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游记(三)不止国清寺,天台其他绝美小众的寺庙

#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言

之前花过很多笔墨及图片,描摹去过两次的天台国清寺;

作为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的寺庙群可不止国清寺;

本篇就沿着一条古道,去往两座小众但地位同样重要的寺庙

佛陇古道:霞客芒鞋指西东

国清寺外,古木参天,碧溪环绕,虽然天气炎热,但国清寺一直给人绿意葱茏的凉意和清爽之感;

寺庙外的那座横跨赭溪的古桥,叫做丰干桥,是为纪念唐代国清三贤之一丰干禅师而建,至今仍挺立着不老身姿;桥一侧有“双涧回澜”题壁和“一行到此水西流”石碑;

仅一桥之隔,黄墙之内的是出世的禅寂和空灵,黄墙之外是入世的喧阗和热闹;

“十里松风九里泉”的清凉法界,除了“禅房花木深”之外,还有避暑消夏的好去处;


两次夏天去,寺外溪水处都有很多人在玩水避暑;

去国清寺旅游的人还会在寺庙外看到“霞客古道”的指示牌;

霞客古道是古代宁海通往天台的要道,约建于唐代,约建于唐代,现存古道多为卵石铺面;按《徐霞客游记》中所述行程路线,途径宁海西门、梁皇古驿站、水母溪、松门岭、筋竹庵、弥陀庵等,古道约为50公里。

其实在国清寺门口一直往上的山路,包含霞客古道,还有一条清凉且宝藏的小众自驾路线-【天台佛陇绿道】

天台古有塔院、修禅寺、太平寺、说法台及其周边地区通称“佛陇”之说,故称佛陇景区——

南起国清寺,沿着山路,经岭脚、金地岭、水磨坑、北至石梁片区龙皇堂,全长12.3公里,一路古村、古寺(高明讲寺、智者塔院等),更有“霞客古道”穿插其间,非常适合溯溪、自驾、徒步;

我是第二度去完国清寺后,自驾沿着佛陇古道北上石梁;中间一段又窄又险,而且多弯起伏,非常考验自驾功力;

听当地居士说,这是天台老路,就是国清片区的僧人们要去石梁通玄、方广华顶等寺庙,都走此路,来回起码一天;

沿途满目青翠,有人在接山泉水,有人在山涧溪谷里纳凉;

车行海拔预告,松风阵阵,能俯瞰到天台县城;

——佛陇古道贴士——

导航:“国清寺”,

注:但车子开到国清寺景区里面,如果有保安拦着,就说去“智者塔院”,车可停在国清寺边上的【天台宾馆】

【线路指引】

徒步路段:国清寺-隋塔-霞客古道;

自驾路段:天台宾馆-西冷坑村-高明讲寺-智者塔院-螺溪钓艇-水磨坑村-兴龙湾村-龙皇堂-石梁景区;

智者塔院:岩岩松壑塔头风

佛陇古道上的重要一站就是天台宗的一处圣地——【智者塔院】

智者塔院,俗称塔头寺,真觉寺,位于浙江天台县城北金地岭、银地岭交界处。

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东土释迦”智者大师(538-597年)的初修之地也是其肉身塔的所在地;

《国清寺志》云:「周围古松蔽日,修竹凝翠,更兼地势高峻,正风猎猎,清凉幽静。」素有“高明幢,塔头风”’之称;

而要找寻这一座寺庙,也不是那么容易;

寺庙不能自驾到达,需要把车停在山路边,然后取道山路石阶,方能在山回路转之际,寻访到柳暗花明的深山古刹;

金地岭

塔院始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智顗圆寂于新昌大佛寺,遗体被送回天台。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

由于来天台的普通游客,国清寺是必去的,所以离开人头攒动的国清景区,到了塔院里,愈发清净古朴;

其实从公路缘着石径到塔院,五分钟不到;

