上能够实现美国利用弹道导弹在一分钟之内实现打遍全球的战略目的。

正是看到了这个战略目的后,中国不甘落后,也开始抢占近地轨道资源,建立起自己的卫星网络。

相比于美国紧盯500公里高度的目标,中国则是将卫星集中性部署在了500-1200公里左右的地方,这让中国的卫星在竞争方向上显得有很大不同,部署在如此高度,主要想减少卫星部署数量,提高卫星精准导航范围,这让中国的建设工程-GW计划慢慢浮出了水面。

GW计划的核心便是发射13000颗卫星,构建属于中国的近地轨道卫星网络。在民用领域可以进一步服务导航定位等技术的发展,同时在军事上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卫星制导技术的发展。

随着GW计划的发展,中国通过发展近地轨道的卫星,便可实现构建一套全球的卫星通讯网络,这让中国将自己的航空及卫星技术分享给了世界,让世界共享中国航空技术的发展,从而实现在经济上的转型,这也是在军事领域竞争之外的又一层的竞争关系。

尽管中国的GW计划卫星在数量上较少,可得益于在500-1200公里间的轨道上,这让卫星辐射的区域更大,加上卫星在通讯技术上的进步,使得中国构建了卫星网络系统后,可以将牢牢地将未来的空间竞争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也看到了中国在未来太空空间战略布局中的未雨绸缪,可谓是意义深远。

通过GW计划的实施,中国在太空竞争中迈出了坚实一步,与美国的近地轨道卫星部署计划可谓是来了一次正面碰撞。不过这样的碰撞并非冷战时期的那种针锋相对,相反是在航空技术上的竞争,同时也是太空经济模式上的竞争,这让中国利用这个计划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在航空领域中的地位,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水平之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中国   美国   代号   轨道   太空   航空   竞争   计划   资源   技术   空间   卫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