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的痛觉难忍,如何选用止痛药物?本文讲解

冯女士今年38岁,家庭生活虽然不富裕,但还算幸福。可自打她生完二胎之后,明显感觉到身体素质变差了不少。特别是关节方面,总是突如其来的发生疼痛感。

某个周末,闺蜜到家里做客,二人闲聊时便聊起了产后的身体恢复情况。“以前浑身都是劲儿,干什么都很利索,现在三天两头不是这疼就是那疼,只能依赖止痛药,不服老不行啊。”冯女士无奈地说着。

“我生完也虚,调理好久才恢复。不过像你都生完3年了还天天这疼那疼吃止痛药可不是个好现象。咱还是去医院查查吧,万一真有什么问题光靠吃药可解决不了。”闺蜜劝说道。

冯女士隔天就医检查了一番,被确诊患有骨关节炎。经过了解医生得知,冯女士大小关节疼痛的情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生头胎之后就有苗头,但由于疼痛的不那么频繁,冯女士就没当回事。

而再孕对身体造成的消耗,包括饮食模式阶段性改变、体重大幅增加以及带两个娃过于操劳等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关节的负担,这才使得冯女士病情加重。以至于现在隔三差五就疼痛难忍。

针对冯女士吃止痛药的行为,医生建议,疼痛时可以利用药物进行辅助镇痛,但用药需对症。同时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的做法来配合减轻关节压力,这样才有利于对病情的控制。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深受骨关节炎的折磨,特别是遇到阴天下雨,疼痛感就会席卷全身。那么骨关节炎到底是哪些因素引发的呢?出现疼痛时该如何用药?除了用药,生活中又该如何辅助控制病情呢?

一、痛不欲生的骨关节炎,或是这些因素导致

骨关节炎有多疼,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能懂。该类病症会引发疼痛,主要与其发病类型,也就是关节软组织受损有关。当软组织发生退化、断裂、纤维化,或在特殊情况下缺损,关节面失去缓冲时就会引起疼痛。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骨关节炎患者已超过1.3亿,占比达到9.2%,主要集中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受生理属性、生活特性等因素影响,女性患者的占比,比男性患者还要高出一些。

不难发现,若今后我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该病症发病率还会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该病症现已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在40岁左右人群中也存在低概率发病。由于忽视前期关注,病情多有延误或加重。

该病症引发疼痛,主要集中在膝关节、髋关节、颈椎、腰椎等负重关节上,以及远端关节如踝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如果长期忽视,不仅会让人承受持续性的疼痛,严重还会影响行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

骨关节炎发病引发疼痛的直接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该病症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人体正常运作需要依靠多种功能互相配合,有任何一方出现异常,都会引发相关病症的出现。

临床观察发现,骨关节炎的发生,通常与软骨代谢异常以及水分比例失调有关。另外,在某些客观因素下,比如气候变化、忽视保暖、过度疲劳、关节损伤、体重超标等,也有可能诱发此病症的发生。

假设一个人平时作息不规律,存在内分泌紊乱或营养摄入不均的问题,那么其骨关节所处的生理环境就会变差。若是再加上降温忽视保暖或肥胖导致的关节负担过重,那么出现骨关节炎的风险就会直线上升。

该病症病程漫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患者可能是会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感到疼痛,比如体力劳动、降温、外伤等,该阶段疼痛感不够明显,是最容易让人忽视的阶段。

早期得不到控制,进入中期阶段后,患者的疼痛感就会越发明显,甚至引起各种连带的不良反应。该阶段患者会明显感受到疼痛感加重,并伴随关节灵活度下降,但经过合理活动或休息,症状会有所减轻。

进入晚期阶段,可控的、可缓解的、间歇性的痛感,会变成持续性疼痛,甚至连静态休息也会疼痛。随着关节软组织进一步损伤、增生,关节会异常肿胀或变形。

二、关节炎疼痛难忍,该如何用药?

1. 非甾体类抗炎药

该类药物是临床用药当中常见的阵痛、抗炎类药物,且广泛用于缓解骨关节炎引发的各种疼痛症状。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继而发挥镇痛、抗炎、消肿的功能,对于预防痛觉敏感也有一定的效果。

该类药物有很多种,主要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两大类。选择性药物包括艾瑞昔布、尼美舒利、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等。非选择性药物包括布洛芬、荼普生、吲哚美辛、双路芬酸等。

选择性药物主要依靠通过血脑屏障来发挥效用,以提高痛觉阔值,抑制痛觉敏感来减轻患者疼痛。与此同时,还能依靠其抗炎属性使病情得到有效缓解,是一种高效的镇痛、抗炎手段。

而非选择性药物,进入人体后的血药浓度一般较低,无法直接作用于痛觉神经。也就是说,该药物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才能真正达到镇痛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该类药品一般适用于骨关节炎的前中期阶段,像间歇疼痛、红肿都可以用,但不建议长期使用。若长期依赖,容易引起多种副作用,如外周水肿、肠道受损、肝功能异常等,还请谨慎使用。

