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井陉:这村有两个戏台...

戏台,也叫舞台。是乡村的主要的娱乐场所,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所以,无论贫富,各村都有戏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戏台就是一部乡村发展史。

乏驴岭古戏台

乏驴岭现有两个戏台。古戏台位于西街弯子口左,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距今已有260年的历史。面阔三间,总深7.8米,其中前台深4米;宽7米;总高6.5米,其中台座高1.7米。台面至戏楼顶高4.8米。卷棚式顶,布瓦,砖石木结构,前台为砖木结构。台口有石明柱四根支撑,石明柱横断面呈长方形,前面宽0.22米,侧面宽0.26米,高 2.8米,最西一根底部有衔接。每根明柱上书一联,隶书阴刻:

一曲商音扮就千古兴亡胜败,

数声越调点出百年悲欢离合。

赏忠黜佞三代原无偏好恶,

美善刺恶世间自有公是非。

石柱材料采于本村幽雅沟,做工精细,虽近260年,仍光滑如初。四根明柱之间,装有三扇木棂,平时关闭。唱戏时拆下。前台两侧山墙留有侧门,方便人员上下。

后台石拱券,宽约2米,长6米,前台与后台之间,石墙砌隔,两旁留有上下场门。隔墙前面留有窗口,正上方原有本县名乡贤、疙瘩体书家陈畴书《社会镜》三个大字,因年久失修,泥土脱落,现已不存。2022年春,本县在京书家许建文先生,应村干部之邀,特为此书与陈畴原书等大“社会镜”三字。

据《创建戏楼碑记》载:原戏楼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由陈门捐献地基,陈宗文牵头主持,村人一部捐助修建,产权私有。后因年久失修,坍塌殆尽,只留石柱四根,大梁四根。民国十六年(1927年),陈畴先生集合全村父老商议,戏台产权归公,重新修建,后台改为石券,李文科献地60方尺改建后台。前台规模如初。台前是街道,街道外侧是一片空地,空地边缘正中与戏台正面相对是五道爷庙。

修缮后的古戏楼

此古戏台空间狭小,只适应当时戏班演出。不能适应现代剧团规模庞大、设置齐全的舞台演出。因此,2008年,在陈玉良书记主持下,投资13万元,建了新舞台。

新建舞台原址是学校两间课室,建于1950年,石转木结构。上世纪80年代倒塌后拆除。1976年至2008年期间,遇有大型文艺演出(歌舞、戏剧)都要在此搭建临时舞台。

新舞台正面宽14米,进深16米(含后台),建筑面积124平方米。砖石混凝土钢架结构,顶部布彩钢瓦。戏台前右边一棵三百年古桑树郁郁葱葱。台口上书:"剧场"二字,左书:"古桑留藏千古事"、右书"书院蕴育万代人"。

舞台建成后,村里的一切文艺演出如:戏剧、电影、歌舞、节假日庆祝活动、消夏晚会,民歌联唱等均在这里进行。

新旧戏台,见证记录了乏驴岭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乏驴岭祖祖辈辈的悲欢离合。正如陈畴老先生所书三字:社会镜。这里是乡村的一面镜子。

(来源 乏驴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戏台   井陉   戏楼   书家   年久失修   砖石   木结构   前台   乡村   后台   舞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