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测评又带货,“以商养测”谈何“客观公平”?- 新京报快评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IC photo

随着内容电商、种草广告等新兴业态崛起,不少打着专业测评和体验类的内容也随之流行。这类测评内容往往主打专业、真实的人设,以此获得粉丝和用户认可。但随着测评类内容的泛滥,不少媒体调查发现,测评内容的背后,却是营销和带货变现的商业化路线。

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1日发布的调查报告,对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了体验式调查,结果显示,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

商测一体,背后是内容与广告的界限问题。用户以为自己看的是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评测,但商业收入的介入,使得这些评测内容也变成了“广告”。而这种处在模糊地带的“软广”,加上公信力、专业化的包装,就变得更具诱导性。

实际上,测评类的内容一开始之所以受到用户欢迎,正是因为用户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之中,迫切希望能够有客观独立的内容来指导决策。但商业变现的短期追求,却逐渐使得测评类平台的公信力正被吞噬。按照上述报告数据,存在类似的“广告与内容”模糊问题的测评类账号,竟然超过九成,足以看出该行业当前的真实状况。

从商业逻辑上看,利用专业性的包装来误导用户,自然比传统的广告效果要好,但从商业伦理的角度看,用伪装的内容来做营销,甚至直接“带货售卖”,则涉嫌虚假营销。

举例来说,测评类内容为了吸引用户,一般均会对外传递出“客观中立”的形象,但在实际的评测过程中,内容评测的导向性,甚至是在竞品比较中进行故意拉踩,都变成了可以变现的盈利空间。

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在消耗内容账号及平台的公信力来进行短期套利。其首要伤害的是消费者的正常知情权,存在刻意诱导和虚假营销的嫌疑。其次,则是伤害了互联网内容生态,大量打着客观旗号却在“以测养商”的账号,使得公众对于网络上发布的各种信息失去了信任,最终侵蚀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而这样的测评乱象,无形中也搅浑了正常的市场竞争,使得原本靠真实的产品质量进行竞争的市场,变成了要看谁能够找到足够多的测评类账号来发布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如此,更滋生了“内容敲诈”等不健康的商业行为。

近年来,科技评测博主与企业之间的纠纷不时见诸报端,这正是测评类账号乱象的一种体现。

如今,在社交、短视频等新兴内容平台上,测评内容和营销广告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也正因此,才给了测评内容以游走在模糊地带的空间,从而出现这种左手靠“独立客观”赚流量,右手靠营销带货赚收入的怪现象。

因此,应当设置合理的规则,让客观真实的好内容获得更多流量,严格规范以测为名搞兜售的营销账号,划定报道、内容与广告之间的红线。不能让过度短视的商业化行为,破坏了测评内容乃至第三方测评行业的健康生态。

撰稿/马文(媒体人)

编辑/迟道华

校对/刘越 张彦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客观   公信力   账号   虚假   模糊   公平   真实   内容   商业   广告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