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乡愁

项 凯

我的乡愁,不在那袅袅的炊烟中,也不在那小河摸鱼的嬉戏中,更不在那浪漫的绿色田野中。我的乡愁就在上世纪50年代末我出生并生活的大都市——上海。

那天,我沿着恒丰北路3桥东侧的人行步道过桥,走到桥正中时我不由自主地驻足东望,一条宽阔笔直的中兴路呈现在我的眼前,两侧满满现代感的建筑同时进入我的眼帘。我出生并一直生活到初中时代的,那座沿马路而立并带有阳台的二层楼房已经不知所踪。这不由得勾起了我的一丝乡愁。

少年时,我常会坐在自家的阳台里,看着眼前弹硌路上,那随伴着有节奏的声声马蹄响而前进的马车,偶尔也会见到坐在车前端的赶马人,扬起手中的鞭子“啪”地一声甩在负重的马儿身上,一鞭子下去我的心也会随之一揪,但那马蹄声的节奏却由此加快了不少。

夏天的夜晚,我经常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在凉风吹拂中数着那永远数不完的星星,慢慢地睡着了。

我家斜对面的孔家木桥路,是我和小伙伴们经常玩滚铁圈的地方,木桶上掉下来的铁箍、废弃的三轮车轮胎钢圈,都是我们所玩的“铁圈”,只是用来推动钢圈向前滚动的工具有所不同,前者要用铁丝特制,后者随便找个细木棒或短竹杆就可以啦。有段时间流行玩“跑冰车”,我就到隔壁的“三轮车工会”,找里面的工人师傅要来2只旧轴承,再到更东面一点的煤球店,从柴禾堆里翻出几块合适的木料做成一架“跑冰车”,邀上小伙伴们在这条小马路上滑着玩。大家一起嬉耍,不觉时间,不知疲倦,直到家中大人出来喊了或者被骂了才回家。

东侧的1653弄,是一个住着近30户人家的不规则封闭式“大院”,更是我们“躲猫猫”的好地方。这“大院”里面“旮旯”很多,有些还可以“穿堂而过”。弄口吉姓人家的后墙外是一条小夹弄,穿过去便豁然开朗,眼前是一块空地。右边是2户人家的后门和上海鞋楦厂的围墙,左侧是龚姓、徐姓和蒯姓人家的后天井。再朝前便是卢姓人家的一幢门朝东的二层楼房,这二层楼房斜对面是戴家,二层楼房南邻是游姓和另一户龚姓人家的后门。“躲猫猫”时,我们常从人家的后门神不知鬼不觉地又穿回到中兴路上,有时干脆蹓回家中。现在想起来,还真是趣味满盈。

那时,中兴路两侧大多是瓦平房,在紧邻中兴影剧院的西侧还有两间草屋,最高的房子不过二层楼。沿途可以穿到沪太路、太阳山路、永兴路、交通路等横马路的弄堂倒是不少,但这些弄堂的两侧也排列着紧挨在一起的并不规整的民宅,弄堂里还“隐藏”着更多的小弄堂,矮平房在其中星罗棋布。陌生人进了这些地方如同进了迷宫一般。

后来,中兴路(孔家木桥路口)终于出现了一所五层楼高的“五七中学”,显得特別高耸。当年,我们翻围墙进入这所尚未开学的学校,登上屋顶朝下看,中兴路上行驶的车辆只有火柴盒大小,还真有点“恐惧感”。

……

50多年过去,站在高处看着中兴路这如今的通衢大道,我既兴奋又怅然若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乡愁   平房   铁圈   钢圈   木桥   弄堂   鞭子   楼房   后门   路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