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危机(二):失业、生产过剩与买不起

怎么可能在产能过剩的同时,一边物价飞涨呢?

物资过多,称之为“膨胀”,物资过少,称之为“紧缩”。

生产过剩,物资过多,价格应该下跌。

产能不足,物资减少,价格应该就会上涨。

这是供需关系的基本逻辑,供需发生改变时,就会导致“物资/货币”的不平衡,从而导致物价上涨或下跌。

在工业时代,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只要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在全世界都是大方向基本没错。

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方面产能十分过剩,大家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物价却不断上涨。

其实这个现象很容易解释,经济有快有慢,一会产能过剩,一会产能不足,这是正常的现象。

所谓经济起伏周期。

但无论是膨胀还是紧缩,只要你超发货币,物价肯定是会涨的。

所以如果你碰巧生活在一个产能过剩的时代,同时超发货币,那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和物价上涨两者并存的景象。

就像房价,经过了05年到15年的大涨年,供需关系已经基本稳定,即便有变化,也不过1%-2%的变化,而且中国城镇化建设已过大半,所以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涨落。

因此房价上涨最快的那10年,是确实有实际需求支持的。

但15年之后至今,整体趋势是房子产能过剩,出现了大规模的空置,房价虽然没有大规模的起伏,但整体还是上涨的。

如果你手中没钱,任你如何忽悠,房价还是撑不起来的。

纸币增加了,就总是在某人手里。

所以,所有通货膨胀,都是纸币膨胀。

而真正让我们担心的,还不是生产力有多么过剩,而是纸币增长的速度。

我们知道,无论生产力升得再高,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机器,可以快得过印钞机。

我们上一篇讲,你的纸币不是你的财富,那财富是什么呢?或者说财富是如何创造的?

简单地说,财富的创造就是从生产到消费这一过程。

在人类历史中,生产是占主导因素的。

也就是说,除非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或是灾害,那生产力肯定是越来越高的,物资也是越来越丰富的。

但是单纯地生产有时并非能创造财富。

我们还是用做面包举例,假设我一天可以做100个面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这100个面包可以售完。

那么可以说,我创造了100个面包的财富。

然后我改进了做面包的效率,一天可以做100万个,那么可以说我创造了100万个面包的财富吗?

肯定不是的,因为可以预料的,100万个面包我肯定是卖不完的,卖不完的面包过期了,只能扔掉,反而造成了100万个面包的财富损失。

所以单纯地生产有时并非能创造财富。

那消费会创造财富,能使国家更强大吗?

也不能。

比如那100万个面包做完,没人生产了,单纯的消费只会让面包越来越少。

所以真正的财富,就是从生产到消费的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如此的重要,为此我们甚至不惜花更大的代价去简化这个过程。

比如说我做出的面包如何才能让人消费呢?为此我们甚至可以建设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可以造一艘轮船,造一个平台,去达成这个交易。

那如果想减少财富也很简单,就是破坏这一过程。

好了,如果发生了我们刚才讲的,我做了100万个面包,这个时候肯定会出现市场饱和,面包卖不出去,那我肯定就失业了,我为什么会失业,因为我做的面包太多了。

然后腐烂的面包堆积成山,同时“消费不足”没有人再买面包。

经济危机是不是就是这个场景?

那这个问题错在哪呢?

因为你认为,我只会做面包。

那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出手拯救经济?解决经济危机呢?

如果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你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停留在:经济危机是不好的。

那么你的想法肯定也是错的,所以结论肯定也是错的。

经济危机并不是一件坏事,不会伤害生产力,反而是对生产力的解放。

经济危机的实质其实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在现实中,肯定会出现生产落后、腐朽、臃肿、错误的企业。

那么,这些错误的东西,就应该被淘汰。

所有的错误都必须受到惩罚。

如果这个企业方向出现了错误,那么企业就应该亏损,这才是合理的。

有些企业明显已经不适合如今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需要,这样的企业破产,才是正义的。

所以当一个企业出现了错误而导致破产,说明你效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准,或者你不适应社会的生产需要。

那你就应该破产。

如果并不是一家企业的破产,而是宏观上,整体大规模的破产呢?

