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往上拍打这个经脉,是补脾;反之就是泻法用于便秘等

足太阴脾经

脾脏,位于胃的左下,人体的左侧。中医所说的“脾”与西医所说的“脾”意义相差很大。

中医认为,脾主统血、主运化。脾能够统摄全身的血液,使血液行其道——行于动、静脉血管内,而不致血液溢出脉管外;


脾能够运化水谷精微,协助胃,促进胃的消化功能,并把布到全身。脾脏功能失调,就会出现紫癜(血液溢出血管外)、血虚、腹胀、腹泻、营养不良、水肿等病症。

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脾经为里,胃经为表。脾经属于脾,能够协调脾的功能,主治脾脏以及脾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循行起始于足大趾末端赤白肉际处,经大趾后第1跖趾关节后上行至内踝前,继而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经之前,再沿膝股部内侧前缘上行至腹部,归属于脾,并和胃联络。由胃分出的支脉上行,经过膈肌,夹咽喉两旁上行至舌根,散布于舌下。另一支脉从胃上膈,注于心中。

穴位分布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11穴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穴分布在腹部、侧胸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主治病证

拍打足太阴脾经,对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瘘、呕吐、痢疾、失眠、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膝痛等症有一定的疗效。

拍打方法

取坐位屈膝(可以坐在瑜伽垫上),脚后跟与臀部在同一水平位,对脾经进行拍打操作时,胸腹部的脾经走行线用同侧的手掌进行拍打操作,腿部的脾经走行线以对侧手掌进行操作,沿着经脉线,往返反复操作,一般每次8~10分钟。

脾经从足走腹胸,故从足部向腹胸部的方向进行操作为补法,适用于经常腹泻、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脏器下垂等脾虚证;

从胸腹部向足部的方向进行操作为泻法,适用于便秘、腹痛、腹胀等脾实证。

在对脾经进行拍打操作时,以脾经循行线上的皮肤微发红或微热,即以脾经“得气”为度。

在进行拍打操作时,要集中注意力,用身体发力,通过手掌作用于被操作部位,使力量渗透入肌肉的部位,并适当地延长操作时间。


足太阴脾经拍打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经脉   支脉   脾脏   胸腹   太阴   腹部   手掌   胸部   血液   操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