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食光-元气不足的人,这款汤为何很快让你神气十足?

有些朋友一到春天就开始困倦乏力,总想躺着,人们常常管这叫“春困”。



对于“春困”现代医学解释:


春回大地,人体汗腺、血管等由寒冷收缩渐渐进入舒张状态,皮肤肌表血液循环逐渐旺盛,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这时大脑的供血则相对减少,脑部的运氧量减少,脑部供氧也就减少,人就易出现疲乏,嗜睡等。


那中医角度又怎样理解“春困”呢?


传统中医认为,“春困”是身体元气不足,也就是气虚之象。气虚亦指人体的正气不足,一旦气虚,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都会减退,通常表现身体会虚弱,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动则出汗等。


气虚之人,舌头一般偏白或淡红,没有足够的气推动湿气代谢,容易伴有湿气重的表现,舌头胖大,有齿痕,舌苔唾液比较多。



另外,如果冬天没有好好藏精养阴为身体打好根基,春天就没有足够的精气,支撑身体“升发”,也易疲乏,困倦。


此外,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上》中指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春季肝气旺盛易克脾土,湿气渐增也使脾土易被湿邪所困,如果饮食习惯又不注意养护脾胃,易造成脾胃虚弱,运化吸收水谷之气的能力减弱,进而损伤元气,加重“春困”。


故而,春季总是困倦,元气不足的人,不妨从健脾祛湿,补中益气入手,试试今天的——山药薏米瘦肉汤。


食材

主角:鲜山药180克(或干山药30-50克),薏米50克,猪瘦肉200克

配角:红枣5颗,枸杞20颗,姜3片,盐适量。


元气不足的人,不宜过于滋腻的补益,以免影响脾胃运化,这款山药薏米瘦肉汤,健脾祛湿,舒筋除痹,食材互相补充,平和补益适当清邪,特别适合气虚伴有湿气而“春困”的人群食用。



品汤物语:清新中透着米香,混合着瘦肉醇美,山药甘香,红枣与枸杞清甜,整个汤品,清美却朴实,给人平和的滋养。不禁使人感叹“无不实之欲者最富有”,整个汤美妙而温馨。


这款汤为什么很快能让人神气十足?这就让我们看看食材的取用重点。


山药有益肾气、健脾化痰、补中益气、祛冷风、镇心神、润皮毛、长肌髓等效,对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体倦虚汗等有很好的效用。


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效,是常用的利水渗湿药食同源食材。《本草述》说:“薏苡仁,除湿而不如二术助燥,清热而不如芩、连辈损阴,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然其味淡,其力缓,如不合群以济,厚集以投,冀其奏的然之效也能乎哉?”


猪瘦肉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之功,熬汤可以补充津液,养阴生津。


小贴士:薏米性微寒,经期,孕期等慎用。脾胃虚寒可以将薏米炒制后煲汤或煮粥,但不宜长期吃。


下面就让我们熟悉一下细节做法。

1,将薏米提前浸泡一夜。

2,将大枣浸泡洗净后,去除枣核。

3,将枸杞清洗干净。

4,将猪瘦肉切大块或者小块均可,用姜片,料酒,飞水去除血沫脏杂。

5,将处理好的猪瘦肉,薏米,红枣,姜片加入锅中,入约5碗水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盖盖慢煲1到1.5小时。

6,随后将山药去皮,切块。

7,汤煲制1到1.5小时后,加入山药。

8,再加入枸杞,继续煲半小时。

9,最后入盐调味即可。


中医认为,气虚则血液运行不畅,气虚则血虚。


罗博士讲:“春天气虚之人困倦,总是想躺着,常会有两种感觉:如果总是困,想睡觉的人,一旦睡了总是起不来,睡眠时间变长的人,可能是气血不足的原因,偏血虚的原因多一点儿;如果总是四肢无力,懒于动作,想躺着的人,可能是气血不足,但是偏气虚的人多一点儿。”


今日山药薏米瘦肉汤从健脾祛湿,补中益气角度切入,以调补脾胃正气,应对“春困”;我们还要根据个体情况,酌情偏重气虚或者血虚或同时进行适宜的调补。


此外,早上贪睡不利于阳气升发,春季当夜卧早起,使情志舒展,锻炼身体,放松形体。


人生百味,浓缩到最后,大多是一个淡字,正确的选择与取舍是人生的必修课,用通透的心将平淡的汤水嚼得有滋有味。在这个多雨之季,撑好伞,迈好步,不入歧途,不忘归路。


这一期就到这里啦,“春困”常常让人浑浑噩噩恍恍惚惚,错失了很多春天的美景。明天子晴再带大家学煲一款,补阳护阴健脾胃,防“春困”的鲜美靓汤,你可千万别错过,拜拜。


子晴 罗大伦频道

罗博士同款龙枣玉灵膏 21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元气   血虚   薏米   湿气   脾胃   山药   疲乏   困倦   枸杞   红枣   神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