2. 对乙酰氨基酚

经历过新冠大面积感染的朋友对这类药品一定不陌生。没有错,它除了能用于缓解新冠感染引发的各种不良反应外,还能用于缓解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

该类药物属于普通止痛药,却适用于缓解轻度或中度骨关节炎引发的疼痛。但由于药物作用的倾向性存在差异,该类药物更适合用于镇痛,而不能缓解炎症反应。

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很低,不会刺激胃肠道、也不会影响血小板功能,安全性相当高。只有在极少数特殊人群中,会出现肝肾损伤或恶性皮肤反应。也因此,该药物通常可以作为长期镇痛用药。

不过,其药物效果有限,虽能作为长期使用的首选用药,其镇痛效果却不够明显。若患者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且持续性的疼痛,还是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比较好。

3. 局部外用药

该类药物多以乳膏、凝胶、药液的形式出现,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红花油、活络油和辣椒素。该类药物主要依靠其成分属性发挥药效,像红花、辣椒、川乌、附子等,均有驱寒散湿、活络血脉的功效。

如果患者病程处于初期阶段,只是膝关节、指关节等局部感到明显疼痛,则可以采用外用药的方式改善。将乳膏、凝胶、药液涂抹于患处,打圈揉搓、按摩10分钟,待患处发热疼痛感便会得到缓解。

4. 注射类药物

该类药物顾名思义,需要通过穿刺注入的方式,让药物发挥作用,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玻璃酸钠。虽说同属注射类药物,但药物作用针对的患者类型却是不一样的。

糖皮质激素主要以短期镇痛为主,可用于缓解重度病症类型。该类药物不仅具有高效的镇痛作用,还可以缓解关节内部的炎症反应,减轻肿胀、充血、组织液渗出浸润等问题,同时提高关节灵活度。

玻璃酸钠则是用于润滑关节,可缓解软组织受损导致物理碰撞引发的疼痛,同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在某种程度上保护关节并修复软组织。骨关节之间有了缓冲,物理碰撞减少,疼痛感自然有所缓解。

需要提醒的是,注射类用药一般要在医生评估下进行。因为此类药物对患者有一定要求,像感染、刚进行手术,或患有基础病的情况,都是有限制的。还请积极就医了解自身情况,再决定是否采取此类手段。

5. 阿片类药物

该类药物包括芬太尼、羟考酮、曲马多等,主要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达到镇痛效果。考虑到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用药。

但如果患者接受其他镇痛治疗后效果不佳,或呈现出机体不耐受,疼痛感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医生才有可能考虑选择阿片类药物。简单来说,针对骨关节炎引发的疼痛,阿片类药物或许是最后的选择。

三、除了用药,生活中该如何辅助阵痛?

1. 合理控制体重

长期的重体力劳动会使关节磨损增加,一旦软组织出现损伤,那么骨关节炎风险便会提高。而对比真正进行体力劳动的人,大体重者的关节压力往往更大,因为这类人每时每刻都是负重状态。

临床观察发现,体重大幅超标者普遍存在关节异常,比如走路姿势异样、关节频繁发出异响等,某种程度上都在暗示关节受损。部分人甚至因为体重超标出现了轻微的骨折现象,足见体重对骨骼健康的影响。

大家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加强锻炼的方式,提高自身消耗,这样不仅有利于减重,身体素质也会获得提升。更重要的是,运动当中能改善关节状态,使其保持良好的灵活性。

2. 防寒保暖、保持心情愉悦

做好日常保暖,科学增减衣物不用说多大家也懂,特别是到了一定年龄,妈妈不用催,自己就穿上了秋裤。换季阶段温差较大,关节容易受寒影响循环,做好保暖工作能有效预防循环不佳。

保持好心情道理也很简单,机体运作和情绪波动紧密相连,若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体内的代谢就会出现异常,继而引发内分泌紊乱。而学会自我调节,保护代谢功能,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防关节受损的。

3. 重视体感变化、积极就医

要知道,该类病症若长期得不到干预,不仅会疼痛加剧,还有可能造成肢体变形或残疾,甚至要承受“打持久战”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部分患者便开始自暴自弃,继而忽视就医。

其实无论病程进入哪个阶段,患者都应该对痛觉变化、机体变化保持高度敏感,不能太消极。该病症是可以通过前期干预减轻症状的,积极就医、合理干预,才能预防病情加重。

总结:

骨关节炎疼痛难忍,是可以通过药物缓解的,但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发病特征,对症的药物是不一样的。还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好好保护自己的各个关节,如有异常也请及时就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骨关节炎   痛觉   阿片   药物   软组织   病症   关节   患者   疼痛   本文   阶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