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棚改,房票安置




2023年,大会对地产的描述并不多,总体来说就是“稳发展,防风险”。

这样的局面,大概就是对地产的最大利好。


少出政策,多发钱。

维持稳定,强就业,市场的信心自然就会得到恢复。


很多人不明白,过去的地产问题是“没有首付”,现在的地产问题是“无法保证30年月供”。


“因为市场已经没有可以稳定30年的工作了。”

而随着国家机构的调整,加上财政的压力,地方对体制内的人员的优化不可避免。


特别是四线五线及乡镇单位,要么有财政自给能力,要么找其它单位借钱过日子,不然必然进行人员的优化。


但地方肯定不会死心,所以,土地财政的逻辑短时间仍然为主力,不可替代。

至少还要“梭哈两年”。

手头上又没钱,地又卖不掉,又要重新激活市场,就比如要通过“非常”手段。

“地方自己印钱。”


“房票”,就是“维持地产的货币”。

因此,今年在全国市场,房票一定会被继续扩大“宣传”,作为“棚改”的重要手段,且可能进行“超额补偿”的形式,来推动“房票”的落地。


拆迁户拿着“房票”去购买城投系的“房子”,城投系再拿着“房票”找地方兑现,地方再通过新土地招拍挂的逻辑,变相的让城投系“拿地抵房票”。


从而形成地产和拆迁户之间的内需拉动关系,进而引导“持票”的散户购房者继续入局。


我在棚改的预测中也说明了,这一轮的棚改一定是“市中心棚改”和“工业上楼棚改”,说白了大多数情况是好地块。


地方再通过“房票”套出来的优质地块,进行土地市场的降维打击。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整体就业恢复较好,势必会形成正面循环,形成就业的恢复和内需的拉动,最终形成地产的流动性。


如果玩的溜一点,让民企也加入“房票”阵营,不仅能够加强市场流动性,还能割一波“民企”的羊毛,让民企套在里面,最终为了“房票的折现”,不得不继续拿地。


形成土地市场的内循环。

但这样的一轮操作,尽管地产的棚改没有直接产生“货币”,但也因为房票(裂解为专用于房产交易的虚拟币)的出现,导致市场上“和房票关联的资产”,出现通胀。


一套资产,可能价值300万房票但只能卖200万现金。

所有持有房产的人,真真切切进入“纸面财富”状态。


尽管银行给的估值是300万,但是贷款额度可能只有50%。

“300万房票*50% 200万现金*70%”


所以,推广“房票制度”的城市,即便房产的估值在发生变化,但实际交易可能并不理想,大多数是韭菜的“硬三秒”。而没有执行“房票制度”的城市,尽管房价波动不大,但价格接近其实际价值,反正能形成正常的流通。


住建的领导说,我们有信心。

我想在座各位是领导,也会很有信心。


地产的逻辑没有变化,系统风险就不会改变。

“房票”的逻辑,还是地产用货币续命的传统逻辑。


招行某个报告说,2%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

其实他还是很保守,因为2%的人可能掌握了150%的财富。


因为剩下的人,杠杆率70%。


解决地产的问题,没那么复杂。

口袋里有钱,就可以了。


房票,不过是锁在“地产圈”的另类棚改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拆迁户   内需   地块   民企   货币   逻辑   财政   另类   地方   地产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