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阿里1+6+N组织变革泼点冷水

近日马云回归,阿里也启动了24年来最大的组织变革,构建「1+6+N」的组织结构。消息一出,外界反响热烈,多数比较看好,股价也是大涨。但笔者却想泼点冷水,这次组织变革可能会是阿里衰落的开始。各位看官先别怪我故作惊人之语,请接着往下看。


01

华为的前车之鉴


阿里这次变革,是从以往引以为傲的平台型组织,向下降维到了事业部组织形态。“1”是一个控股总部,“6”是六个事业部,各自拥有完整的功能,实现业务闭环,这是典型的事业部组织。

在组织进化的升维规律中,平台型组织是比事业部组织更加高维的形态,更先进,更有效能。

组织进化,都是从低维努力升向高维,这个过程极其考验组织的成色,组织需要经历各种淬炼,才有可能升维。如果升不上去,就会滑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像阿里这样主动降维的,比较少见,但阿里不是第一个。

华为就是前车之鉴。

2011年之前,华为的规模越来越大,全球化区域分布越来越广,很多人提出要搞事业部制。在此之前,华为已经进化成了矩阵组织,矩阵组织也是一种比事业部高维的形态,事业部是一维,矩阵组织是二维。但很多人不适应这种形态,总想着变革,但任正非从心底是反对事业部的,奈何内部人不停地抱怨,加上外部咨询公司的建议,任正非动摇了。

2011-2013,华为按照埃森哲设计的方案,采用了事业部组织形态。首先,将原来大一统的研发打散,归入各BG,各BG从此功能齐全,形成闭环,就像阿里本次的变革一样。结果问题百出:

第一,是核心业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所有的业务BG和SBG部门都有很强的扩张欲望,都向公司打申请报告,讲故事,要投资,要资源,这就使得公司的资源被大大地分散了,还造成了企业BG的严重亏损。

第二,是各BG之间的开发资源不能共享,产品的重复开发现象越演越烈。

第三,是市场的主维度在组织和管理上被削弱,几大业务BG都试图直接进入市场。

任正非一看不对劲,2014年又赶紧调回了矩阵组织,才回归正常。

为什么事业部会失败?华为首席管理顾问黄卫伟说得非常明白:华为的客户是集中的,技术是共享性很强的,所以,设置事业部、按研产销划开以后,就等于把客户资源割裂了,把研发的技术体系割裂了,这样华为的优势就没有了。对外方面,如果多个事业部面向同样的客户比如跨国运营商和国内运营商销售,客户会问:谁代表华为呢?另外,客户要的是解决方案,谁给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呢?如果在事业部制下,移动只提供无线的方案,固网只提供固网的方案,业务软件只提供软件的方案,谁给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呢?因为华为的战略是聚焦的,所以事业部制这个体制、这个组织模式在华为的核心业务领域,是基本上被否定的。

也许有人会反驳:华为不适合事业部,阿里就一定不适合吗?


02

事业部是阿里的最优解吗?


张勇看到了事业部的优点,“让组织更敏捷,让决策链路更短,让响应变快”。有一个更大的优点没有明说,就是:更省力。以前自己当运动员,很累,现在坐在控股的位置上,看六大运动员比赛,当然轻松。同时,运动员的表现,与控股形成区隔,无论好坏,不再直接影响控股,更安全,对此马老师可能也很赞成,而且,这些事业部一个接一个地上市IPO,大家财富都会增加,何乐而不为?

然而,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只看优点,还要看到缺点。而且所谓的优点,不一定是优点,同时,它的缺点,可能还会放大。

事业部的优点,拿“敏捷”来说,还真比不上矩阵组织和平台组织。任正非看得很清楚:“矩阵网络就是从最基层的、最贴近客户、最贴近开发前沿的员工身上,从基层主管身上,捕捉机会、捕捉变化,他们对机会和变化是最敏感的。那么一旦发现了机会以后,怎么办呢?就是向资源求助,直接向上求助,获得处理问题的授权。这是灵活调配资源,向机会上聚集资源,集中配置资源。”阿里一直没有建成过矩阵组织,对此可能无法体会。

事业部的缺点,在前述华为内容中已经提及,总结来说如下所示:

具体到阿里来说,以往是一艘航母,战斗力很强,即使这样,很多业务还遭遇了非常强的挑战。现在把航母拆了,分成了小舢板联队,难道战斗力更强了?以本地生活业务为例,之前集团倾力扶持,各种资源投入,各种流量导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都没有做好,现在独立了,就能做好了?因为更敏捷了?更能直面市场了?恐怕局面会更加不妙。事业部化,恐怕是阿里长期竞争力衰落的开始,尽管短期看,一个个BG排队上市,一片欣欣向荣,但盛开之后,就是凋落。阿里的对手们,巴不得阿里化整为零,好各个击破。


03

有无更好的办法?


解决一个问题,不能以又产生一个问题为代价,尤其是新问题更加致命。

那么,不事业部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有。

先说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组织一定要划小,才能实现敏捷。华为的规模比阿里更大,但比阿里更加敏捷,同场竞技,华为比阿里的组织更出色。具体可参见《从云业务看,华为阿里的差距有多大?》苹果、微软等也没有搞事业部。

华为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是真正的平台型组织。

华为沿着组织进化路线图,一路升维,从职能组织到矩阵组织,从矩阵组织到平台组织,中间绕过了事业部组织这个多余形态,最终打造了强大的平台型组织。这个组织,像海星、像响尾蛇,像舞龙,像八爪鱼,有多种比喻,无比敏捷。用郭平的话说:前端是灵活的蛇头,敏捷捕捉机会,中间是蛇身,蛇头动而蛇身可以不动。平台组织有无数这样的前端,伸出去四处捕捉机会,其敏捷程度,比事业部强太多,其平台能力,也比事业部强太多。这样的组织,可能才是老逍所期望的组织。

敏捷的背后,是更短更高质量的决策链路,是更加激活的员工。即使没有划小,员工也能高度激活,怎么做到的?答案是一整套流程和机制。华为的流程众所周知,非常强悍,而阿里则非常欠缺。华为的机制,更是精心锤炼,包括财经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授权机制,都是投入巨资反复迭代的结果。这里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责任中心/利润中心机制,在不划小组织的情况下,实现了划小核算、内部结算的效果。机制方面,阿里也相对较弱,不过最近两年也开始学习华为薪酬包、内部结算等,但整体还离华为比较远。

阿里的管理,在人的方面特别强,但是在流程、机制等硬体系方面比较弱,因此难以承受这么大的业务跨度,无法把它们统筹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阿里真正的问题是业务太杂,跨度太大,强行拢在一起引起紊乱,就像令狐冲体内桃谷六仙的异种真气乱窜,生不如死。大文娱和主业不搭,引流也没有见效;本地生活并购而来,和主业不搭;平头哥、达摩院更是不兼容。真正该分拆的是这些业务,而不是连同主业也一股脑拆了。把这些业务拆走后,阿里也许会发现,淘宝天猫、国际商业、菜鸟、阿里云组合在一起,还是挺和谐的,因为它们都是阿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原生自然兼容,自然容易统一到一个大平台下,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平台组织不是问题。

阿里平台组织搞了这么久,现在放弃并且降维、滑落到低维的事业部形态,殊为可惜。久攻不下,事业部化,难道事业部是组织滑落的归宿吗?

不过,随着阿里开始搞薪酬包,搞内部结算,搞着搞着就会发现,不用组织上划小,也能实现敏捷,也能实现激活,可能又会把这些事业部合回来。毕竟,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阿里   华为   组织   矩阵   冷水   敏捷   事业部   形态   业务   资源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