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真正格局大的人都有这5点特质

全媒体首席记者:孙虎彪


所谓格局,即对事物的认知范围。格局越大,认知境界越高,在事业乃至整个人生中获得的几率也就越大。


一个人越想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想要走的更远更高,就要培养自己的人生格局。


本文摘自稻盛先生著作《干法》、《思维方式》、《心法》、《京瓷哲学》、《心与活法》中精彩的论点,希望您品读完后,能从中受益:

一、格局大的人,把苦难和成功当做考验

艰难困苦正是机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为什么?


因为苦难能够教育人,促进人的成长。相反,人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往往容易犯错误。


比如,有不少获得巨大成功的经营者,他们为成功的美酒所陶醉,陷于傲慢,犯了错,以至于晚节不保,辛苦创建的企业走向衰败,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虽说盛衰荣枯乃世间常态,但是令人心酸的悲剧仍屡屡上演,不正常似乎成了正常。


遭遇失败和苦难的时候,不应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忍受考验,坚持努力,一点点积累小小的,然而是确凿的成功,最后将逆境转化为顺境。


在成功和幸运的时候,要不骄不躁,抱着真诚的感谢之心,仍继续坚持努力,使成功得以长期持续。


无论苦难或成功都是对我们的考验。



一开头我就提到,我刚进公司开始研究工作的时候,痛苦的情绪时时袭击我:“为什么我总是连遭不幸呢?我的人生将会怎样呢?”


当时,没有指导我工作的上司,企业里也没有像样的研究设备,每天,就我一个人,一边摸索,一边持续研究开发。


那时候,寂寞、孤单、苦恼——各种消极的情绪不断袭来。夜晚,在宿舍后面小河的河堤边,我常常坐下来仰望天空。


星空满天的时候、月色清朗的时候、天色阴沉的时候、即将下雨天色暗黑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仰望天空,静静地思念故乡,思念父母兄弟,吟唱《故乡》等歌曲或者童谣。


看到我的这种状态,宿舍的同事们就议论说:“稻盛又在哭泣了。”


但其实,我是在用我自己的方式治愈我内心的痛苦和创伤,我在激励我自己。


待唱完歌曲时,我痛苦和孤独的感觉已经消失,我的心境豁然开朗。我满怀着对明天的希望和面对未来的勇气走回宿舍。那样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想也许是那些歌曲和童谣给了我力量和勇气。


苦难不会没完没了,当然幸运也不会永远持续。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每天每日勤奋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胜利和挫折的考验中,每一天都拼命努力,这本身就是在孕育成功的种子。



二、格局大的人,懂得宽恕、懂得控制情绪


在人生中经常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但是我尽力做到了不烦恼,而且规劝大家“不要烦恼”。我们需要深思熟虑,但却不需要烦恼。


烦恼只会耗费精力和时间,有时甚至会损害健康,没有任何好处。


为了解决工作中发生的问题,我会思考、思考、再思考,一直到想通为止,但对策一旦确定,思考就告一段落。


为了不生烦恼,我会透彻地思考,思考到“不需要再思考为止”,之后就会采取“尽人事、待天命”的态度。这是很必要的。


然而,思考透彻并不等于一切问题都能解决。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有的人就会习惯性地烦恼不已。


这样的人重要的是:自己下决心“不要烦恼”。


据我所知,这也烦恼、那也烦恼的人,多数是在确定对策之后,到结果出来之前,总是烦恼不堪:“能顺利吗?会失败吗?”


但是,事情不会因为你烦恼,结果就会变好。既然箭已离弦,接着只能等待,可以做的只有“待天命”而已。


经过彻底地思考拿出的对策,最后是吉还是凶,不得而知。为不得而知的结果而烦恼,不是很愚蠢吗?