同理,一家企业破产,说明是因为这家企业出现了错误。

那么宏观上的破产,就是大规模家企业出现了的错误,而导致破产。

如果你不让我破产,出手拯救经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我做了一百万个面包,但是因为市场饱和,我卖不出去了,那我应该破产,这才是对生产力的解放。

现在你为了“拯救”经济,反而不让我破产,借给我一大笔钱,然后我做了200万个面包。

可以预见的是,这200万个面包我还是卖不出去,从而导致错误积累更大,亏损更多。

直到我亏掉了成千上万亿,那这个错误由谁买单呢?

错误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最后的错误是整个社会为之买单。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就要解决它,你没能力解决,就不要死撑着把问题扩大。

我做面包市场预估出现错误,我无法预测一个产品的销量,我就应该亏损倒闭。

但如果没有反馈系统把错误停下来,反而出手拯救,人为地制造虚假繁荣,让其他资本以为能够盈利,吸引更多的资本加入。

最后没有更多的资本加入的时候,泡沫破裂,那么亏损更加严重。

经济危机,本来就是一个出错然后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

我们真正关心的,是错误的尽快改正,哪怕我破产倒闭也没关系,只求错误能尽快改正,越快越好。

如果你出现了问题还“死扛”,才是真正的愚不可及。

那有没有出现过生产过剩,然后导致购买力不足,成千上万吨的钢铁都做了毫无意义的事情吗?

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计划经济下的苏联。

我们讲一个现实中的例子。

说到经济危机,我们马上就会想起教科书中举得最多的例子:1929年至1933的美国大萧条。

当时的美国总统是胡佛,3月份刚刚当选,没到半年就遇上了大萧条。

股市雪崩、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

按理说,就算胡佛的“能力”再大,也没办法刚上任半年就能造成这么大的危机。

但时至今日,人们仍不免将胡佛与美国大萧条联系在一起。

而胡佛还是坚持上届总统柯立芝的理念:“自由放任”政策:

阻止国家提供对付危机的福利补偿,呼吁劳资双方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

但是,以《美国大萧条》的作者默里·N罗斯巴德等奥派经济学家却认为:

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胡佛为了“拯救”经济危机做了这么几件事:

  1. 增加税收。
  2. 抬高工资和物价。
  3. 扩张信贷。
  4. 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
  5. 如对失业人口进行经济补贴
  6. 公共工程融资等。

随着胡佛在位的这四年,出台这些政策去“拯救”经济危机,美国的GDP从1930年到1933年,成功的下降了29.48%。

带着如此巨大的“成功”,胡佛参加了下一届的美国大选,结果非常的令人“出乎意料”,胡佛居然还获得了50几张选票。

战胜他的,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超过两届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的时候,罗斯福上台后推行了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大致内容是:

  1. 税制改革,(提高税收)。
  2. 规定物品价格。
  3. 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扩张信贷)。
  4. 避免农场主产,制止企业倒闭,禁止解聘。
  5. 对内积极推行以救济为主要内容,以扩大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购买力。
  6. 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
  7. 取消美元的金本位,实行缓慢的通货膨胀(印钞),贬值促进出口。

你是不是看着很眼熟?这基本上就是从胡佛那段复制下来的。

没错,“罗斯福新政”就是胡佛的升级版。

而令人诧异的是,罗斯福新政似乎就有效果了。由此美国的工业、农业逐渐全面恢复。

于是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罗斯福新政,拯救了经济危机。

那为什么同样的套路,胡佛在位时没有效果,而到了罗斯福就起作用呢?

有没有可能是,胡佛任期太短,政策还没起效果就下台了?

或者说,罗斯福新政根本没有拯救经济危机?

