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三体》导演:“捍卫”原著,但不被“科幻”两个字迷住双眼

文 | 卡里娜

编辑 | 卡里娜



2006年,小说《三体》正在杂志《科幻世界》连载,那时的刘慈欣还不知道,9年后,他将凭此摘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奖,《三体》从此成为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


2006年,在第一批看到《三体》的众多读者中,有两位将此书翻来覆去多次阅读的书粉,他们也没想到,会在十多年后,成为电视剧《三体》主创团队的核心成员。


总导演杨磊从小就是科幻迷,初看《三体》时,他知道自己看到了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之后的很多年里,他仍会经常拿出来再读,但他坦言从来没有站在导演的角度看过《三体》。


《三体》总导演杨磊


视觉导演陆贝珂2006年时已经是一家特效公司的制作总监,虽然同样从没想过会成为《三体》的导演,但当时的他已经开始思考VFX制作方案如何应用到《三体》中,《三体》可能会使用到怎样级别的预算投入。


《三体》视觉导演陆贝珂


无论是完全沉浸在书中的杨磊,还是用自己的专业在脑中模拟三体世界的陆贝珂,《三体》对他们来说都太熟悉了。


像所有读者一样,《三体》不断在他们的“颅内取景”,直到17年后的今天,那个文字雕刻出的世界通过实景、光影、动画、特效由幻想变为现实,读者们终于成为了每日追剧的“三体人”,也终于像书中描绘的“三体人”一样,对三体世界的想象不再是私藏在每个人脑中的秘密境地,在电视剧《三体》面前,我们的思维变得透明,用弹幕穿梭在彼此“颅内”,我们共同经历三体恶劣的环境,一起脱水、浸泡,我们共情人类400年后的命运,我们知道了我们可能只是一只火鸡,但是拼尽全力捍卫地球主权的火鸡。



这一切,由电视剧《三体》的主创团队实现,在这段等待《三体》第二部的“脱水”时光中,麻辣鱼采访到了电视剧《三体》的总导演杨磊和视觉导演陆贝珂,在他们心中,职业生涯能与《三体》重合一次,此生无憾。



01


捍卫原著,精准原创



2019年的上海电视节上,电视剧《三体》的总制片人白一骢找到杨磊,问他是否愿意拍摄《三体》,杨磊一时有些犹豫,但得知此事的搭档陆贝珂却极其兴奋,不断催促杨磊做出决定。


后来,杨磊将自己关进书房中,再次捧起《三体》小说,第一次开始用导演思维对这部鸿篇巨著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陆贝珂仍不停打来电话催促,后来竟然给杨磊写了一封长达两万字的信。


“他在信中写道:‘如果我们的职业生涯能够跟《三体》重合,此生无憾。’他还从各个角度向我介绍了目前的技术储备,包含了非常细节的信息,给了我很多信心。我用了一周的时间,从技术储备到人文表达进行了深度思考,我觉得现在完全可以胜任这部戏,同时,作为《三体》的粉丝,这是我的责任。”


在同为粉丝的陆贝珂看来,十几年的储备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他认为杨磊是非常了解制作技术的导演,所以他进行更多说明的是,为什么在2019年,他们仍然可以在制作预算框架内把《三体》第一部拍好。


就这样,杨磊成为了电视剧《三体》的总导演,视觉导演由陆贝珂担任。


杨磊与陆贝珂工作照


在两位导演进入之前的三年里,编剧田良良已经创作了20多稿剧本。一剧之本本就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核心工作,同时,面对《三体》这样的超级IP,是否改编、如何改编,是否要更加科幻一点?剧情是否要更加爆炸一点?观众能不能看懂?这些都是创作团队不断自问的问题,也是一个不断推翻再重新来过的必经过程。


但最终,原著本身的艺术水准和魅力大过了一切,他们发现除了遵循原著,似乎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创作团队重新站在了原著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总导演杨磊笑谈当时进组就是来“捍卫”原著的,“我是重度书粉,不希望剧本‘魔改’,我第一遍看剧本的时候也是以书粉的心态来看的,而不是导演,所以我当时看到剧本基本还原了原著,就给编剧田良良发信息说真厉害。我要做的就是在我的专业领域里,用视听语言去翻译原作。”


但文学和影视毕竟是不同的表达媒介,《三体》小说跳跃式的节奏并不太适合电视剧,同时,众所周知,刘慈欣笔下的人物都是“工具人”,所以如何缝合小说中跳开的剧情,如何丰富人物关系,将故事补齐,将剧情梳理成更合理的影视剧逻辑,这些都是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创作团队去探究的问题。


总导演杨磊对此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让潘寒这一人物提前露面,以及ETO组织中三个不同阵营的前期铺垫,还包括三体游戏中诸如“乱纪元”“飞星”等名词的解释,“我们不仅用了丰富的动画来说明,同时增加了史强的台词解释,希望更友好地帮助观众梳理这些科学知识。”