这种烦恼没有意义。应该这么去想。


结果是吉,当然没有问题,皆大欢喜。但是,一旦结果是凶,就是失败了,人们又开始烦恼了。


例如,遭受的损失超过预想,但是既然木已成舟,就没办法了。


所谓“覆水难收”,泼到地上的水已被地面吸收,收不回来了,再为它烦恼已毫无意义。


与其为了已经蒙受的损失一味烦恼,不如着眼于往后的工作,获取新的利益。那么做就不会再烦恼。


所以结论是
不去烦恼,就是摆脱烦恼最佳的方法。



人的消极情绪中除烦恼之外,还有憎恶、仇恨。我不是要否定人们的这种憎恨、这种难以宣泄的愤怒。


而是想告诉大家,憎恶和仇恨会带来可怕的反作用,它会伤害当事人的心,刻骨铭心地伤害,而且还可能严重损害当事人的身体。


每天发怒生气、愤愤不平的人,脸色会发紫发黑,看起来就很不健康。


虽然没有具体的证据,但听说恼怒、厌恶、憎恨这类情绪,会让人体内分泌出某种不好的荷尔蒙。


心理状态影响身体健康的事情司空见惯。


比如,众所周知,烦心事太多,会导致胃溃疡。耐得住胃酸、相当强韧的胃壁居然会穿孔,就是因为太过忧虑,而分泌出了导致弱化胃壁细胞的荷尔蒙。


如果说,人活在现世最重要的任务是提升心性,那么在人们的情感中,最纠结、最痛苦的,莫过于要宽恕那些不能宽恕的人和事。


这同时也是最艰难、最重要的修行,或许是比被剥夺财产、名声这类试练更为苛刻的修行。


但是,
只要超越这种障碍,就能获得比任何修行都更有效的提升心性的机会。我们的心灵就会因此而进化,我们的灵魂就会充满光辉。



三、格局大的人,心灵纯粹


古印度的梵文中留下一位圣人的话语:“伟人的行动之所以成功,与其说凭借其行动的手段,不如说凭借他心灵的纯粹。”


所谓纯粹之心,换句话说,就是做事的动机纯粹,没有私心。这与“作为人,何谓正确”的说法是一样的道理。



只要抱有纯粹之心,我们就会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纯粹而没有私心,就是具备了做人的很高的见识,具备了深刻的见解。


用纯粹之心作为判断的基准,做出决定,度过人生,那么,他的人生一定顺畅,硕果累累。


以企业经营为例,成功的关键并非技术实力、经营方式、经营计划等,而在于企业家是否具有纯粹之心。


成功者之所以能取得成就,并非由于其使用了某种手段或采取了某种方法,而是由于其心灵的纯粹。动机是否至善”即“动机是否源于纯粹之心”。



我们必须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来审视自己的行为,以确保自己的心灵不夹杂一丝污秽。



四、格局大的人,都有“预见未来”的能力


一次,一位日本著名政治评论家告诉我说:“稻盛先生,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企业家的团体活动,大家谈起了您。”


可是我和对方并没有什么深交,因此我问道:“你们怎么会提到我?”


他回答说:“大家都在说,您有一副‘远视镜’。”我问了才知道,所谓远视镜,就是和望远镜一样能够看远的眼镜。


接下来他告诉我说:“您似乎总是很有先见之明。大家都在说您能够看到普通人无论如何都看不到的未来。所以每当您准备做些什么时,大家就会紧随其后。可是这些人又实在是看不透未来到底会怎样,结果就只能永远尾随在您后面,不断模仿。如何才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未来呢?”


当时我也只能笑着回答道:“我可没有本事看到未来。”


可是那天夜里我对于这番话进行了深思,最终只得出来一个结论:


如果过于执著于自身事业和利益的话,那么我们的眼界就必然会受到束缚,只能看到自己周围的有限领域,无法把眼光放得更远。


然而一旦我们超越自己的事业或正在从事的活动,眼界就会飞跃性地开阔起来。


我意识到,或许正是由于在思考时摒除自我,这才使得我总是可以保持宽广的视野。


当我们凡事都不离“自我”时,就会把自身封闭进一个非常狭隘的世界。反之,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自我”,那么我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就会自然地发生改变。


我认为,超越“自我”反而能够获益,而一旦执著于“自我”,则必会迷失在世界当中。



五、格局大的人,都是忘我无私、敢于自我牺牲的


调动人积极性的原动力只有一个,就是公平无私。


我认为,这些才是我们经营者最大的幸福。


所谓无私,就是没有谋取自己私利的企图心,不是依照自己个人的好恶或个人的感情做出判断。


领导人如果具备无私之心,部下就会追随。相反,一个自我中心的、时而流露私心的领导人会招人厌恶,部下也不会追随。


明治维新的核心人物西乡隆盛说过这么一段话:


“不要钱,不图名,不怕死,这样的人物最难对付。然而,领导人不达到这种无私的境界,就不能将国家大事委任于他。”


西乡说的是:只有完全无私的人,才能赐予其高位。


领导人的一项指令能使部下士气高昂,也能使部下痛苦不堪。领导人若根据自己的利害得失发出指示、做出决定,或感情用事,那就没有人愿意跟随他。


作为领导人,首先必须明确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摒弃自利自欲,在为自己的团队这一大义之下,确立自己的坐标轴。


“你每天工作到这么晚,连节假日也不休息。没时间照顾家庭,你夫人和孩子不是很可怜吗?”


