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看中国企业如何攻坚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赵瑜莎 张妮 王冬】中国决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既为“中国制造”指明了未来发展的目标,也为中国企业发出了一张更加考验水平与“内功”的考卷。对此,《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内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听他们讲述“中国制造”如何在智慧和科技的驱动下,不断向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靠拢的过程。

智能化助中国乳业提质升级

奶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环球时报》记者在跟随两会内蒙古代表团采访时了解到,伊利作为中国龙头乳企,通过强内功、补短板、谋共赢,跑出奶业振兴的“加速度”。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智能化的生产线日处理鲜奶6500吨。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采用全球一流的自动化设备和智慧低碳管理系统,建成全球领先的智慧示范牧场。

但在奶业振兴的征程中,也有很多“卡脖子”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良种繁育的难题有待突破,乳品深加工体系亟需完善。为加强良种繁育,伊利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奶业协会,依托50万头奶牛的基础数据,开展富集奶牛新品系生物育种技术开发。伊利还成立奶牛科学研究院,开展专业化奶牛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伊利集团的王彩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技是驱动奶业振兴的第一动力,其团队开发的乳铁蛋白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出的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成为婴配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保障;开发的益生菌新型递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打造了产品保鲜和包装轻量化系列技术。

不只是伊利,中国乳企正在全链条布局创新链,不断探索、实现突破。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对《环球时报》表示,飞鹤一直探索解决乳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打破国外对乳铁蛋白的垄断,飞鹤着手推进着乳铁蛋白的开发工作,经过6年的持续探索,飞鹤建成的国内第一条乳铁蛋白自动化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对于乳铁蛋白的垄断。从2018年起,飞鹤开始推进全面数字化升级,确立“3+2+2”的发展战略,全面切入服务端、供应链、生产端,掀起了一场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变革。

中国企业要有刀刃向内的决心

格力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从数量扩张转变为质量提高进行战略性转变,扭转脱实向虚倾向。格力电器已经从专门生产空调的企业转型为多元化国际型工业集团,目前产品除了家用消费产品,还包括电机、电容、电子元器件等多个产业链上游产品。

2013年,格力电器开始多元化布局,产业链包括智能装备、通信设备、模具等领域。目前格力智能装备业务覆盖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慧物流仓储、工业自动化四大领域,产品规格超百种,不仅能为自身自动化改造提供先进设备,同时也为家电、汽车、食品、3C等行业提供服务。

格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企业要有创新能力,将核心科技牢牢握在手中,解决“断点”和“堵点”,摆脱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国际形势的迅速转变要求中国企业要有刀刃向内的决心,深耕行业技术,摆脱“卡脖子”问题。格力电器至今已申请11万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7342件,累计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16997件。格力现有16个研究院,152个研究所、1411个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电机与控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各1个,同时成为国家通报咨询中心制冷设备研究评议基地。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单增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工程机械是造福人类的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关键标志之一,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创新。

5年来,徐工将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从1200吨提升到2600吨,产品施工风电机组的安装高度从最大100米突破到最大160米,风电机组功率从原来的2.5MW突破到8.5MW,全球唯一实现了陆上风机吊装工况的全覆盖。“世界第一吊”2600吨全地面起重机、“神州第一挖”700吨液压挖掘机、15000吨米全球最大塔机、440吨全球最大矿车、中国最大35吨装载机等多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近千项关键核心技术、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都出自徐工。

此外,徐工围绕“5G+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产业智改数转,数字化系统覆盖率由75%提升至9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从70%增长至90%。

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公司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对未来我国工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向现代化发展、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着重大意义。先进制造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引领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形态,是产业链韧性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也有意愿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投资。

宁德时代坚持自主研发,探索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推动中国锂电池智能制造不断向纵深发展。宁德时代已建成全国覆盖面积最大的5G企业专网,目前已超500万平方米,横跨其已经投产的福建、江苏、四川等6个省份、7个生产基地。通过运用智能制造技术,宁德时代建立了极限制造体系架构,打造了多平台多系统深度交互、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生态,电芯制造的随机缺陷从百万分之一降低到十亿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宁德   体系   产业   环球时报   国企   中国   制造业   蛋白   智慧   记者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