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三河古镇之间,还隔着一个摄影师的距离

这些年来,慢慢喜欢上了游览各地的古镇。古镇的静谧,平实,素朴,让人着迷。古镇斑驳的历史烙印,仿佛停滞的时间,会让人触景生情,想起童年光阴。


鲁迅说,年纪越大越矫情,我想反驳他,但是找不到理由。


那就耽溺在古镇悠悠的岁月长河里吧。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南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交界处,总面积约三平方公里。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在境内汇合,小镇因此得名。

先说历史。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小镇就已初具雏型,当时称为“鹊岸”,到了汉晋时期称为“鹊尾渚”,南北朝后期又称“三汊河”,到了明代始称三河镇。这里面的关键信息是:小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三河的总体格局以小南河为中轴,沿河成街;以码头为端点,呈辐射状衍生出数条纵横交错的商业街。

三河的街巷宅院的布局比较规整,街道与支巷以“十”字状连接,构成古镇的主要交通要道。


漫步三河,古镇风貌气息扑面而来,荏苒光阴,被一一揉进了青石、木门和斑驳的马头墙里。

古镇不大,慢慢走走,不用太急。


望月阁,又名国粹楼。此楼应该算是整个古镇的“地标”。望月阁为7层古塔,高37米。登上阁楼,可以俯瞰整个古镇,街巷河桥美景,尽收眼底。

望月阁目前作为民俗文化的展厅使用,各楼层按照不同类别展示了古镇传世精品及近千件民间珍藏的古代艺术珍品,包括历代不同风格和使用场合的匾额、家具、石雕、酒具、佛像等。

阁楼每层通向外围长廊的大门是关闭的,游人不能出去。所谓的全景,也只能是隔窗去“偷窥”了,确实少了古时文人骚客那种登高倚栏望远吟诗舒怀的乐趣。好在我是个粗人,影响不大。

望月阁依水而建,而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旁边跨河而过的望月桥。望月桥是一座石桥,拱券结构,青条石铺成,浮雕栏杆。这座大型的石拱桥甚至已然成为古镇的高楼地标符号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望月桥或许是我见过的最大的石拱桥了。在建筑的进化历史中,拱券,因其高超巧妙的技术,兼顾了坚固和美观的双重需求,从而受到从皇室到民间建筑师们的重视和青睐,而山丛河道园林湖泊中千千万万跨水而建的桥,正是拱券工艺被大量应用的操练场。


望月桥又叫圆梦桥,据说,每个月的月圆之时,只要来到这座桥上对着月亮虔诚地许愿,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一夜暴富,金榜题名,升职加薪,彩票中奖,脱单脱穷,头发茂盛...都可以有。


中国古典建筑的景物,取名有着浓浓的文化底蕴,讲究诗意和内涵。而在建筑的背后,一般都还自带着幽深迷幻的愿景和神往。


三河镇上还有好几座很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桥。


三县桥。为什么叫三县桥?因为三河镇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处于原合肥县、舒城县和庐江县的三县交界处,这座桥因为“一桥跨两岸,鸡鸣三县闻”而得名。

三县桥桥体敦实,桥下三孔,全桥没有用到一根钢筋,没有一滴水泥,但异常坚固。三县桥又叫石头大桥,据当地人介绍,石头大桥始建于宋代,代代修葺,最后一次修复是民国十五年,距今也将近百年,是三河现在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石桥。

每一处历史名景的背后,一定对标着一段曲折的故事。三县桥传说是宋代一位德行高尚的“疱和尚”为了对抗原摆渡人“曹大渡”的苛刻收费而决意在此筑造一座桥以方便两岸百姓通行然后四处化缘用尽毕生所得修建而成。


故事使冷冰冰的石头有了人性的温度。


对越桥。对越桥是一座新建不久的横跨小南河的双廊桥。桥下一主两次共三个圆拱,桥面主道两侧建有两座木廊,朱红木柱,木栏,栏下有供行人小憩的长凳。桥中主道可供小型车辆通过。八座小亭呈对称状分布在两边木廊之中,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亭廊结合,典雅,稳重,形成亭桥。

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廊桥也叫虹桥、蜈蚣桥。从建筑工艺来说,廊桥又可细分为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


第一眼看到对越桥,脑海里立刻想起了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两座桥似乎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顺手贴一张不久前游览扬州五亭桥的照片,其中绝妙,各自体会。

鹊渚廊桥。也是一座廊桥,因三河古称鹊渚而得名。相比较对越桥,无论是长度还是宽度,此桥更显小巧,更有古香古色的风韵。

鹊渚廊桥结构精简,线条流畅,大主拱横跨整个小南河,直接根基于两岸的观光人行道上。主拱两边各有大中小三个副拱,一来可以增加涨水季节的泄洪能力,二来为了美观,建筑美学的理念得以完美的诠释。

据记载,鹊渚廊桥始建于1500多年前,于1982年重建。有人称它为情人桥,说是啥有情人如果从这桥上走过,爱情一定会天长地久。于是,大半夜里我一个人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十几趟,憧憬着一场艳遇什么的...


