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正当时

一、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困惑

随着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先后兴起,由技术驱动的金融革命对商业银行业形成强烈的外在冲击,蚕食了商业银行现有的市场份额,商业银行增量市场红利也随之逐步消失,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重新审视存量市场的潜在价值,以数字化为工具,充分激活存量市场,发掘存量市场潜在客户、潜在业务,实现对存量市场的精耕细作。当前,商业银行利用传统的牌照优势,简单复制产品,通过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来实现资产规模扩张的业务模式越来越吃力,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业务发展的必选项。

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区域性银行,也纷纷开启了本行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但在具体的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探索与推进过程中,区域性银行不断遇到各种阻碍与问题,普遍存在以下的困惑:

  1. 1. 科技与业务“两张皮”越来越明显;
  2. 2. “敏捷开发”带来更多的客户投诉,潜在风险事件;
  3. 3. 行内数据资产不能变现;
  4. 4. 行外数据实用性不足;
  5. 5. 线上化服务未能如预想有效吸引客户;
  6. 6. ……

究其原因,大部分区域性银行均是寄希望通过快速“学习”与“模仿”它行的转型经验与成果,用短期的相同投入获得直接的回报。以此思路开展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往往是“一地鸡毛”,不仅未得到希望的结果,还消耗了不少的行内资源,导致区域性银行的董事会、高管层对数字化转型产生了“既爱又怕”的矛盾心理,对应的转型工作又回到了原地。

这是在过去商业银行粗放发展过程中,通过“学习”它行经验就能马上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思维方式的延续。但数字经济时代,这个思维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大行的数字化转型思路与经验是建立在本行充足的资源禀赋基础上,通过大开大合的投入,以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来推动的;而区域性银行的资源禀赋有限,不能通过像大行那样的转型路径来持续推动转型工作,需要有符合自身特征,自身业务发展要求的转型方法与路径,来告诉区域性银行:需要什么战略来指引,需要建立什么方法论来支撑,需要什么样的转型架构与路径,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能力来落地,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来持续推动转型工作的开展?等等……

区域性银行在面临着如上的困惑与迷茫时,一直在焦虑中想找到准确的答案与解决方案。但无论是现在的媒体报道,还是厂商的宣传,以及专业的书籍,几乎均仅是将先进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成果进行解析,在转型成果背后所投入的资源,对应的组织、流程、人才等保障机制的重塑均未提及,想要学习的区域性银行就不能全面、整体的进行部署,并有序推动工作的持续开展,最后就变成了“东施效颦”。打个比方,看先进银行的转型成果就如看武侠小说中的知名剑谱,剑谱上的招数看着都很精妙,但如果只学习招数,没有深厚的内力做支撑,就是一个花架子,不仅很容易被打败,还很容易走火入魔。

因此,区域性银行需要有一个适合自身特征的、适用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体系,来指导本行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全面推进。

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方法论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首先需要先明白区域性银行产生如上问题的根因是什么,才能总结出整体的、全面的、系统化的、能落地的且完全解构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效不佳的根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区域性银行普遍资源禀赋有限,组织治理总体偏传统,客群特征明显,规模发展仍是其业务经营的主要目标。因此,大部分区域性银行董事会与高管层并未真正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仅是在其“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中,有少部分段落提及了“数字化转型”等关键词,但没有数字化转型对应的顶层设计,并未制定明确的数字化转型目标与路径,未指定数字化转型工作具体推进的牵头部门等,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整体处于缺失状态。少部分区域性银行近两年虽然主动积极完成了数字化转型的规划,但规划内容基本上是套着数字化转型规划的“壳”,90%以上的内容都是与IT规划相关,起不到自上而下指导全行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的作用。

最近几年时间里,数字化转型的热度逐渐升温。我们通过梳理可以发现:除了国有六大行、股份制银行采用持续数字化能力的建设来赋能数字化转型外,其他诸多商业主体(数据类服务商、金融科技公司、传统金融IT解决方案厂商等)对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也有不同视角的转型方法主张。例如:对于数据类服务商而言,数字化转型是区域性银行要采用其数据应用产品,如知识图谱,反欺诈应用等,还要采购其提供的合法合规的客户外部数据等。因此,由于缺少站在以区域性银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寻找数字化转型的方法,导致被上述的几类商业主体以其商业目的为导向而制定的数字化转型方法所迷惑,当区域性银行希望通过这些临时起意的,短期的“有效”投入,实现这些主体所描绘的数字化转型成果时,但往往却是成效不彰。