通往寺庙的山路,左侧小路上

寺前照壁上“即是灵山”,意为这里就如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的地方。

智者大师创立了天台宗,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纪元,后世尊称“东土释迦”,天台山也因此有了“灵山再现”之誉。

山门

照壁

整个塔院非常小巧,但看点颇多

智者大师肉身塔:肉身塔用青石制成,连座高约7米,2层6面;镂刻精细。但由于各种原因毁坏后于1980年重建

在整理资料是还找到了100年前日本学者所拍的肉身塔原物照片;

塔殿前的狻猊石兽充满古意,光影斑驳,熏香缭绕,正值佛号阵阵,时光似乎在此凝固;

院内有唐元和六年(811年)翰林学士梁肃撰、台州刺史徐放书的《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即唐碑)一座

修禅道场碑有云:“门人比丘法智,洒扫大师之旧居……得大师之门者千数”,可以想见当时盛况。

而在抬头之际,蓦然看到一块匾额,竟是光绪十六年曾国荃(曾国藩弟)敬献之匾额,按照年数也超150年了;

匾额应该新修过,但当年曾国荃贵为湘军二把手、太子太保,和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共同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挽救清朝气数;

他和天台及塔院的缘分,资料也未查到;就留个遗憾吧

毕竟万事非要刨根问底;

室外还有一座般若心经奉纳塔,此为1989年日本天台宗,为纪念比叡山开山1200周年,百万信众书写1200卷心经建塔供奉,朝拜祖庭而建;

另存3座天台宗法师古墓:“唐天台教主荆溪尊者湛然大师”、“唐法集宗章安

尊者主持灌顶大师”、“明传林教观幽溪传灯法师”

通玄寺:心外无法起吾宗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访天台奇遇记的最后一站,是这座独特小众的的佛门圣地——【通玄寺】

位于石梁通玄峰南麓的寺庙,前有香炉峰、瑞狮岭、鳌鱼岗拱卫,有观音洞、罗汉岭、铁船湖等胜迹。历史悠久,而且历代高僧辈出,是观音菩萨、韦陀菩萨的感应道场;

【历史渊源】

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为法眼宗第二祖德韶国师在天台山创建的第一座寺庙;德韶国师写下著名的禅偈:“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万法宗源】

在吴越王钱弘俶护持下,德韶大师在天台山先后建立了十三座道场,大兴禅法;并应天台宗羲寂大师之托,向吴越王谏言遣使高丽、东瀛笈取国内散失的天台宗典籍,为天台宗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唐代在有不少僧侣同时来中国求学,所谓的"入唐八家",就是指最澄、空海、宗睿、惠运、圆行、常晓、圆仁、圆珍等八人;

最早前来的最澄开启日本天台宗的,他和和创立密宗的空海,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国传去的佛教加以日本化。

由于天台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和渊源所在;

所以整个天台包括本片去到的国清寺、通玄寺、智者塔院等地方等每年都有很多日本信徒及僧人前来;

听了通玄寺居士说才知道,日本星野集团还专门在石梁开了一家高级酒店;

【重建故事】

近代寺庙倾颓,在国清寺法主可明大师的倡议下,对通玄寺进行重修;

整体重建建筑风格为唐、宋式;但大部分都还没修建起来;

新建的这座出片的庭院,是禅房和客堂,会有僧人、义工、居士等居住修行;

听说连刘诗诗等明星都来拍写真;

【生灵】

寺庙虽未完全完工,但收养的小动物很多,我还没进寺庙就看到很多狗子,后来进了寺庙各品种的猫也很多,在庭院后面还有两头灵气十足的梅花鹿;

【感恩际遇】

通玄寺是本次台州四天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时间花的最久的;

高温下的持续高强度消耗,让人摊在庭院里又饿由累,一位大师过来询问,后来竟然煮了碗面给我吃;