经常有人这么说我。但是,我却不认为自己牺牲了家庭。


因为我不是以小爱来维护家庭或维护自己个人,而是以大爱让众多员工幸福。我把这看作自己的使命。


但是,我不把这样的大爱作为义务强加于人。因为这样的大爱要靠各人的自觉。


如果把这种爱强加到缺乏这种意识的人的头上,就会陷人于两难:“对公司尽忠,就不能为家族尽孝。”


另外,如果两者不能兼顾,为了工作而放弃家庭,不仅对自己是不诚实,而且工作也做不好。


想成就卓越的事业,就需要付出这样的自我牺牲。


我甚至认为,如果没有付出自我牺牲的勇气,就绝对不能成为领导者。所谓领导者,必须是能将自己置之度外,对事物进行理性判断的、有格局的人。


詹姆斯·艾伦对于自我牺牲,有以下的表述:


“要想成功,就要付出与之相应的自我牺牲。如果想要大的成功,就要付出大的自我牺牲,如果想要最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最大的自我牺牲。”


也就是说,付出自我牺牲,拼命努力守护员工、守护公司,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人生勋章。


我认为,献身于这样“大爱”事业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六、格局提升就能改变命运


用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基准来判断事物,与用利他基准来判断事物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不同之处就在于视野会变得开阔。


比起觉得只要自己好就行的个人自我中心主义,超越个人,珍视家庭且努力让家人更好的思维方式,能让人摆脱狭隘的个人视野,站在家庭这个更宽广的视野上看待事物。


进一步说,如果不仅考虑家庭,还珍视公司的员工,希望他们更好,那么视野也会随之扩大。


就是说,随着利他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和视野也会扩展。


如果抱着只要自己赚钱就好的想法,人的视野真的会变得非常狭窄。结果就会看不见前方的路,就会跌倒。


看到那些只顾自己公司赚钱的利欲熏心之人,我会觉得过于危险而看不下去。因为我能预见,“那个人恐怕会在那里跌倒”的景象。


但是,他本人却是看不见的,因为他觉得对才会这么去做。反之,
如果能睁开利他之眼,视野就能不断扩展。



当我看到有的经营者心怀大爱,为了救助更多的人而经营企业时,我就会很安心。


心态改变,人生观就会改变,命运也同时会发生改变,而且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会改变。


这样的话,
就会具备预见性,就能看到未来,拥有感知到“那里恐怕会出问题”的预知能力。


我想再说一遍,
所谓利他之心,就是能将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的心灵。看到别人成功,能从内心觉得“真好啊”。


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把别人的欢乐视作自己的欢乐。看到别人非常幸福愉快,往往会嫉妒,这就是普通人。


甚至有人会想要去破坏,因为看到对方很幸福,自己就不高兴,普通人就是这么猥琐。


与之相对应的是,
将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将别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的关爱之心,也就是美丽的心灵,这就是利他。


但是,要想拥有利他之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天生就是利己的。我也是一样,也有利欲熏心的利己部分。


所以,我想再次重复,
只要多多少少抑制这样的利己心,就会产生利他心。


要抑制利己心,就需要在人生中不断反省,保持谦虚,还要“知足”,不能让自己的欲望无限膨胀。“知足”可以帮助我们抑制利己心。


像这样,当我们进一步努力时,就能打开心灵的慧眼,就不再被这个世界上的种种现象所迷惑。


这样的话,我们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进而拥有先见性和预见力。


要想达到这个程度,我们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和心性,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


结语:


心态决定状态,格局决定结局。人生之路,当以良好的气度、见识与涵养,面对他人,成就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格局   自我牺牲   特质   视野   事物   烦恼   自我   心灵   努力   未来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