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乘数效应释放,哪些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王楠】随着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日益凸显。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测算,预计到2025年中国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达48.6ZB,占全球的27.8%;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年均1.5-1.8个百分点。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正在深刻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3月7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组建国家数据局。据悉,国家数据局将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国家数据局的组建,将更加有利于调动各方资源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相关产业上下游也将因此受益。

多位专家表示,从目前看,国家数据局对产业推动力量应该会更聚焦在公共事业、政府事务,以及国计民生等数据量较大,影响也较大的领域。对那些个性化较强,或者是细分标准较多的产业推动作用可能会相对较小。

对此,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孙吉峰表示,过去两年,国家各个部委纷纷出台针对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等方面的政策,数据治理成为这些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IDC分析表明,2021年中国数字政府数据治理市场整体规模达39.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特别是在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开放的政策下,市场空间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在政府领域,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是数字政府的核心。”孙吉峰进一步指出,政务业务未来的核心重点是发挥数据融合的价值,比如在政务服务领域实现一网通办、市域治理实现一网统管等,这就需要整合汇聚各委办局及外部数据,充分利用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快垂管系统的打通及数据回流。同时,政府在制度、规则、权责、监管等方面积极促进数据要素的流通和价值化。

此外,记者也注意到,近段时间多方正积极部署,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支撑数据传输、存储、运算的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秦云基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光纤总里程近6000万公里,数据中心总机架近600万标准机架,全国5G基站超过230万个。数字产业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加快增长,全国软件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0.8万亿元。

“未来将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深化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动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夯实大数据产业发展根基。”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威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不仅如此,王威伟进一步指出,将开展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引领大数据技术创新应用。打造可信可控、便捷流通的数据空间,支持产品主数据标准生态系统建设,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对此,软通动力集团CTO刘会福以金融业数据治理领域为例,企业要提供从数据要素到数据治理的全流程、全方位、多层次技术服务。要素层既涉及包括外部大数据的采集、整合、存储、加工、利用,也涉及金融企业内部的数据要素资产管理。治理方面,覆盖技术层数据治理及企业级综合数据治理。为客户提供包括咨询、产品和实施,主要以专业服务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实施案例包括元数据管理平台、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台、数据集市等数据基础平台及其上层的管理类应用。

而奇安信集团副总裁孔德亮则认为,在顶层政策规划和旺盛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之下,数据安全市场将迎来无限的遐想空间。

“相关研究机构预测,预计未来数据要素、数据安全等领域有望迎来超预期政策落地,将对数据安全行业产生更多的实质性利好。” 孔德亮进一步指出,数据安全方面主要包括数据库安全、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防泄漏、数据脱敏、文档安全、大数据保护、数据安全管控平台、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合规检测、隐私计算等相关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爆发。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离不开数据要素潜能的激发,多位专家表示,随着数据要素流通市场的逐步完善,数据、算法、算力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而随着数据活力的进一步释放,各产业、行业、机构的数据资产价值将被充分挖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乘数   数据   要素   效应   领域   政策   数字   产业   政府   国家   经济   行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