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理想汽车降价反而卖不出去

“降价不一定能帮助企业提升销量,但是可以打击别的企业。”i

针对特斯拉降价带来的连锁反应,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3月2日的春季媒体沟通会上如是说。

在特斯拉去年10月24日和今年1月6日两轮大幅降价后,哪吒、零跑、问界、小鹏等车企已纷纷跟进,新能源车价格战一触即发。但李想还没有参战的打算,针对微博网友“理想会降价吗?”的问题,李想明确回复:“不会”。

李想为什么选择“硬扛”?

去年理想汽车交付133246辆,同比增长47.2%,但离20万辆的原定目标还差着6万多辆。当然,蔚来、小鹏等几家新势力也同样没有完成销售目标。

蔚来、小鹏、理想一直被人相提并论,蔚来以花钱大手大脚著称,小鹏在技术投入上高举高打,而理想的标签一向是“抠门”,其一开始走的增程路线,也一度被业内认为“落后”,但如今,理想2022年总销量以及2023年前两个月的销量均超过了蔚来、小鹏。它的市值,目前达到264亿美元,超过小鹏(80.5亿美元)和蔚来(152亿美元)之和。

今年,理想的销售目标是28-30万辆,它的产品策略、组织架构和产能规划能让它实现这一目标吗?

摸透了用户的心理?

3月2日交流会这天,李想特意理了发,还化了妆,和其他3位理想汽车高层坐在一起的时候,肤色明显比其他人白了一个色号。

李想精心准备的不止是自己的外形,还有自己要讲的内容。从能源革命、智能电动车、人工智能讲到公司的品牌理念、经营理念和组织理念,李想整整讲了105分钟,中间只穿插了一段几分钟的视频资料,就算是中场休息了。

走别人成功走过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李想似乎并不介意模仿成功案例,甚至在公开场合毫不避讳谈论理想的产品、技术路线、企业管理的灵感出处。

当其他车企都在纷纷降价时,理想为何坚持不降价?它就不怕市场被其他降价车企抢占吗?

对此,李想有一套自己的逻辑:”特斯拉把价格区间降到20万到30万,这样跟理想的交集就会变得更少了。特斯拉一旦把自己的主力车型拉到25-26万,所有人都认为Model Y就是一个20多万的车,而过去的时候,Model Y都在30万以上。这其实反而给我们让开了空间,想要买30万以上车的用户就会买理想的。”

李想甚至认为理想汽车如果降价,反而会拉低销量。他认为自己摸透了用户的心理:“一辆中大型的SUV,又是一个还不错的品牌,不能卖到20多万,为什么?因为大家一定认为你的车卖20多万是有问题的,你大概率会偷工减料。”

所以理想的车不是卖得越便宜越好,也不是卖得越贵越好,而是应该很清楚地画出一个曲线,“其实从10万一直到25万,比亚迪的曲线都是画得最准确的,特斯拉调整完以后,也画得非常准。理想也是严格按照这个价格曲线来构建整个产品体系的。如果我们把中型车提价卖到30多万,会卖不出去;如果我们把中大型SUV降价卖到20多万,我们也卖不出去。”

在坚持不降价的前提下,李想要给理想汽车加料:“做智能驾驶一定要上激光雷达,上双Orin,我们把NOA变成每辆车的标配,这是核心。千万不要蜻蜓点水,一定要做超额的投入、超额的配置。”

如何在不减配的前提下更有效地降低成本呢?李想的打法是“排列组合”。

首先在产品上,理想采用套娃战略。

从2015年成立至今,理想汽车只推出了理想ONE、理想L9、理想L8、理想L7四款车型,很像是孪生兄弟。通过车型升级换代、增减配置、尺寸差异,理想就能完成一次新产品亮相。

“套娃”背后,是理想的平台化战略。

理想有四个平台化组合:增程平台、高压纯电平台、智能空间和智能驾驶。

目前,理想已经开发了两代增程式平台,第一代平台随着理想ONE的停产而退场,第二代平台已经推出了 L9、L8、L7 三款车。

纯电方面,根据规划,理想汽车正在研发两个高压纯电动车平台——Whale和Shark,平台上的产品也会共享自研的高压充电核心技术。

智能座舱上,理想有SS Max和SS Pro两个平台;智能驾驶方面,理想拥有Pro和Max两个智能平台。Pro在智能驾驶上走纯视觉路线,配置10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和1个前向毫米波雷达,搭载地平线J5芯片。Max以视觉为主,用激光雷达作为安全冗余,搭载英伟达双Orin X芯片。uu

正如李想所说,“所有的车都是交叉组合这些平台。”


图/视觉中国

虽然理想素有“抠厂”之称,但李想直言,实际平台研发挺烧钱的,占到了成本的7%-8%。

财报显示,去年四季度,理想研发费用为20.7亿元,2022全年研发费用为67.8亿元,同比增长106.3%。

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企动则宣称全栈自研甚至全域自研,李想对此有清醒的认知:不是所有事情都自己干就能省钱。

“我们自研自制的比例控制在25%-30%,这是比较合理的。”理想汽车总裁兼总工程师马东辉表示。

具体而言,对于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差别较小的零部件,理想青睐与成熟的供应商合作;对于电机等新能源汽车独有的核心部件,选择自建工厂和与供应商合作结合;对于HUD和激光雷达等创新型产品,公司与供应商深度绑定,共同研发行业前沿产品;对于电池,因受规模效应影响较大,理想不会选择自制。

