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奔赴山海不负热爱 - 新京报快评

游客在西藏米林市派镇索松村的桃花林间游玩。资料图。图/新华社

一天8个景点、晚上只睡3小时……近日,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成风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种“特种兵式旅游”的特征是在时间和金钱都很有限的条件下达成往常难以想象的旅游目标。有周密的计划,为了筹集旅游经费,有些同学不得不在相当时间内压缩生活费;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集满”景区景点,几乎在旅游的环节衔接上不留一点空隙,将精神和体力都“压榨”到了极致。

乍一看,这种大学生的新旅游方式和常见的团队观光旅游似乎有相似之处,在有限的时间内造访更多的城市或景点,或者看更多的风景。只以打卡为目标,走马观花,几乎没有深度的体验。

其实,“特种兵式旅游”虽然与过往的某种常见旅游方式有些形似,但是却有更多的隐含意义。

旅游是异地的生活方式,也是旅游者标识自身、认识自身和成就美好自己的指南。“特种兵式旅游”也罢,“拉练式”旅游也好,实际上都是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踏上旅程,发现世界、发现自身、寻找同类的过程。

旁人所看到的种种“出格”之处,都是大学生自己创造条件,用自己的方式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烈拥抱。“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的呼应激荡中,是大学生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也是最为丰富,最为深刻的旅游体验。

正是大学生的投入和参与,才使得这种体验与过往的常见团队游有了根本的不同。在这里,每个大学生游客都是主动的。虽然有模仿的痕迹,但是一旦参与,即便简单的模仿也仿佛出现了更新的意义。对自己的期许,对自己的信任,对发现和体现世界的热爱,都蕴含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大学生游客都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丰沛创造力,从经费的筹措,到目的地的联络,再到活动的选择和参与。无数的环节,无数的自己做主和无数的“小目标”实现,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完全可以期待,多元旅游和多元生活的种子就在“特种兵式旅游”中萌发、成长,并且形塑他们未来的旅游生活。

相比旧时英国显贵子弟游历欧洲大陆的“GRAND TOUR”(游学旅行),“特种兵式旅游”带有更多的大众参与和青春创造的气息,更多的人可以梦想、可以策划,也可以实现。在大众旅游的时代,“特种兵式旅游”的出现,意义远远超越过往的任何大巡游。因为这使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了可及的时尚、日常的治愈和真心欢喜的社交。为了触手可达的目标,大学生们相约一起,共赴山海。

正因如此,需以一种更为开放的视角对待“特种兵式旅游”。学校在课业设置和时间安排上,可考虑给大学生留出更多的弹性时间,甚至可以将旅游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支持大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通部门在服务细节上,也可考虑让大学生在旅途中更方便,更有安全感和获得感。旅游主管部门在信息提供和产品开发引导上,不妨对这种新的旅游风潮多提供些便利。

只有如此,才能为大学生,也为未来的中坚旅游者普及更多有用的旅游常识,提供更为友善的公共服务、有针对性地消除旅游活动的安全隐患,让旅途中的大学生乃至更多年轻人畅享美景,收获更多快乐。

撰稿/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

编辑/迟道华

校对/吴兴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特种兵   大学生   旅游   景点   大众   旅游活动   旅游者   意义   目标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