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里漓江第一峡,品读三街尘封的往事

图①:G72泉南高速在千秋峡峡口横穿而过。

图②:峡背村中的古民居。

图③:背靠群山,面朝漓江的峡背村。

百里漓江,秀丽如画。如果逆流而上,来到上游处的灵川三街镇就会发现,漓江一改清秀容貌,而是丛山列拥,水流湍急,清代画家李熙垣有诗云,“满桂蒲风上急滩,青山突兀水漫漫,眼中自有千秋峡,始信人间行路难。”这便是“漓江第一峡”千秋峡的全貌。

千秋峡是漓江从兴安进入灵川的第一个峡谷。《灵川县志》记载,千秋峡位于三街镇千秋村委峡背村,全长1.5千米,宽200米,曾有“百里漓江第一峡”之称。

站在峡背村前的岸边远望峡口,两岸全是高山峻岭,形成夹峙之势,江流到此疑无路,颇有些三峡的风范。只见一字山纵列于东,文笔山独耸于西,山体庞大,如圆健饱满的毛笔笔锋倒竖。史料记载,文笔山其实是千秋峰的俗称,千秋峡因此峰得名,亦名笔峡,“文笔千秋”也是灵川的老八景之一。打开此处的地图可以发现,漓江之水自北而来,穿峡三里,又往西南方向急折。

千秋峡的险峻风光,古人早已写尽。明《全赐撰修千秋峡记》中描述道,“层山对判,盘纡南下,峡有怪石,随波隐见,势极壮骇。飞湍激岸,白华中喷,灵川以是为望,别名银江。此水之文为一胜也。山回风翕,四时如秋,是名千秋。此风之清,为一胜也。山东有岸,一径危悬,广不踰尺,盘磴鋭刿,藤蔓纵横。此峡之危,为一胜也。三胜具,而皆有险道存焉。凡挽舟上下,负贩贸易者,悉由於斯,行者易堕,治之惟艰。”

《全赐撰修千秋峡记》的作者继续写道,自己曾被贬官到四川,深感蜀地山川之险难。回灵川途经千秋峡时,看到两岸的风景想起了自己的经历,于是便捐资修整千秋峡道路。

湘桂走廊是连接岭南和中原的地理交通要道,也是官方水陆驿道必经之地,这条南北贯通、文化经济传输的咽喉和脉络,在两千余年里,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位于灵川县城北端的三街镇,是古代湘桂走廊的咽喉地段和南北交通要冲,古驿道和漓江并列穿过该镇。作为曾经灵川县老县城所在地,三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加强这一地带的控制,明代洪武2年(1369),灵川始设芦田市(今大圩镇)、白石潭(今属桂林市郊)、千秋峡(今灵川三街千秋村)3个巡检司,并沿至清末。

查阅资料可知,巡检司是古代县衙的派出机构,通常设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任务为领兵驻守,巡逻检查,所以称为“巡检司”。巡检司自五代以后都有设置,为州县所属边远捕盗官的营地。巡检的官阶为九品官职,一般无行政裁量权,其职权以军事为主,所带领的兵士称“弓兵”,以远距离射杀为主要作战手段。明朝以后,巡检司的功能有所变化,除例袭和沿用以前的功能外,还有了一定的行政辅佐权力。

不仅如此,古时千秋峡一带也聚集着较为密集的驿站。据了解,邮驿在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信息传递、地方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古代的邮驿制度发展到高峰。在《雍正时期湘桂走廊水陆驿道的复原与考察》一文中,学者指出,处于西南边陲的广西,在清朝时同时面临着边疆问题与民族矛盾,由于地形比较复杂,广西的邮驿体系出现了水陆并行,军塘较多的特点。

全州至临桂驿路上的驿站,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驿、铺和塘驿三种,是清代多种邮驿组织形式中的主体和基本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迎送使臣和运送官物。学者也调查发现,水路驿站间距最大为70里,最小为5里。水路上驿站最密集之处,便是相距只有5里的千秋峡腰塘和峡背塘。同时,与之平行的陆道上,驿站也相当密集。据悉,塘是清代设置的有兵驻守的小辖区,本是地方治安管理单位,为最基层的驻防单位,也具有驿站性质,每塘派驻2名塘兵。

时光流逝,千秋峡的巡检司和塘驿旧址早已无存,若想感受这里的古风遗韵,可以到漓江东岸的峡背村看看。因地处千秋峡峡口东侧山峰的背面,故以峡背为村名。峡背村隔漓江与西岸的坡田村相望,距湘桂古驿道、桂黄公路约1.5公里,属千秋行政村。该村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是个较大的村落。

背靠植被茂密的群山,直面奔流南去的漓江,峡背村显得格外静谧。走在进村的小道上,黄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艳。村子里,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几处小桥点缀河上,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模样,正如《柳溪为千秋峡刘巡检赋》描写的那般,“刘郎种柳柳成堤,村后村前树已齐。白浪翻江看马浴,绿荫绕屋听莺啼。”举目环望,不少村民都兴建了新房,古民居鳞次栉比立在村间,雕檐斗拱的桂北民居和岭南风情的镬耳屋交相辉映,静静讲述着这个古村的悠悠岁月。

