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古蔺:三色经济促发展 文旅融合产业兴

近年来,在泸州市“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和古蔺县“一带四区”战略布局的引领下,古蔺县紧紧依托“红色文化、酱酒文化、生态文化”三大品牌,坚持文旅融合,全域发展,聚力推进旅游富民、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挖掘红色基因,铸造乡村之魂。古蔺县境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革命氛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红军长征在古蔺转战 54 天,是中央红军转战时间最久、转战路线最长、转战地域最广的县。拥有太平古镇、二郎红军街、白沙会议旧址等国家级文保单位。位于我县太平镇境内的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2022年全年共举办社会教育活动11场,受教群众及学生1840余人次,配合四渡赤水干部学院开展干部培训110余期,吸引省内外1.82万余名党员干部来基地接受教育,重温历史,重走长征路,感受红色故事洗礼,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红色文化是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是引领时代主流和社会风尚的有力抓手,古蔺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对红色历史的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紧扣自身红色文化优势,提炼红色文化元素,建设红色文化高地。“岩桑沟兴桥”、“太平渡渡口”、“九溪口渡口”等一大批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资源得到进一步盘活,让古蔺县地域文化“既有讲头,更有看头”,铸造了乡村之魂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游客。

(船工号子表演)

(太平渡渡口纪念碑)

厚植金色土地,演绎酱香魅力。近年来,古蔺县深度挖掘独特酱酒文化,积极探索酒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古蔺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向贵州高原过渡地带,赤水河左岸,盛产优质红高粱、小麦,酿酒原料丰富。在盆地气候和高原气候的双重作用下,冬暖、夏热、少雨、少风的特殊气候奠定了古蔺微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具备独一无二的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是酱香型白酒的酿酒圣地。古蔺不仅仅是酿造酱酒的沃土,也是酱酒兴业的热土,在产区崛起进程中,古蔺酒业已形成了“以郎酒为引领,仙潭酒业、川酒酱酒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一超多强”的品牌阵营。古蔺以酒旅融合为抓手,深入挖掘酱酒源地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突出文化体验、康养休闲功能,提升古蔺酒文化旅游品质和能级。紧紧围绕酒文化脉络,精心打造美酒河摩崖石刻、十里香、金樽堡等热门文旅景点,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深刻感受酱酒传承千年的文化,推动“酱酒文化”向“文化酱酒”升级。通过树立“酱酒之乡”产区品牌形象,不断加强县内旅游线路规划和县外旅游资源整合,打造精品化、多主题、跨区域白酒文化之旅,创建酒旅融合协同发展的中国酱酒文化旅游体验窗口。

(郎酒生产车间航拍图)

(郎酒庄园灯光秀)

依托绿色资源,转化生态价值。古蔺县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突出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促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金兰街道东城产业园的古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赶黄草种植、加工、成品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现已建成高标准智能化生产线2条,具备日产40吨、年产超万吨的产能规模。该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研发、生产、销售力度,用新理念、新技术拓展产业发展新赛道,为服务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力争把赶黄草产业打造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德耀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不改变农民水稻种植习惯的基础上,探索推广“鱼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种养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马嘶苗族乡以茶园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让传统茶园坚持走绿色生态之路。通过举办茶文化节,推广茶叶资源,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图文/古蔺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赵蔺)

(德耀镇万亩梯田航拍图)

(马嘶茶山采茶图)

编辑:陈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古蔺   泸州   古蔺县   太平   抓手   渡口   乡村   红色   生态   酒文化   产业   经济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