事后才知道是国清前主持可明大师的坐下弟子,和现任国清主持是师兄弟关系;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后来受通玄寺居士邀请,参观了通玄寺庭院内部,也尝到了居士泡的天台华顶云雾茶;

照片国清寺前主持,可明大师

除了天台宗,天台山的茶道,和杭州径山寺径山茶一样,也是日本茶道渊源之一;

天台山的茶被称为“江南茶祖、韩日茶源”;天台山不仅是江南最早的茶叶栽培地之一,中国茶道思想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佛茶交流传播的圣地,

作为中日佛茶“罗汉供茶”发祥地,而且还首次点出了“茶禅一味”这一茶道最高境界;

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入唐求法至天台山国清寺,带去天台山茶叶与茶籽,

种植了日本境内最古老的茶园。

而被誉为日本“茶圣”的荣西禅师于宋代前来求法,前往万年讲寺求得茶籽、茶树带回日本,使得日本的茶文化得以传播;

后来日本发展出了自己的“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中国大陆茶人多有赴日访古,茶界一直流行着“日本回流器皿”,这就是后话了;


浅析通玄寺·庭院形制,及中日建筑渊源差别

关于通玄寺(庭院)发到网上后,想不到因为庭院形制问题,迎来了中日建筑源头及传承等诸多争辩;

有很多人和我当初一样,秉持着日本建筑技艺基本源自中国的事实,就盲目的说这个庭院为唐宋建筑;

却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太太泛泛而谈了;

经网友提醒以及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加以比照;修正了看法,进行了自我纠偏。

【日本建筑概览】

汉代起,日本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

就日本佛教建筑而言,总体分为“和样”、“禅宗样”、“大佛样”;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日本最澄、空海等诸多僧人旅唐,继承唐代建筑样式就是“和样”;

-东大寺重建时,吸收了中国宋代建筑样式的样式,被称为“大佛样”;

源头可追溯到福建一带,但大多是本土化新样式;

-禅宗建筑的样式称为“禅宗样”。

镰仓时代(1185—1333年),日僧旅宋归来,禅宗传入日本;

-江户时代(1603—1868年),日本才有能力建造本宗派样式的伽蓝。

【中日古建对比】

笔者个人所走过看过的多是的江浙一带的寺庙观宇古建,由于唐代都在北方,尚没机缘亲眼得见;所列都是北宋以降,如宁波保国寺、武义延福寺、景宁时思寺、苏州玄妙观;

但按北宋建筑官方奠基《营造法式》,还是宋承唐制,在斗拱比例、屋檐坡度、出檐的长度等方面,历代都在变化,就不详细述说了;大家还是看图吧

宁波保国寺大殿,北宋,屋顶清代重新翻修过

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南宋

武义延福寺大殿,元代

再看梁思成先生打破日本学者“中国本土已经没有唐代建筑”谬论的,那座寺庙

——亚洲第一佛光——五台山佛光寺;

以及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主持修造的招提寺

(由于都没看到实物,只能拿效果图举例)

图片都来自【艺旅文化】

招提寺最早修建时完全是唐代移植,但近现代翻修后,加入了日本本土的“小屋组”,现存屋顶坡度陡了许多,外观失去了唐风;

【推拉门】

汉朝长乐宫遗址有类似建筑形制,唐朝已有隔扇门,不在宗教建筑中使用。

日本只会使用推拉门(幛子)、板门,几乎没有隔扇门,

在奈良时代(中国为唐代)只有板门,大量使用推拉门的建筑,自寝殿造以后到书院造才盛行。

图 为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格子门。

图 为中国古画,形式类似尚有差异

有看到说《日本建筑词典》指出,日本推拉门源自中国屏风,从日本称之为“明障子”、“襖障子”,是源自中国的“幔帐”和插屏;

但近就日式推拉门的受力方式以及后世与中国的分道扬镳看来,个人的看法是两者推拉门基本上可以说是日本建筑体系自主创新的结果。

加之通玄寺庭院的栏杆式抬高和推拉门样式,整个庭院就是经典的近代日式风格;

