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谋变

3月最后一周,上百家房企发布业绩报告,数十家企业召开业绩发布会。房地产行业内的盛事拉开大幕,媒体和投资者纷纷把聚光灯照向“新人”杨惠妍。

全球最大房企新晋董事会主席、中国女首富、杨家二代……多个贴在杨惠妍身上的标签,让她承载了外界的众多寄望。

今年业绩会上,杨惠妍以一席西装亮相,接受记者提问时全程用纸笔记录要点,交流时逻辑严谨,均为其首度公开亮相博得好感。

上任月余,杨惠妍为碧桂园带来的变化,首先体现在与外界交流的方式上。

过往,碧桂园的年报侧重成绩展示与信心鼓舞,奋斗为高频词。今年发布的碧桂园年报中,多了更多诗意的表述。在总结与展望章节中,董事会用穿越风雨、风雨兼程、向阳而行形容公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想要拥抱未来,必先直面当下。

2022年,碧桂园最大的成绩是顺利抵御行业波动。在此基础上,经营成绩不乏亮点。

报告期内,碧桂园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3574.7亿元,回款率高达93%,连续7年超过90%。总借贷约2713.1亿元,同比下降14.7%;净借贷比率40.0%,近10年的最低值;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69.4%,首次降至70%以下。期末总现金余额约1475.5亿元,现金短债比约1.6倍,维持在行业较优水平,可充分覆盖年内到期的债务,短期偿债无忧。

经过过去一年的深度洗牌,销售额已不再是投资者衡量企业发展成绩的标准。负债与现金流,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安全垫与造血库。负债降低的碧桂园,为杨惠妍创造了轻装上阵的条件。

业绩会上,杨惠妍主动回答的问题有3个,分别是战略布局、管理角色及定位、多元化铺排。这3个问题,恰恰对应着碧桂园的方向、管理与未来。

下一步,该如何带领碧桂园在新格局中打造竞争优势,杨惠妍有自己答案。

战略换仓

当外界还在将“三四线楼市之王”与碧桂园捆绑在一起时,碧桂园已悄然调转船头,驶向一二线城市。

拿地策略、布局规划与产品打造,是碧桂园战略转型的“三部曲”。

翻阅业绩报告,不难发现碧桂园换仓战略已初见成效。

2022年,碧桂园分别在佛山、张家口、兰州等地获取低溢价率的土地,共计新获取9个项目,权益地价约人民币61亿元;新获取土地按权益地价中,71%分布在一二线城市。

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位于中国内地的已获取权益可售资源约为9555亿元,潜在权益可售货值约2528亿元,合计约1.2万亿元。已获取权益可售资源中一二线占比39%,三四线占比61%。

业绩会上,杨惠妍透露,碧桂园计划在3-5年的时间内通过新增土储布局的调整,将一二线对三四线的货值比例提升至50%:50%,用优质的土地资源支撑公司未来业绩的稳健发展。

“2023年碧桂园已重新启动拿地,整体投资将会围绕人口流动、产业布局、经济基础、库存情况等城市核心变量进行优中选优,重质轻量,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及三四线城市核心区位,实现增量资产的效益兑现,逐步提升一二线城市的投资额和土储储备占比。”碧桂园执行董事及总裁莫斌表示。

土储在手,如何让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杨惠妍将目光瞄准产品。

在杨惠妍看来,产品力是商业竞争中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此,碧桂园组建了研发团队,针对一二线城市研发产品,近日将首度亮相。在此之外,碧桂园还会发力于全产品链条,在交房后给予业主全方位的服务。

成本力,是杨惠妍提到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

“过去房地产粗放式管理,但现在无论是运营端或者生产端,我们公司要在精益管理上做更多的动作,保证在不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情况下,让碧桂园有更好的成本力。”杨惠妍称。

第二增长曲线

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市场从过去的高速增长期逐步进入了平稳期,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企业唯有主动求变,突破自我,方能适者生存。

莫斌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行稳致远的战略,持续提高房地产开发主业上的全周期综合竞争力。在产品力和成本力上,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改善土地储备结构,稳步推进轻资产的代管代建业务,借助科技智慧建造体系,实现提质增效,培养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代管代建业务是轻资产业务的扩张。在地产公司里边,碧桂园地产是最有做代管代建的先天性优势的。因为从公司诞生到现在,我们就是全链条的,从设计到建造到装修到交付,物业管理是全链条的。”杨惠妍表示。

在杨惠妍看来,碧桂园的成功,正由于在代管代建代销取得的突出成绩。正因如此,碧桂园在代建领域拥有竞争优势,是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中之重。

围绕地产主营业务,碧桂园开拓了科技智慧建造体系及上下游产业链等新业务赛道,助力推动公司向为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转型。

2022年6月,碧桂园将旗下的建筑子公司和博智林旗下的总包单位进行了整合,成立了科技建筑集团,聚焦科技建造方式的革新,积极推动建筑机器人的施工技术的应用落地,通过整合全产业链资源,为客户提供研发、生产应用全过程系统化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

在研发制造端,由博智林机器人聚焦分类,按机器人的市场定位,分级投放研发资源,在业务应用端应用效果由课件体系认证,创造效益共同分享。

截至2023年1月底,已有33款机器人投入到初试的商业化应用,适用于全周期智慧建造的各个工序,已服务超60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1700台机器人,累计施工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

与传统施工相比,机器人施工效率更高,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善施工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职业经理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掌舵者而言,组织架构便是企业得以平稳运转的重要武器。

今年3月初,碧桂园对组织架构也进行了调整,杨惠妍称调整的核心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碧桂园希望把优秀的人放在真正要深耕的市场。另一方面,此举有利于集团总部对优秀人才的支持和培养。

杨惠妍在业绩会现场透露,此后,碧桂园还会做一部分动作以提质增效。

对于在内部扮演的角色,杨惠妍称,自己一直把自己定位成职业经理人。

“我回来工作到现在,我跟父亲说,我是有权利选择留在公司或者离开公司,他也有权力把我炒掉。经营管理上,我一直是职业经理人心态。”杨惠妍坦言。

坐在杨惠妍身边的莫斌,对此表示认同。

莫斌续指,杨惠妍的确是把自己当职业经理人,跟职业管理团队一起把企业做好。

“我加入碧桂园已经13年了,我特别感触深刻的,它不是一个家族企业,它是一个完全职业化的头部的优质民营房企。而且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是共进退的。”莫斌表示。

杨惠妍强调,碧桂园的核心管理层能够找到最优秀的人,管理团队同行起码超过10年。从没上市不起眼的公司走到行业第一,足见管理层不仅给公司带来了专业的水平,互相认同的企业文化也非常重要。“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我们沟通也很频繁、敏捷,非常迅速做决策,这有利于企业中长期发展稳定。”

企业行稳致远,需要稳定的行业环境。多家机构认为,房地产行业已有复苏行情,今年将稳中向好。

华通证券研究人员在研报中指出,2023年随着需求端因城施策的利好政策陆续推出落地,房地产销售或将企稳复苏。民生证券研究人员则认为,市场对地产行业在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认知将更清晰,碧桂园等优质房企将因稀缺性和系统重要性获得重估。

曙光已现,属于职业经理人的舞台已经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机器人   业绩   权益   核心   成绩   战略   城市   产品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