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

回想一下我们中国的教育,无论是自己的父母也好,别人的爸妈也罢, 只要是中国家长,大概率不会对孩子进行以下三种教育:爱、性、死亡。

爱。很多人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诚然,各种文学影视作品都想表达这个观点,但实际上,父母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无私都只是相对没有绝对。我之前也有说过,中国式父母的爱很多都是PUA,不寒而栗。我这一代人的父母几乎是不会把爱挂在嘴边的,或许在他们看来这羞于启齿,或许他们普遍不善于表达,总之,爱,在他们看来,是个不需要提及的词。

性。中国父母视之犹如洪水猛兽般避之不及,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作祟,把这个繁衍后代的美好事物描绘得如同犯罪一般不可告人。他们也不想想,他们是怎么来的,我们又是怎么来的,这个世界七八十亿人又是怎么来的?不会真的想让孩子天真的认为是女娲娘娘用泥土捏出来的吧?我就曾经遇到过那种幼稚到以为两人只要盖了被子睡在一起第二天就会生孩子的女生,真事。这个教育吧,国外做得比较好,不遮遮掩掩,大大方方的教,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伤害。越是藏着掖着,孩子越好奇,出事的概率就越高。

死亡。我们是不敢正视死亡的,在中国人的哲学观里,死亡代表晦气,提都不能提,但可惜的是,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最后的归宿都是那个未知的世界,在最终的结局上实现了人人平等。但越是平常的事,我们越不敢说,也不敢教育下一代。我们会轻描淡写的在作文里述说人生短短几十年,但“死亡”二字就不敢出现。一旦提到这犯忌讳的词,老师看了叹气,父母听了流泪。

曾经看过日本的一个教育方法,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养猪,把猪从小养大,然后宰了炖了大家分食,孩子们泪眼婆娑,一边流泪一边吃肉。中国人看后惊呼,好残忍!日本人好变态!但这其实是日本的教育能想到的让孩子体验从生到死的特殊之处。

我们教育从来只让你关心如何奋斗,如何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似乎人生只剩下拼搏,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死亡。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每一分钟都有人过世,根据统计,2019年我国死亡人口998万人,死亡率为7.14%。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这三年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听到身边某某某过世的消息。我们应当正视死亡,不应该让它成为文化禁忌。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白岩松

我相信,在医学生的世界观里,救死扶伤一定是永恒的主题,只要病人还有一线希望,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可如果没有任何希望了,该怎么做?我想很多医学生都会有些茫然。我认识一些医生,他们回忆说,刚在医院实习的时候,看到病人离世家属痛哭,他们也跟着流泪,只有在看多了生死之后,人才变得坦然,或者说,才变得无所谓了。

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死亡教育被纳入众多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而在中国内地,死亡教育却常年近乎缺席,已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不足20所。

那么死亡教育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教会大家破除对死亡的恐惧,打破死亡的神秘性,端正生死的态度,甚至可以学习一些临终关怀的知识,毕竟死亡每天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发生,无论是身边人还是自己都可能遇到。现如今年轻人的自杀率越来越高,应该教会他们和我们,如何尊重生命。

随着呼吁重视死亡教育的声音增加,越多越多人愿意正视并谈论死亡。

2019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教育部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全社会的生死教育,注重把生死教育与疫情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

“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加重要。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性,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死亡。”

早崎绘里香《生死功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女娲   日本   疫情   概率   中国   性教育   无私   生死   父母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