视觉导演陆贝珂认为最大的原创部分是对文字进行一种视觉上的解释和描述,通过一些潜台词、画面中的细节,以及光线氛围来还原原著的味道。


在剧情易懂的基础上,还要让观众与剧中人物共情,总导演杨磊介绍道,每个角色都要写详细的人物小传,填充角色动机的合理性。


“剧版在人物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汪淼在书中更像一个旁观者,我们增加了他和史强的互动,都是为了把书中跳过的剧情填充后,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塑造丰满之后的魅力。再比如大家看上去特别简单的一场戏,汪淼发现倒计时后回到家中坐在床上,老婆问他干嘛去了,这场戏光排练就花了4个小时,因为原著给了无数的可能性,但到底该如何演绎这对夫妻之间的交流状态都得靠商量。还有老年叶文洁在ETO大会上的一场戏,有人提出她要穿统帅服,我说绝对不要,因为叶文洁是内心强大到不需要任何东西来武装自己的人;还有一口山东话、胡子拉碴的数学疯子魏成,都是设计好的人物状态,这样观众才会相信。”



不仅是真实人物如此,游戏中的人物也都费了不少心思,视觉导演陆贝珂提到颇有喜感的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和达芬奇,“他们的穿着和手里的道具,以及展示出来的神经质和荒诞感,这些都是在原著基础上的一些二创。”


除了剧情和人物的补充,《三体》还有一个难点,在于其中专业科学知识的普及,无论是原著粉和普通观众,对此或许都知之甚少。对此,团队花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去拜访书中涉及的科研机构,比如纳米中心、对撞中心、射电天文中心的科学家。


总导演杨磊介绍道,“科研单位的大佬们非常热情,专门开座谈会给我们上课,帮我们梳理,小说中出现的常识,我们都学了一遍,这样我们就了解了哪些是科学部分,哪些是幻想部分,如何用视听语言表达,降低观众阅读门槛。比如一开始叶文洁按动按钮对太阳发射信号这件事,我当时就不明白如何对准太阳,科学家就很好地解答了我的疑问,需要一本太阳历,上面记载着地球上的经纬度,对应着太阳几点钟在什么位置,然后输入坐标在单位时间内就能发射。有了这些详尽的知识介绍,我们才知道如何分镜头,也才保证了很多特写不出错。”



原著粉对此当然欣喜若狂,在豆瓣的高赞点评中,有一条这样写道:“比起领会不到精髓的瞎胡搞,最明智的选择就是直接抠书,台词、场次全部按部就班。原著粉松了口气,终于讨到口能吃的。”


虽说是在翻译“原著”,但总导演杨磊也深知,《三体》面对的不只有原著粉,也要兼顾普通科幻迷以及对科幻略有兴趣的普罗大众,“所以为了在保证原著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准入门槛,团队确实想了很多办法。有的人就是看不进去,也没关系,能拉来一个是一个。可能你今天看不下去,过几年再来看,突然发现能看进去了,不管观众什么时候来,都不晚。”



02


扎根中国现实,拍好中国科幻



科幻题材一直是中国影视行业的薄弱一环,这里面包含着资金扶持、技术支撑、文本高度,以及科幻思维的养成。


人们热爱《三体》,是因为它其中对宇宙和人类的思索、对人类认知的拓展所带来的三观上的震撼,这一包含在科幻外衣下的内核尤为重要,所以即使《三体》第一部甚至没有外星人降临,没有动一枪一炮,也足以让我们对人类未来命运感到惶然,对外星人的“制裁”感到恐惧。



《三体》第一部文戏居多,没有太过宏大的科幻场面,题材上更接近悬疑类型,如何将如此密集的科学知识、科幻理念落地,让观众产生共鸣,同时体现“中国式科幻”的特色,是极为核心的问题。


电视剧《三体》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从现实主义出发。


总导演杨磊在剧组的第一个筹备会时,就和剧组所有成员明确了这一点,“《三体:地球往事》的核心就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书写科幻,请大家暂时忘掉我们是来拍最伟大的科幻作品的,我们就是做现实题材的,只有脚踩在中国的现实土地上,才有可能让观众找到共鸣,千万不要被‘科幻’这两个字迷住了双眼,也千万不要轻易使用那些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太空歌剧等西方科幻的类型外衣。”



杨磊一直认为,照搬西方科幻的华丽“外衣”是很难走通的,“我们还是要找到自己的方法,说自己的话,要传递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要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国人有自己的历史、价值观,包括我们有对未来的思考、对科技的思考——这可能是我们做科幻的一个最原始的出发点。这次电视剧《三体》确实是在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幻之路。对我们来说,拍中国科幻,首先要思考的是怎么能让中国观众相信中国科幻,寻找中国式的代入感是最重要的。我觉得,科幻在国内的落地,必须要跟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结合,要和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结合,要有中国自己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要用我们的态度与价值观去表现对于未来的看法。像这样的科幻作品如果能越来越多,那么我们一定就有了自己的科幻文化自信。”


具体实现上,杨磊认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镶嵌到中国科幻的故事里,让它找到根。他举例剧中三体游戏中秦始皇的一场戏,就用到了华阴老腔,这源于他上大学时去北京人艺看过《白鹿原》,话剧中的陕西腔调让他极为震撼,所以在秦始皇出现时,这个声音顿时就跳出来了。