教科书上的经济危机被描述为:物价下跌导致工人工资下跌,工资下跌工人就没购买力,然后不断循环价格持续下跌。

可是,如果所有的物价全部下跌,怎么会恶化生存环境呢?

原本你有2000元的月薪,大米10元一斤,现在1000元的月薪,大米5元一斤。

怎么会让你吃不起饭呢?

如果你原本2000的月薪,现在降到了1000,而大米的价格不变,才会导致你吃不起饭。

那么此时,农民的购买力就增强了。

原本1000斤米的购买力,如今500斤米就可以换到,那么在“大萧条”时期,农民的生活质量就得到了提升。

有的物价贵,必然有的物价便宜。

所以从宏观上看,并不存在“通货紧缩”的大萧条。

所谓的“大萧条”、“经济危机”,这些媒体报道、历史记录,都是城里人编写控制的,也是那一部分人的直观感受。

所以,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城市里的经济危机。

如果你觉得粮食的价格贵,就应该去乡下种地务农。

可罗斯福从中强加干预,不让城里人去务农,最终使得危机更加严重。

罗斯福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和《社会保障法案》。

具体的措施,就是价格管制,规定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

这个时候,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出现这个问题的前提一定是定价不自由。

价格是劳动价值的比值,你强制提升工人的工资,就相当于剥削乡下人,让城里人过得好一些,这就导致了总体效率降低。

如果粮食贵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是让一部分城市人去乡下种地,总体生产力不会降低。

政府强行管制,强制提高城里人的工资,就相当于抢劫乡下人的钱,这就导致了还是没人去种地。

大家都是纳税人,强制补贴,就相当于种地的反而要养活城里人,从而导致了种地的越来越少。

所以,美国大萧条,其真正原因,就是因为罗斯福新政。

另外,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破窗理论”。

就是在经济停滞不前的时候,故意把玻璃窗砸碎了。

窗户碎了,就得找人修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

黄沙,水泥,硅胶上下游产业都被拉动了,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罗斯福上台后,创建了公共工程管理局,人为地制造“破碎的窗户”。

1933年到1935年,政府花费了33亿美元用来建设3万多项工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普通人的直接感受是有工作了,政府制造了“破碎的窗户”,开始雇佣大家,然后给大家发工资。

但有一个问题是:“那些人,之前干嘛去了?”

一人所失即为一人所得,你看似是获得了就业机会,但是你同样为“破碎的窗户”的人,制造了损失。

窗户并没有碎。

结局就是,1939年罗斯福的第二个任期,失业率仍有17.2%,人均GDP仍低于1929年。

罗斯福投入大量的资金,创造了大量的钢筋水泥。

就像近期看到网络上经常说,不如给人民直接发钱。

但问题是,那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当然是依靠增税、举债和印钞得来的。

你”创造”了不存在的就业机会,去“修好”了完好无损的玻璃。

可问题是窗户并没有破,你循环下去,接下来靠什么维持?

等一下,窗户真被人打破了。

打碎窗户的人是谁呢?

1939年9月1日,德、日、意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同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反法西斯同盟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直接加入二战。

美国直接进入战时经济体制,放弃了罗斯福新政,协调整个国家的生产力,以优先满足军事需要。

许多生产消费品的工厂转而为军事服务。汽车制造商开始制造飞机和坦克,这下钢筋水泥全派上用场了。

所以,罗斯福新政到底起没起作用呢?

《美国大萧条》的作者,奥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对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看法是:

经济危机本身就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任何经济体制下,都会出现“经济周期”,你如果尝试去干扰“经济危机”,那就是去改正“改正错误”的过程,结果就是适得其反。

美国大萧条,其真正原因,就是因为罗斯福新政。

那按照这么说,遇到经济危机就要“放弃治疗”了?

市场越健康,错误就越少,积累成经济危机的概率也就越低,出错造成的范围也就越小。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经济危机   罗斯福   生产过剩   美国   萧条   新政   生产力   物价   面包   错误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