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到世界第一,对手心里慌了


20年发展之路,中国光伏领先世界

从0到连续10年全球第一


光伏——一种可以将太阳的光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


20世纪50年代,Daryl Chapin,Calvin Fuller和Gerald Pearson三名美国人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硅光伏电池,意在为当时新兴的卫星和航天器提供动力。


当时,《纽约时报》盛赞这门技术,称其是一个新时期的开端。但在漫长的岁月中,美国抛弃了所谓的制造端(不仅仅是光伏),同时失去了先发优势。


中国的光伏产业同样萌芽于上世纪,并于本世纪之交起步。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为协助人造卫星上天,中国开始研制光伏电池。


这些成功研制并生产的光伏电池后来被应用到第二颗人造卫星“实践一号”上,这颗采用光伏电池片的卫星最终在轨运行了8年。


八十年代,中国光伏从“上天”到“落地”,一些国有光伏电池厂陆续设立。我国首个10kW民用光伏电站于1983年在甘肃榆中建成,几十年之后这座采用单晶组件的光伏电站如今依然保有7kW左右的功率。


到了世纪之交,国际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方兴未艾。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在183个国家获得通过,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陆续颁布了各自版本的《可再生能源法》,对光伏产业进行补贴。


中国首批展露头角的光伏企业也在此时陆续诞生,随后又搭上中国加入WTO的快车,凭借低廉高效的人工,挤入了世界光伏产业链。


2004年,全球光伏产业迎来全面爆发,中国光伏企业也步入第一个高光时刻,这一时期在海外斩获大量订单的光伏企业纷纷赴美上市,造就了一批中概股新富。


然而,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光伏产业,犹如一个腰部纤细的哑铃。市场和原料两头在外,没有上下游支撑,留在国内的,只有脆弱且缺乏定价权的制造加工环节。


2009年,由于资本赌约、国际炒家和周期魔咒等原因,中国光伏第一代明星企业陆续谢幕,在这一年倒闭的光伏企业超过300家,堪称中国光伏的至暗时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光伏在政策上前瞻部署,在技术上持续进化,在产业上国民共进,在市场上内外兼顾,逐渐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大发展,建立了完整的市场环境和配套环境。


目前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和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现在掌控着全球光伏制造产能约80%的份额,在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及其组件所需的设备中,近一半产自中国。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达8471万千瓦,同比增长约60.3%;累计装机量3.93亿千瓦,同比增长28.1%。新增装机规模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累计装机规模已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


经历了20多年的起起伏伏,中国光伏已站在了世界之巅。


美国如何扶持本土光伏产业发展?

财政激励、管理类政策、财政补贴、本土贸易保护


随着全球能源形势趋紧,使用可再生、可持续的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成为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经之路,光伏产业成为高速发展的热点领域。


在光伏领域,美国人开局领跑,却没能保持优势,以至于美国目前的光伏制造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2021年,美国可用组件出货量为30.45 GW,其中进口光伏组件为22.97 GW,占比约75%,本土生产的仅有4.23 GW,不到14%。


进口来源地区中,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新加坡和越南贡献了49.2%的组件,技术和成本优势都遥遥领先的中国光伏产业链占据了主导地位。


对此,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用以鼓励光伏产业的发展。


美国现有的光伏支持政策大致可以分为财政激励、管理政策、财政补贴、本土贸易保护四大类,各类政策随国际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


首先,在财政激励方面,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美国实行了多项以税收优惠与减免为核心的财政激励政策,包括ITC(Investment Tax Credit)、消费税&财产税减免等,税收抵免成为推动美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助力。


其中ITC是美国联邦税收抵免政策,可让房主和企业从其联邦税收中扣除相应的光伏装机成本,是过去美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2022年8月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提出将ITC政策延期10年至2032年。


除了ITC抵免政策外,还有消费税&财产税的激励政策,主要由美国各州政府提出或授权地方政府实施。


美国大多数州政府都支持减免全部的财产税和销售税,不同区域和电力公司针对符合条件的光伏系统给予补贴,有效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光伏系统采购及持有成本。