2000年,灵川县在千秋峡北500米处建成双潭电站,上游筑坝成湖,拦河坝顶也建成了可通车走人的坝顶桥,峡背村民多年来仅靠渡船出行的交通难题得到彻底解决,曾经的航道也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长河中。

杨二说说

一千零一人

峡谷这种风光,身处其中,二哥的总体感觉就是自己太渺小。这种感觉并不算美好。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一千个游客眼里,可能就有一千条峡谷。三街镇的千秋峡,在不同的人看来,自然也就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心情不一样时来看,也有很大的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描述。

这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山一直在那,水也一直在那,却能看出不一样的风味。就像年轻时谈恋爱一样,你眼中的林妹妹当为天人,在别人眼里却也不过蒲柳之姿。让你铭心刻骨的爱情,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一时的心律不齐,或者一截新长出的骨刺而已。

这件事情提醒了二哥,你看到的,未必就一定像你描述的那么真实。以前总是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到了一定年纪后,才知道,眼见都不一定为实。这叫人如何是好?一不小心就掉进了虚无主义的泥沼。何去何从?这是让二哥一直以来都蛮纠结的事情。

不过,二哥好像也不属于那一千人的范畴,因此可以称之为一千零一人。原因嘛,一是二哥没看过《哈姆雷特》,二是看,估计也难得看下去,情境不同,言语也有别。就像《红楼梦》,从年轻时开始,二哥买过至少三个版本,每一次搬家就弄丢一本,丢一本又买一本,到现在为止,也从未完整地阅读过。对于以写文章为业的二哥来说,这似乎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不过,现在看来,二哥的生活和心境倒也并未因此受什么影响,依然可以风轻云淡,该喝喝,该吃吃,该乐乐。即使和文化人聊天,二哥也敢直言自己没读过《红楼梦》,一点都不脸红,也不心虚。

由是二哥突然想到,这一千零一种人,就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也有不把《哈姆雷特》当回事的人。同理推之,可能也有不把《红楼梦》放在心上的人。而允许这样的人存在,在二哥看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庞大山体的夹峙中,在浩荡江流的裹挟下,顺流而下,二哥感觉到了渺小,感觉到了无助,感觉到了无奈,感觉到了无力,但明朝人却看到了千秋峡的水之文、风之清、峡之危,三胜的描述一出,一度是让二哥有些尴尬的。但也就一度而已。

一些年前,三峡大坝即将开工,有朋友约二哥去坐游轮,说是看三峡风光最后一眼。二哥想了很久,最后还是没去。原因很简单:三峡风光尚在的时候,二哥都没有要去的念头,现在眼看就不在了,再上赶着去看一眼,如同临终道别,有这必要吗?毕竟,以前有、现在没有的东西,实在太多,都要去看上一眼,不让人生留遗憾,二哥哪怕活蹦乱跳地活到一百岁,也是看不完的。所以,也不是什么大事。就像二哥曾去北京无数次,一次都没爬长城一样。你杨二算什么?你爬不爬,长城一直在那里的,不会因为二哥的去与不去,就影响了它的崇高地位。这样一想,心态就平和了。

二哥也不是没有其他东西可看,尤其是生活在桂林,可看的山水太多。就像这如同三峡一样美丽的千秋峡,没看过的外地人,莫非就要为此悔恨一辈子不成?处善地,赏山看水,大抵是要使自己身心快乐、充满愉悦感的,而像三峡,这种总是会让二哥冒出渺小、无助、无奈、无力感的地方,很容易就会被一种悲伤的情绪笼罩,满嘴苦味,所以,二哥其实并不是那么想去的。但二哥不去,也不会影响三峡的壮美。这么一想,心就安静下来了。

这么说,大家可能也明白了,二哥没去过千秋峡。

是的,二哥确实是第一次听说千秋峡。但二哥没去过千秋峡,叨叨几句总是可以的吧?能让二哥自己决定去不去,才是好的,才是二哥喜欢的事情。

老子曾经说过,吾患有吾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二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身体是人最大的羁绊,要吃要喝要穿,一点没伺候好就可能出问题。只有心,你说精神也可以,才是最有可能达到自在状态的。当然,老子功力深厚,不是一般人,他能做的,我们不一定做得到,所以,如果不能像老子那样抛弃身体求取自在,也是可以退而求其次的。具体的操作方法嘛,就是找个合适的地方,读一本好书,或者听一段好音乐,掩卷时天马行空地瞎想一下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做这样的事情,有些人把它叫做发呆,有些人把它叫做冥想,二哥杂念多,难以入静,不会冥想,但时不时也会发发呆的。

二哥试过,这还真是个不错的办法。试过以后,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你的胸襟并不比去过西藏、游过三峡的人狭窄,这种时候,去没去过西藏,游没游过三峡,倒不是很重要了。想象力的尽头,才是你世界的边缘,那是你身体去不了、眼睛看不到的地方。

换一种说法,或许也可以把它叫做独立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和贫穷富贵无关,也无关身体好坏,甚至与你身在何处都无关。应该和心有关。

路书

地图软件搜索“峡背”即可,如要欣赏千秋峡,会途经千秋村委,在该村委路口右转2公里即到江边,沿江向下游徒步到达观景点。

来源:桂林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漓江   灵川县   灵川   驿道   红楼梦   峡口   千秋   百里   驿站   往事   事情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