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妇女主义影片中的妇女

|胡叁叔

编辑|胡叁叔

前言

女权主义电影并不只是一部由女导演执导的影片,它还包括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女权主义影片,它还包括了对妇女的生活状况的关心,对妇女的思想与自我意识的影片。

在近百年来的影视发展史中,这种充满了女权气息的影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女性主义的发展与女性主义一样,经历了从“他者”到女性意识到女性主义的历程。

这种转变反映在影片中的妇女角色以及影片中男女角色的相互影响上。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女权主义道路还很漫长,我们的影片还必须不断地为我们的妇女“代言”。

不管是在女权主义的发展方面,还是在影片的生产和学习方面,与东方相比,西方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总结并剖析了西方女权主义影片中的妇女的角色。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建立起自己的女性自主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挣脱男性权力的话语的约束,也有助于我们的导演用一部富有艺术意蕴的影片来表达自己对妇女的人性化的关切。

一、打破性别定型的妇女形象

本文从妇女主义者相信,在本来就不公平的男女地位基础上,男人对男女之间的联系产生了错误的看法,而且这个看法还对很大一部分的妇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他们认可了这个看法,并愿意受到这个看法的约束,最终的后果就是,在很多方面,妇女都被拒绝了。

这种批判思想也在影片中得到体现,它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人们相信,经过长年累月的扭曲,人们应当再一次发掘出女人的真实身份。

例如在英国影片《探戈课》中,这位曾是职业舞蹈家的莎莉·波特就是编剧和导演这一角色的,整部影片处处体现着她的女权主义。波特自己的小说一向以对男女之间感情的关心而闻名,他的成名之作《奥兰多》就是根据弗尼吉亚·伍尔夫的小说改编的。

从《探戈课》中,波特对于女权的认识,还是以伍尔夫的理想男女关系为基础的,他认为男女双方都应该保持一种和睦的状态。伍尔夫认为,一个人必须承认自己是“雌雄同体”的事实,认为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性格,而不是只看外形,只看身体。

这一观点也反映在了《探戈课》里。电影一开头,波特就向大家展现了他的屋子,屋子里的一切都是以白色为主色调,白色的桌子和墙壁,而黑的琴椅则是以黑为主。

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的色调,让这个空间显得很有逻辑,也很简单。接下来波特开始重新布置自己的卧室,虽然是最忙碌的一段时间,但卧室里的东西却始终井井有条。

在这种情况下,波特冷静而专注地思考着自己的台词,她的身体语言,她的衣着,她的西装,她的裤子,她的鞋子,她的冷静,她的睿智。无论是人还是周围的一切,都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

在男人对女性的刻板认识中(其中也有一些社会文化和心理学的作品),女人通常都是多愁善感的,她们的行动常常被她们的情感所支配,所以,她们的缺点就是盲目、冲动、胆小、多愁善感。

而莎莉·波特在影片中对这种怀疑和歧视做出了回应,波特并没有完全否认这种差别,他也没有否认这种差别,他没有否认这种差别。

就像影片中,波特沉醉于挑逗的探戈舞,在流畅的动作中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更由于过于追逐步伐的自由度,被另一位舞者狠狠地骂了一顿,这样的情绪与之前的理智、冷静并存。

男人也有感性和随意的一面。再拿卧室的布置来说,犹太后裔犹太男子帕布罗的卧室里堆放着许多箱子,显得杂乱不堪,当然,帕布罗也是新住进去的,但是,由于男人对生活的琐碎琐碎和缺乏规划,他的卧室里的一切都显得杂乱不堪。

至于帕布罗的穿着,则多是便服或者是睡袍,看起来很是随便,没有波特那种精明的感觉。这种反差,无疑是在向人们表明,理性、有条理、干净利落等,并不是男性的专属,就像随意、任性也不是女性的标签一样。

波特的这种视觉上的反差,就像她在电影中所说的“你是我,我是你,两人融为一体,一人便是两人”,都是一种对两性区别的的消解,让观众们能够突破自己对两性关系和两性区别的认知,从而实现对两性关系和两性区别的真诚对待。

也正由于如此,波特不甘心在舞台上一直处在男性主导下的被动位置。所以在最后,他选择了一个女人三个男人的四人舞,这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打破了男人和女人的“不平衡”,但却不会破坏整体的和谐,也不会破坏男女的关系。

二、男权社会中的妇女自毁

在这个男性统治的社会里,女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了“怀疑”的影响,她们的“怀疑”心态,轻的她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重的她们将会朝着“自己”的方向发展甚至是“自己”的方向发展。在早期的女权影片中,对妇女的破坏关注集中在“身”上。

在这一领域,维吉妮·德潘特特的《法国悲情城市》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末路狂花》是其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法国悲情城市》中的曼妮由于被四名男子强暴而对男子产生了强烈的憎恶,并在结识了娼妓纳丁之后,与其结成了心灵和生命上的挚友。

两个有着强烈的暴力欲望的女性驾车外出,不顾一切地寻欢作笑,掠夺,与男性发生性关系,侮辱和杀死他们。他们还杀害妇女,例如在"淫乱的夜总会"里向妇女射击,娜汀杀害曼妮,等等。他们彻底地被腐化了,变成了复仇的工具。

