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高校科研成果深度赋能高端制造

我省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旨在从根本上破解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推动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截至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在我省75所高校院所推广,3.8万项成果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232个项目注册成立公司。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一环。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距离西安城区15公里左右,有一处制造基地就是这样的“重要一环”,正在“发光发热”。这就是位于西咸新区的沣东新城创智云谷,辖区内企业共有13支科技团队成功入选2023年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名单。沣东新城创智云谷在提升科研实力、夯实人才队伍的同时,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加通畅的载体渠道,进一步激发了区域创新创业活力。

“去年11月,我们总投资1100万元的国内首条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薄膜温度敏感芯片自动化生产线正式投产,打破了国外对该类产品近30年的垄断。生产设备可以进行远程控制,实现24小时不间断加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的推进,对我们高校科技工作者创业非常重要,就像给我们松了绑一样,让我彻底打消了顾虑。”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砺芯慧感”)总经理、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罗剑告诉记者。

作为秦创原总窗口企业,砺芯慧感2022年2月落户沣东新城创智云谷。该企业依托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薄膜温度与压力传感器”项目相关科研成果,攻克了中高端智能传感器芯片加工制造方面的技术难题,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的支持下,不到一年就让科研成果走向生产线,成为国内首家量产薄膜铂电阻企业。

无独有偶,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信天钛”)于2022年入驻秦创原总窗口,选址也在沣东新城创智云谷。“我作为创业者又作为西安理工大学教师,学校给了我很好的培养和创业的支持,在沣东新城创智云谷我又得到了平台的支持和帮助,补足了企业发展很多方面的短板,金信天钛在未来将力争为中国制造作出贡献。”金信天钛董事长米天健说。

该公司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有:流体力学内腔随形动力磨削光整技术及装备,弹性力学高频碰撞精密磨削技术及装备,高速流体动力零部件结构设计和流体力学分析测试平台开发。其相关技术指标具有国内外领先性,部分技术填补国际空白并解决行业共性问题。


据介绍,在沣东新城还有一处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一直在建设推进,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10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均已签约入驻,极大地促进了创新要素快速聚集。

提供全链条、高效率的政策支持

对于从事高端装备制造的企业而言,场地选址、资质办理及规范化管理是关键的一环;对于初创企业来讲,投融资合作和现金流又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谈到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罗剑感触很深。“场地、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国内首条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薄膜铂电阻自动化生产线的快速建成,薄膜铂电阻温度传感器芯片项目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秦创原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建设中高端传感器产业化基地,研制、生产出更多更先进的传感器芯片,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们初来秦创原面临招人用工难问题,入驻秦创原后创促中心迅速帮助我们在相关人力资源平台进行了招聘宣传和企业推广,让我们很快招聘到了合适的员工。创促中心还经常到企业进行访谈,关注企业周边交通、基础设施和员工生活环境,为企业把每一处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到”。金信天钛运营部部长张亚光说。

记者在秦创原创促中心采访了解到,截至目前,该中心整合链接省市区三级20多项业务,累计兑现政策奖补5.1亿元。秦创原网络平台汇集数据800余万条,为企业提供各类科技服务3万余项次,帮助解决技术问题700余个。秦创原发展公司整合服务机构263家、投资机构136家、金融机构26家,让科技成果转化得到了全链条、高效率的支持。

多措并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记者日前从陕西省科技厅获悉,省科技厅围绕陕西24条重点产业链,常态化公开征集相关领域科技成果路演项目和承办单位,适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产业链专场项目路演。路演重点围绕我省24条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搭建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平台,促进“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落地,赋能产业发展。省科技厅将根据征集情况遴选项目,适时开展路演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配套提供价值评估、供需对接、资源导入等一站式、全链条服务。

资料图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壮大西安市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提升西安市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转化能力,强化秦创原发展的内生动力,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联合出台了《西安市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实施意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西安科技、教育、人才资源富集优势,紧紧抓住西安获批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历史机遇,持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更多技术供需有效对接,更好地发挥技术转移人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作用,打造一支游走于产业(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双料人才队伍,助推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单智伟教授团队攻克硅热法工业化量产高品质原镁难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磊教授团队攻克“盐湖提锂”产业化关键难题……如今,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以科技创新成果引领发展新格局,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推动更多人才、资源、成果在陕落地,深度赋能我省高端制造业发展。

来源:西安日报丨编辑:答案 党美容丨校对:王军望丨审核:李明真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程雨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西安市   西安   科技成果   薄膜   科研成果   生产线   深度   实验室   走向   高校   项目   平台   技术   科技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