区域性银行在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中没有转型路径与架构的思路,普遍采用以“人有我有”的“学习”模式去照搬它行的转型路径与架构,以期快速“敏捷”地直接引入它行的先进经验与成果,但效果却远不如预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区域性银行普遍不重视“摸清家底”的工作,在不了解本行现状的基础上,盲目引进“先进实践”,结果就变成了“南橘北枳”。

而不重视开展“摸清家底”工作,就会导致区域性银行上到董事会,下到普通员工,对数字化转型不能形成统一认知,均以自己的理解在做相关的工作,就如盲人摸象般,每个层级都在按其自身的理解与同行业“对标学习”后,不断投入自己认为的数字化转型具体工作中;最终,区域性银行各层级每年都会提数字化转型,每年各层级“对标学习”思路都不一样,每年对应转型的路径与架构也就都不一样,导致区域性银行每年投入的珍贵资源反复被大量消耗,数字化转型工作一直在起步阶段,始终无法突破0到1。

最近几年,区域性银行的科技部门普遍借着“数字化”之名,启动了IT规划或者大数据规划,并将其等同于本行数字化转型规划向行领导汇报,开始了新周期的新技术平台建设、技术架构更新、应用架构重构、新系统建设等工作。这些工作由科技部门主导开展,而并不是业务部门。由于业务发展所带来对营销、经营、运营等管理的新要求来驱动数字化能力的建设,将导致除了科技部门外,董事长、行长、分管副行长、业务条线(分支行)负责人、部门员工、一线网点员工等均认为数字化转型就是科技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并认为数字化转型就是建设一系列新的系统、平台、工具,但与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以如上的思路进行信息化能力打造,无疑是“灾难”:完全以技术视角来看待数字化转型,除了线性的增加更多系统之外,“烟囱式”系统更多了,系统之间更堵了,数据孤岛更多了,部门之间的协同更难了。数字化转型绝不等于科技视角的系统再造,而是应该从业务视角来看未来业务数字化的方向、策略与具体的要求,提炼出需要具备的数字化能力范围后,再进行统一规划。例如,我们可以从具体业务中提炼出参与业务的关键要素域:客户、产品、营销等,并以不同要素域需要具备哪些数字化的能力要求进行向下分解,形成不同的数字化能力组件库,以此开展从要素域到数字化能力组件设计的统一规划,并形成能力组件与系统的映射关系;最后,根据映射关系,以查漏补缺的方式再来启动是否有新系统的建设,调整或重构。

数字化转型需要建立全行“用数据说话”的思维和能力,这就需要打造统一的数据文化,让全行每一名员工对数据在其岗位上有足够的主动使用、应用能力。但区域性银行数据文化普遍缺失。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区域性银行仍是以产品、账户为中心,以传统的规模等指标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以银行的视角开展产品设计与营销工作,最终实现银行的利润最大化;没有以“利他”思维方式去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导致对客户的数字化画像没有足够动力,全行主动使用数据的意愿不强。

二是区域性银行的部门墙仍较为严重,部门之间要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所依赖的数据、流程等均较难打通。数据、流程不能有效流动,业务部门感受不到数据的价值,对数据是否能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持怀疑态度。

三是区域性银行受传统绩效考核的影响,员工所有工作重心均需围绕绩效考核,无暇顾及且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自我驱动意识的培养,失去了对数据基础技能的自我提升诉求。

二、区域性银行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

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直面如上五个方面的内容,相应地,在数字化转型工作,也需要考虑明确的全局战略、转型的战术方法、转型的路径、转型的落地能力底座和新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有效、持续、长期、全面地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直至完成转型目标。由此抽象出的方法论的模型包括:定战略、选战术、定方法、建能力与塑文化。

具体如下图所示:

以此方法论模型指导与推动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工作,将帮助区域性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少走弯路,并能充分利用全行的资源禀赋,实现本行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

……

更多内容可以阅读《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方法论与实践》一书,作者在书中对方法论模型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述,并通过对作者主导参与过的10家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案例,采用这套方法论模型对该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剖析,用事实和数据证明了这套方法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方法论与实践》一书,现在可在京东平台输入书名,在机械工业出版社自营官方书店购买,或者点击如下的链接直接购买。


作者简介

该书的作者田清明先生是资深银行数字化转型专家,服务于银行业20余年,现任绵阳市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副主任,负责规划、推动全行的数字化转型。曾在银行、解决方案厂商、咨询公司,以不同的角色和视角负责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区域性   方法论   商业银行   银行   本行   好书   路径   部门   能力   数据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