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两三百年。古徽州文风昌盛,“以才入仕”者灿若繁星。徽商贾而好儒,历史上出了大批官僚,更有不少成为朝中显贵。这些达官贵人为了光宗耀祖,在乡里购置土地,大兴土木,建造精美的住宅、园林、书院等。这些建筑风格独特,装饰雅致,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再加上徽州民间精湛的砖石木雕工艺的点缀,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派系——徽派建筑。


密密砌成的砖墙,巷口被摸得发亮的狮子头,雕花木门格窗,青瓦和马头墙,青苔和小飞檐,都是年华的痕迹。

光滑的青石板触手可及,摸起来还带着丝丝凉意。轻轻踏在狭长的巷子里,仿佛走在时光的隧道。

三河人杰地灵,所以名人故居、旧居也很多。


杨振宁旧居。位于古南街,始建于明清时期,一座典型的徽派风格宅院。1937年抗战爆发,少年杨振宁追随庐南中学迁至古镇三河肥南中学(今三河中学)读书,与母亲一同寄住于此生活、学习。

孙立人故居。孙立人,抗日名将,出生于三河的八扇巷。故居为典型的皖中徽派住宅。

鹤庐。清末淮军名将刘秉璋的故居。刘秉璋是三河人,晚清时任四川总督。中法战争期间,刘秉璋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之役”。

还有更多关于三河的记忆 “碎片”,被古镇一一收藏,等待游人来捡拾。


大夫第。为明清时期文职官员的私宅。隋唐以后,“大夫”为高级官阶的称号,“大夫第”即古代官员的府第。这座大夫第目前作为展馆陈列展示明清家具及建筑构件。

古娱坊。已有160多年历史,建于晚清咸丰年间,是当时的当地首富张百万给女儿出嫁前建造的,被民间公认为独一无二的绣楼。绣楼是古代女子专门做女红的地方,也是女孩子出嫁前的天地。高高的马头墙,似乎还在向游人解说着当年张家的华贵富足。

高家杂货店。建成于清晚期,砖木结构,灰砖青瓦,现存房屋为一间半门面房。高家杂货店是江淮之间水乡独特的砖木结构临街民居,杂货店见证了三河镇当时的繁荣。

万年台。位于镇中心的古戏台,过了鹊渚廊桥即到。台前的大广场自然是舞神美妈们的天下。

万年禅寺。始建于宋太祖元年(公元960年),位于镇区南部边缘地带。宋太祖、宋太宗幼年的时候曾跟随父亲逃难至此,成就帝业后下旨在三河建造佛庙,并亲题万年禅寺。禅寺历经沧桑沉浮,后毁于动乱。目前寺庙为后期复建。

在寺庙未做太多停留,自从去过西安之后,就再也没有去别处细看庙宇的强烈念头。


太平天国古城墙。城墙长60米,高8米,现保存有古城门一个,古炮台一座。三河曾是太平军的粮食供应地,城墙主要为护粮而建。

一人巷。紧邻杨振宁旧居。巷子非常狭窄,几乎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行,若有两人在巷子里相遇,必须要侧身才可以通过。

走在一人巷里,两边高墙几乎贴着眼角滑向身后。粗糙砖石表面的细微渣粒已经脱落,留下清晰的坑坑洼洼,像是岁月的瘢痕,又像是这偪仄的空间里,曾经发生过的许许多多擦肩而过的缘分记忆。

大捷门附近应该是三河镇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各种商业场所的集中地,与三县桥直接相连。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这里总是人头涌动,熙熙攘攘。似乎可以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三县桥所在“金三角”的这处CBD该是何等的繁华喧闹,周边商贾纷至沓来,车水马龙,花天锦地。

来到三河,必须要尝尝这里的传统名小吃——三河米饺。民间传说三河米饺是当年太平军驻守三河时,“汪氏父女”特为太平军将领而做。米饺取料米粉、白米虾、豆腐和肉丁,油炸而成。金黄,酥脆,鲜美。

夜和古镇也是一个绝配。夜色灯影下的三河,更加迷离,感性,更加妩媚,多情。对于焦躁的都市人来说,小镇的安宁悠然,无疑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

人类的傍水而居,是物种发展和繁衍的智慧,也是自古以来的居住情怀。三河中轴线上的小南河可以称得上是小镇的“母亲河”。遗憾的是,眼下小南河正处于整治阶段,河道中的水几乎已被抽干。没有了水的衬托和呼应,缺少了水的流动的诗意,使得河道上的拱桥和两岸的楼阁亭台也少了许多韵味。


再加上自己破劣手机的低质像素,和作为摄影领域的资深菜鸟的摄影水平,拍出来的照片效果很难触及古镇内涵的万分之一。


行走如人生,充满了诸多的遗憾,或许这正是旅行的魅力吧。


期待下一次与三河古镇的再相逢。


(后记:出行日期2022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南中   太平军   青瓦   古镇   拱券   故居   望月   摄影师   小镇   距离   建筑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