其次,美国光伏产业的管理类政策一般是指州政府利用法律法规、各种标准或约束性指标等方式,刺激需求的增长,包含配额制、净计量政策、购电协议等几种主要的模式。


其中净计量政策是目前美国各州实施最为广泛的政策,美国政府鼓励居民自发自用,同时多余电量可出售给电力公司。


在净计量政策的刺激下,不仅节省了大范围建设光伏发电系统的成本,还很好地解决了并网消纳问题,提高光伏发电利用率。



第三,美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财政补贴这个重要的推手。近3年来,美国新能源财政补贴政策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与储能行业。


最后,近十年来,美国对进口光伏产品采取多项贸易限制措施,美国开展本土贸易保护的背后,是美国渴望大力发展本土制造业和去“中国制造”的野心。


美国通过限制生产国的商品出口,征收多轮关税,以支持和保护美国本土光伏产业的发展。但受限于人力成本、技术壁垒、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目前其光伏制造业仍然不具竞争力。


不过,对新能源的迫切需求下,近日美国白宫官员证实,美国开始放行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


从这些产业支撑政策的力度不难看出美国大力扶持本土光伏产业发展的决心。


在本土政策的不断加持、高收益的经济性驱动下,美国光伏市场或将迎来一场大爆发。


能源独立的路上,欧洲推动光伏制造本土化

多项贸易措施颁布


欧洲主要发电能源类型有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三类,2022年这三类能源分别贡献了欧盟38.7%、23.6%和37.7%的发电量。


欧洲化石能源进口依赖度较高,2021年,欧洲27国对化石能源进口依赖度达55.6%,其中油气进口依赖度分别达92%和83%。可再生能源一直是欧洲大力发展和推广的能源替代战略。


欧洲电力市场大部分国家目前的定价机制是基于能源供需关系设计的,即电价采取边际成本定价,因此实时电价往往根据该时期成本最高的化石能源电价决定。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带来能源供需严重不平衡,天然气发电价格飙升并主导了市场电价,而成本较低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获得了高额利润,短期催生了光伏装机的高涨热情。


从长期看,地缘事件催化下欧洲对能源独立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多重因素共同推进了2022年欧洲光伏新增装机实现50%以上的增幅。


政策方面,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3月出台“REPowerEU”计划以加速清洁能源转型,提高欧盟能源独立性。


该提案计划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总体目标从40%提高到45%,光伏累计装机量分别在2025年和2030年达到320GW和600GW。


欧盟在太阳能战略中还特别提出“屋顶太阳能计划”的实施框架:到2026年,所有使用面积大于250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和商业建筑安装屋顶太阳能;到2027年,所有使用面积大于250平方米的现有公共和商业建筑安装屋顶太阳能;到2029年,所有新建的住宅建筑安装屋顶太阳能。


当地时间2023年3月16日,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发布《净零工业法案》,该法案希望到2030年,欧盟的净零技术制造能力能够至少满足该组织需求的40%。


这些规划旨在提升欧盟各国本土清洁能源制造业的竞争力,并降低对其他经济体的依赖程度。



当天欧盟还发布了另一份关键原材料法案,意在提升本土关键原材料的供应能力。


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每年至少10%的关键原材料提取、40%的关键原材料的加工、15%的关键原材料回收来自欧盟内部,同时规定来自单一第三方国家的战略原材料消费量不应超过65%。


据PV InfoLink数据,2022年欧洲累积从中国进口86.6GW的光伏组件,相对2021年全年的40.9GW大幅增长了112%,占中国2022年整体组件出口的56%,为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出口市场。


旺盛的市场需求,使得欧洲市场近些年来成为不少国内光伏企业海外业务的最大收入来源。


但相应地,贸易壁垒的屡屡出现亦给我国光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市场观点普遍认为,目前该法案尚处于草案阶段,后续还要经历漫长的投票审议程序,以及获取各成员国的同意才能成立,因而短期影响不大。而且欧盟内部也担心该法案可能会违反国际贸易法则,因此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挑战已来: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深水区”