“兽面脊头瓦”(鬼瓦)

中国南北朝至隋唐的兽面瓦当,是日本鬼瓦的源头,中国的建筑部件“脊头瓦”传来异化形成;

这种雕有兽面的瓦件在宋代以后减少,在明清彻底消失;

而日本一直普遍使用,镰仓时代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鸱尾,成为正脊端头的主要装饰;

图:山西忻州九原岗 北朝墓建筑壁画;

图 3右:日本鬼瓦及鸟衾及日本明代风格寺庙:万福寺

日本鬼瓦


日本明代风格寺庙:万福寺

“翘头筒瓦”(鸟衾)

“翘头筒瓦”者,为《营造法式》中的“瓦头子”,

敦煌壁画,屋脊端头突出的圆形筒瓦


敦煌壁画,屋脊端头突出的圆形筒瓦

敦煌壁画,屋脊端头突出的圆形筒瓦

北魏宁懋石椁的脊头筒瓦

日本“鸟衾”的源头,是中唐时期出现的筒瓦;

平安时代开始使用叫鸟衾的勾头,不与鬼瓦接触,直接上翘。

(通玄寺仍接触)

我们可以把仿唐建筑中出现的“鳥衾”,称作是一种中国建筑的“回流”;

【华废】

见图 ,对比可见,通玄寺庭院的华废更近日式;

网上关于中日建筑的简单区别点,适合普通古建爱好者;

【参考内容】

建筑史学刊——

《日本佛教寺院建筑之类型和样式的意义——以构建东亚木构建筑史为目的》(铃木智大 原著,唐聪 译)

建筑史学刊——

《孙毅华:从敦煌唐代及西夏壁画看两种垂脊头瓦饰的演变》

以及知乎,百度等网络内容


【综上】

日本很多建筑样式确实源自中国,但大多经历本土化改造及创新,但以通玄寺(庭院)为例,确定为日式;

评论很多“宗源说”、“祖庭说”都正确,“以wo代唐”虽然难听也算正确;

中日之间虽然一衣带水,但情感上来说很复杂;加之近来一些事件的推波助澜,确实会令人有偏激的看法;

有句诗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但明月已然是两乡,不管是上文提到的“茶道”还是建筑风格;

我们应当有大国风范和源头自豪,不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抱残守缺,通过各种历史及实例,也要承认日本所做的本土化吸收和改造,基本是独立于中国传统之外的新生事物了;而且现在日本建筑及上文提到的“茶道”对中国的“回流”,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自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

只有了解自己民族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沉的民族自尊”

梁思成先生的这句话应该能给大家悟一悟;

现在看来要了解自己民族的过去还不够,还得睁眼看看世界,这能到达“客观立场”的知识储备和平和心态;

可是有那么多人以去过多少个国家而沾沾自喜,却不肯花时间好好的看看自己祖国的城市和文化遗产;

有那么多人自诩会多少种外语,却忘了这个文明和语言未曾断绝过的华夏古国曾经的文化辐射圈是多么的广阔;


在网上看到的大多是不明原因的瞎争论,网络给了人们另一幅奇怪的面孔:可以说话不负责,可以作出出格鲁莽粗野的言行(而现实中或许不是这样);

我们兴许不能简单定义其为杠精,这是网络化时代下对于人们心态言行的扭曲化效应;

苏格拉底曾有过一句名言“未经受过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但这是一个娱乐化时代,当他们在留言完后,谁又会不偏不倚,放平心态,就算不是不是专业学者,谁会去花点时间去看看一些关于中日建筑的科普或学术文章呢?基本不会。

就如犬吠终日,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没反思,还会继续在其他地方如跳梁小丑般现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天台   寺庙   筒瓦   小众   日本   古道   唐代   中国   庭院   游记   大师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