对于为什么在现阶段理想才进入自动驾驶的投入阶段,李想也做了解释。“其实我们是长期在这方面做深入的感知,确定这条路线可行以后,我们就会All-in来做。”如果说的再具体一点,“是从特斯拉把大概的逻辑模型跑通以后,我们才开始正式投入的。”

毛利率做到20%才不会“怂”

理想要不“抠”,要大手笔地投入到自动驾驶和平台架构上,首先要保证现金流的稳定和高毛利率。

理想去年四季度的毛利率回归到了20%以上的水平。

李想在演讲中把毛利率和产品、品牌并列,认为是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为你要想成为一个留在牌桌上的汽车企业,基本上你要有几千亿的收入,你要想成为世界头部的企业,基本上一定是上万亿收入的。请问这样的收入规模怎么来经营?不能永远靠融资,小的时候几十亿收入、几百亿收入可以靠融资,再大怎么靠融资?只能靠自身的毛利率。”

李想认为特斯拉和比亚迪的毛利率都在20%以上,是比较健康的,“否则怎么投研发,不能说资本市场好的时候投研发,资本市场不好就收缩研发,汽车不是这样的,汽车做任何计划都应该是五年以上的周期,所以毛利率是这里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健康的发展,当企业做任何长期投资的时候,才可以不怂,才可以坚定的往下投。”

毛利率保证企业有钱,组织管理的升级则保证企业能用好人。

理想在企业管理上的对标者是华为。

前不久,原华为全球HRBP管理部部长李文智入职理想汽车,担任公司CFO办公室负责人,向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CFO李铁汇报。CFO办公室主要负责流程、组织、财经的变革工作。

从去年年底开始,理想已正式启动面向千亿规模年收入的全面矩阵型组织升级。在原有的两个横向实体部门(战略部和产品部)的基础上新增多个横向实体部门,支撑公司的全面矩阵型组织升级和流程运营。全面升级的流程和组织将会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全面落地,持续优化,形成理想汽车矩阵型组织的最小运营闭环。

调整后,理想高层的组织架构变为,CEO李想本人统管产品与商业群组,负责战略、产品、品牌、三端(零售、交付、维修)、充电网络等部门;原理想总工程师马东辉,升任总裁进入董事会,负责研发与供应群组,总管研发和供应链;CTO谢炎负责系统与计算群组,负责算力平台、操作系统、系统安全以及智能云等部门的搭建;CFO李铁负责组织财经群组,下辖财经、行政、财务、流程等部门。

目前,理想的员工数量已经到了两万人的规模,这是李想创业以来管理规模最大的一次。“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超级大企业要建立那么复杂的流程,现在理解了,组织升级必须和规模匹配。”李想在接受《晚点 Auto》采访时解释。

李想认为,“公司进行组织架构改革,是为了给理想迈入年收入千亿级别蓄力,因为在这一阶段,任何一个糟糕的重大决策,任何一个低质量交付的产品,对于公司都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在李想的心目中,判断组织升级是否完成的标准是能否完成以下四个任务:有效感知并获取到全面真实的信息;做出好的判断及决策;确保执行的过程;有效复盘。

不过,理想在复刻华为组织管理体系之后,实际如何贯彻落实,还需要不断的调整和磨合。

销量翻番至30万,能做到吗?

在组织管理升级之后,理想汽车的人效比有所提升。李想称,今年2月,理想汽车直营店的工作人员已经做到了接近7辆车的人均销售能力,在同行中领先。

从去年9月L9交付开始,理想的销量就一路上蹿。

去年第四季度,理想交付了46319辆新车,同比增长31.5%;2022年全年理想交付133246辆,同比增长47.2%。2023年1月,理想以1.5万辆销量领跑造车新势力。

理想预期今年一季度交付量为52000至55000辆,同比增长64.0%至73.4%。“2022年,理想汽车在30-50万SUV市场份额是9.5%,今年我们对于市场的预测大概会是在140万辆到150万辆之间。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市场份额翻倍。”李想称。

按此计算,2023年理想的全年交付量目标应该是28万-30万辆,平均的月均交付量则需要达到2.3万-2.5万辆。

销量要翻倍,理想的产能会不会拖后腿?

按照规划,今年理想将推出首款纯电车的。据市场消息,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理想汽车新建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工厂预计4月完成工厂生产资质准入,7月下线首台纯电动SUV“鲸鱼系列”,9月正式量产。同时,理想汽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配套生产基地项目也已全面开工,目前已完成总体进度30%,正在推进主体结构施工。

不过,理想方面在纯电产品的具体上市时间和交付时间上并没有透露更多,不过大概率今年年内无法交付。也就是说,今年理想的销量大旗还得靠L系列抗。

除了顺义的工厂,理想还在常州和重庆拥有两家工厂。重庆工厂是去年2月份才拿的地,规划要求3个月内动工,3年内建成,也就是2024年完工。

常州工厂一期产能是10万辆,按规划二期产能10万辆在2022年年底就投产了。三期新建了一条喷涂产线,规划年产能30万,竣工时间为2023年5月30日。

从相关规划资料和环评资料可以看出,理想的常州工厂2023年的产能是20万辆,极限产能在30万辆,且得在三期新喷涂产线建成之后。

算下来,2023年理想常州工厂1-5月份的月产能在1.5-2万辆左右;5月份之后两班倒顶格可以到2-2.5万,产能距离交付目标略显捉襟见肘。

不过,理想方面表示,常州工厂可以做到30万的年产能,“理想肯定不会没有任何计划地去设定目标。”

作者 | 刘冬雪

编辑 | 孙春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特斯拉   理想   常州   毛利率   销量   工厂   组织   汽车   产品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