警惕新技术弯道超车


过去十年,通过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我国光伏行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发电成本已下降了90%以上,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市场与政策双轮驱动。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贸易壁垒的限制以及通过财政支持扶植本土制造,成为海外国家大力发展本国光伏制造业的“组合拳”。


市场普遍观点认为,目前只有在中国才能于90天内建成、投产一个光伏组件工厂,欧美国家想要发展光伏制造业,并不具备这方面的基础。


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从本国的长期经济和安全利益考虑,欧美发达国家建设组件厂,即使面临较长的建设周期和承担高额的财务成本,他们仍然会投入巨资,培养自己的光伏制造产业链。


未来全球光伏制造产能中国独占80%的这种局面,很有可能会被打破。



除了来自各国政策的压力,在中国光伏产业持续主导全球市场供应之时,围绕光伏制造端的国际技术竞争也在日益加剧。


迫于中国企业在主流赛道难以撼动的优势,海外企业意图通过新技术弯道超车。


例如,美国能源部成立“碲化镉发展联盟”,旨在扩大国内碲化镉光伏材料和组件的生产;


欧洲重新启动“太阳能光伏创新平台”,将为欧洲推动太阳能光伏技术的更新;


日本国内企业将钙钛矿产品视为新一代光伏电池的有力候选,力求在光伏产品市场重整旗鼓。


事实上,光伏行业下一代技术基本锁定在钙钛矿领域。钙钛矿加工精度比目前盛行的晶硅体系要更高,技术难度也更大,但理论测算后的远期成本也会更低。


根据市场预计,钙钛矿技术成熟的时间大约还有5年,其他国家完全可以通过钙钛矿技术进行弯道超车。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应积极布局未来5到10年内的发展计划。


目前,包括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在内的国内龙头晶硅组件厂都在积极研发钙钛矿电池。


在光伏制造领域,企业成为龙头的核心在于正确的路线和更低的成本,一旦落后或者押错路线,就很有可能“从金字塔尖掉下来”。


中国光伏企业对于海外的限制已经习以为常,归根到底,应对这些风险还是要坚持技术创新,避免依赖单一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外部竞争加剧之时,国内光伏行业掀起的新一轮扩产热,亦升级了全产业链竞争。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我国光伏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80个,其中部分项目为分期建设,未来将视市场变化的情况择机启动。


对于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状态,挑战主要来自可能出现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环节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


参考资料:

赵三珊,华珉,肖浥青.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及中美两国对比[J].张江科技评论,2022,No.33(04):28-31.

曹恩惠. 发展与挑战:中国光伏产业蹚进“深水区”[N]. 21世纪经济报道,2022-12-02(005).

隆基绿能首次在美设组件厂-界面新闻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9067808.html

欧盟《净零工业法案》针对中国光伏企业是误读?业内回应“影响有限” - 21经济网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30317/herald/d8762b5e8d89c4360a19c5c0512668f2.html

中国光伏产业“牛”在哪?-国际金融报

https://mp.weixin.qq.com/s/YR6BtF8LD-YyEJJNDRBKdg

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国家能源局

http://www.gov.cn/xinwen/2023-01/18/content_5737696.htm

中国光伏:澎湃新十年-能源新媒

https://mp.weixin.qq.com/s/VerRZ-faPRisSpYC_QkSDw

光伏发电:从“萌芽”到“茁壮成长”-能源新媒

https://mp.weixin.qq.com/s/vCEm0X_kRNd0njM6WyPBtg

能源独立路上 欧洲光伏产业加速-东方野村国际证券

https://mp.weixin.qq.com/s/on6Ljrwsn21OUgGlqVf0wA

光伏与动力电池投资新趋势显现-财新网

https://www.caixin.com/2023-03-08/102006094.html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欧洲   美国   中国   欧盟   本土   组件   对手   能源   政策   产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