《末路狂花》里,路易斯也曾经被人强暴过,塞尔娜是一个没有得到她老公尊敬的家庭主妇,两人本来只是想找点乐子,结果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塞尔娜被人非礼,路易斯射杀了那个混混,于是两人就开始了一段没有回头的旅程。

在电影里,法律就是男人的武器,他们不敢想象,他们会得到保护,而且,他们还被一个英俊的小混混抢夺了一笔用来逃跑的钞票。最终,他们被警方逼得走投无路,只能将车子从山崖上撞了下去。强奸,反抗,死亡是此类电影的主要主题。

而在晚期的女权影片中,对妇女自身的破坏,更多的是对“心”的一种更隐蔽的变形。就拿达伦·阿伦诺夫夫斯基导演的电影《黑天鹅》来说。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名叫妮娜的芭蕾少女,她在《天鹅湖》中扮演一黑一白两只截然不同的天鹅,经历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变化,最后导致她的人格出现了裂痕。

在纯粹的艺术观上,妮娜的变化和她自己的超越,仅仅是因为她想要在这场重要的表演中,与她的同类们展开一场激烈的竞赛,使她的表演更加完善。而且,妮娜从一个单纯的白天鹅到一个邪恶的黑天鹅,其实也是对自己内心最深层的一种发掘。

不过,这部戏里,导演托马斯却成了男人的代表,妮娜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托马斯的影响。比如,托马斯在教妮娜表达自己女人的情欲时,就会在妮娜身上亲一口,然后对妮娜的男舞者说:“你要不要和她做一次?”

换句话说,妮娜虽然只是一个女主角,但是在台下,她依旧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特别是男人们的关注。

因为妮娜的未来掌握在托马斯的手里,所以妮娜涂口红,摆出一副很诱人的样子,然后又回到了托马斯的身边,想要让他相信自己是“潜规则”,妮娜这样做,其实就是被男人控制和训练的一种方式。

虽然最后托马斯没有和妮娜发生身体上的关系,可是妮娜的主体意识却在强大的男权压迫下崩溃了,她把所有的事情都按照“黑天鹅”(《魅魔》里的女主角)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把自己当成了追求圆满的人。

最后,妮娜陷入了疯狂,她“杀死”了饰演“黑丝雀”的女星,而事实上,她刺穿的却是自己。虽然在影片中,妮娜已经是这个世界的新一任白雪王子。

但她依旧是一个“他者”,一个被男人盯着的对象,妮娜在表演的过程中,培养出了一个痛苦的心灵,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恐怖的人,然后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毁灭的人。

相反,女人“凝视”男人,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不符合伦理的行为。比如,简·坎皮恩创作的《天使与我同桌》,当年轻的珍妮特看到两个男人在森林里发生性关系时,她就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愉悦,而这种眼神明显是禁止的。

从那以后,珍妮特惊慌失措地东张西望,即使在男人面前,她也会变得局促不安,连话都说不出来。

另一部由坎皮恩导演的电影《钢琴课》里,年轻的哑女艾达看到土著贝恩斯赤身健硕的身体,禁不住尖叫起来,即使二人交合之后,艾达的老公想要剁掉她的一根手指头,她也只能默默地看着贝恩斯的家,默默地反抗。很明显,坎皮恩已经察觉到了“凝视”所带来的威力。

三、争取统治权的妇女

毋庸置疑,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妇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和男人一样,以她们的劳动和智力,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虽然“男女平等”这一观念已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认识,并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仍根植于国人的骨子里。在为数不多的女权影片中,妇女们不满足于一直处于被支配的状态,她们寻找着和男人们相反的位置。

凯瑟琳·布雷亚曾经说过,她的影片都是以女人的情欲为主题,从来没有考虑过男人的情绪。她的《穿越情欲海》里,充满了女人们对性的见解。

爱丽丝遇到了一个16岁的男孩托马斯,两人在游轮上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因为她的年龄大了14岁,所以爱丽丝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首先,爱丽丝在床上,对年幼无知的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让他无法自拔。

而且他们还会提出自己的种种需求,让男人们变成了女人们“猎艳”的目标。其次就是生活理念方面,托马斯说他将来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整形外科医生,这个观点被爱丽丝无情地反驳,把托马斯噎得说不出话来。

爱丽丝觉得,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能凭借自己的容颜得到男人的欢心,而且,男人最值得骄傲的,也不是自己的容颜。爱丽丝的话语表现出她坚强的性格。

在这场浪漫的邂逅之后,托马斯多次表示要和爱丽丝建立长期的感情,但爱丽丝对此无动于衷。在电影的结尾,她更是当着托马斯的面,微笑着朝她的老公和儿子走去。在这一轮欲望博弈中,女人是最后的胜利者,男人只是女人快乐的媒介。

结语

从西方女性主义影片所刻画的妇女形象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国家,在女性主义的主题上,有着比较深厚的底蕴。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导演,可以以一种批判的姿态,以一种谨慎的姿态,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将一张张神态各异的、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女性面容呈现出来。

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成就,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另一方面,中国的女权影片必须寻求一条既能使其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有机融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至于走到边缘的地步。

我认为,伴随着影片自身的发展和妇女运动的广泛开展,中国的妇女影片将会在今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

2.妇女研究论丛

3.论凯瑟琳·布雷亚电影的女性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女权主义   爱丽丝   托马斯   波特   妇女   女权   主义   影片   男人   女人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