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承建肯尼亚拉姆港项目:建成后为当地留下一大批技术人才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丰家卫 通讯员 肖明葵 林清 高松

今年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中国在非洲重要经贸合作伙伴和中非产能合作先行示范国家,肯尼亚是“一带一路”倡议项目落地最集中的国家之一。在非洲肯尼亚北部曼达湾畔,有一片热带岛屿,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曾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它就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圣地——拉姆岛。拉姆港便坐落于此。拉姆港总体规划32个泊位,其中,一期工程——拉姆港1至3号泊位由中企承建。项目自2022年4月底全面建成移交以来,为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以及刚果东部提供了新的出海通道。

“我很喜欢我的工作,跟着中国师傅学习技能,不仅改善了我的生活,还能为建设国家出一份力。”回忆起拉姆港项目建设,属地技术员里根难忘自己与中国师傅一起工作的时光。

拉姆港项目航拍。

由中国路桥承建、中交四航局负责施工的拉姆港1至3号泊位项目是“非洲最大工程”——“拉姆港—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交通走廊”的关键性项目,它是肯尼亚“2030远景规划”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践行中肯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项目。项目建设带动了拉姆地区乃至整个肯尼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肯尼亚及整个东非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自2015年起,中方建设者就陆续来到拉姆岛参与项目建设,也为当地人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由于属地员工是中方员工的3倍之多,如何培养属地员工,成了管理好这个项目的一个关键。

项目建设伊始,由于当地工人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上部结构第一个结构段施工就遇到了钢筋错绑、搭接不合格的情况,侧模安装过程中属地员工们更是手忙脚乱。项目部曾尝试“全流程”和“轮岗制”,把中方员工培养成多面手,然后带领属地员工推进生产任务。但是几个月后,属地员工在施工时依然无从下手,全依赖中国师傅亲力亲为。

梁靖皓与里根(右)。

“一番尝试之后,我们意识到,属地员工的培养模式应当向因材施教的精细化带教模式转变,培养一批肯学肯干的当地人才。”时任项目经理曾华彬及时调整并优化培养模式,由中国师傅牵头,对选拔出来的踏实好学的属地员工着重培养,让他们真正实现“学出来、留得住、有技术、能致富”。随即,13支带教队伍组建起来,许多渴望进步的属地员工积极报名加入。

肯尼亚小伙里根就是最先加入带教队伍中的一员。提起里根,时任项目工程部部长梁靖皓赞不绝口:“里根是我的第一位肯方徒弟。面对复杂的工序,起初他也是完全没有头绪,白天和我跑现场,很多问题只能晚上来请教。看到他这么好学,我也乐意加班给他‘开小灶’。”在手把手带教1个月后,里根就逐渐能够独立报检,自发检查施工要点,渐渐地可以独当一面。在中国师傅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又一个里根成长以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属地员工对现场的熟悉度也不断加强,施工效率明显提高。

拉姆港属地员工正在施工。

在拉姆港,项目吊机操作手阿尔弗雷德和中国师傅张志钢跨越四年的师生情得以延续。2011年,在张志钢一个月的手把手的教学下,阿尔弗雷德顺利通过了肯尼亚蒙巴萨19号泊位项目部的考核,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吊机操作手。2015年,张志钢和阿尔弗雷德又在拉姆港项目部重逢。如今的阿尔弗雷德已经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成功致富,在自己的家乡建起了房子。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主办、肯尼亚中国经贸协会承办的肯尼亚籍杰出员工评选表彰大会上,阿尔弗雷德当选“优秀员工”,他在领奖时兴奋地说:“感谢中国交建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感谢拉姆港项目建设的中国师傅!”

据统计,拉姆港项目的属地化管理方针为当地提供2500余人次就业机会,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员工。如今,拉姆港项目已经全面移交,但许多像里根和阿尔弗雷德一样的当地建设者已经获得了成长,继续在东非大地、在“一带一路”沿线撒下友谊的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肯尼亚   东非   埃塞俄比亚   项目   泊位   里根   属地   一大批   中国   师傅   员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