对视觉导演陆贝珂来说,他很多时候都在想象刘慈欣写书时是什么样子,他认为刘慈欣是一个纯粹的当代中国人,所以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定可以被中国观众所理解。比如红岸基地那种上世纪60年代军事建筑的气质;游戏场景中金字塔按照阿房宫复原图,以及秦朝常见的用色方式去设计,以体现书中描述的“有秦朝感觉”的金字塔;还有一些“反向彩蛋”,比如人抬着马走,秦始皇12条冕旒刻意做成了11条,联合国巨摆仪式时,类似德尔菲神庙的建筑致敬了人类科学思维发源地古希腊,但有一些柱头上的雕像是兵马俑。


同时,在人物上,史强这一角色的选角一开始由于与原著描述相差过大,备受质疑,但演员于和伟饰演出了一个每天上卤煮店吃爆肚的警察,糙中有细、细中充满喜感、喜感中全是接地气,以至于观众看完笑称于和伟与史强不像是刘慈欣的问题。



如此种种,都是创作团队耗费心力的“夹带私货”,但正是这些“私活”让中国科幻开始成立、开始鲜活。


科幻文化的发展建立在整个社会对科技的认知和国民自信上,中国科技实力的飞速发展,让观众可以接受科幻就在身边,这是中国拍摄科幻作品的重要群众基础。


科技的发展还意味着中国科幻可以拥有全“国产”团队。视觉导演陆贝珂介绍道,“大约在2015年前后,大多数中国一线影视作品的角色动画、特效等镜头都开始完全在国内制作。今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的实拍、艺术创作、特效也是中国公司从头到尾完成的。《三体》电视剧的技术总监、一线创作人员、一线的合成师、动画师都是中国公司自己的团队。从特效行业来看,这十年计算机视效工具软件和硬件都有很大的提升。此外,在人才储备方面,图形图像学的人才也越来越多,这都是我们拍好大型科幻IP的技术储备。”


剧组人员数百人、前后有500多位后期特效工作人员参与,在这样的团队储备下,他们从四川到黑河,从零上40度到零下40度,200多个场景,全国转场了12次,走遍大半个中国;他们完成了最为艰难的著名的“古筝行动”。



为了这25分钟,光分镜就做了两个多月,场景搭建两个月,最终拍摄27天,执行了上天入地下海的复杂调度。


其中有两个难点。


首先要解决的是准确还原巴拿马运河地貌,团队跑遍了涪江、澜沧江、昌化江等地,最终在浙江用实景+实体置景+CG特效的方式还原了巴拿马运河盖拉得的水道地貌;


第二大难点是关于船的切割制作和拍摄,由于没有任何大型钢制船舶被切开后物理状态的参考,团队只能通过计算不断模拟合理的画面效果,然后搭建一个真正被切碎的船舱,把船舱切成50厘米的横条,再用挤压机将横条挤压变形,接着将变形的横条焊接起来。



在遭遇台风,船舱气温50度,每天中暑七八位同事的艰难情况下,这25分钟终于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技术还体现在“射手假说”和“农场主假说”,以及三体游戏的动画效果上。


视觉导演陆贝珂介绍道,“《三体》的特效时长300多分钟,动画时长是123分钟,相当于30集戏里有大约10集的特效量。单从时长来说,这不是我做过特效量最大的剧,但执行时主要是解决资源平衡的问题,也就是钱的问题。比如大家看到的脱水、浸泡,以及人列计算机的核心镜头,技术难度并不大,但是要堆积这么多的人物在镜头里,算力要求过大,渲染量也非常大,我们没有钱多次渲染和测试,基本上需要渲一次就成功一次,绝大多数镜头都没有修改渲染的余地,所以在预先的判断上,资源平衡方面,需要非常多的经验。”



在科幻作品中,特效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总导演杨磊说:“也许有一天,当我们谈起科幻影视时,观众的第一反应不只是‘特效’,那一天,科幻作品在国内就成熟了,我们也会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幻流派。”


杨磊还说,这个过程中虽然有遗憾,但剧组的每一个成员已经竭尽全力付出,无悔,“作为《三体》的粉丝,我用4年把每个细节抠完做出来,剩下的就交给观众了。这次很多没看过原著的人也成了《三体》的粉丝,我们都是同志了!”


当被问到《三体》第二部是否在筹备中时,视觉导演陆贝珂说:“已经在建新文件夹了。”




【IP推荐】



作者:


刘洋,物理学博士、知名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方科技大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获得 “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电 影“原石奖”、“引力奖”、“北京国际电影节科幻IP价值榜”、“京东畅销书 榜”等荣誉。已出版科幻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完美末日》、《蜂巢》、《流光之翼》,长篇小说《火星孤儿》,以及即将出版的《井中之城》和最新力作《裂缝》。


亮点:


湖南卫视&芒果TV即将重磅播出科幻电视剧《火星孤儿》原著作者刘洋“未来宇宙”系列闭环之作。第二部《井中之城》也在影视重磅筹备中。


简介:


幼年时,见过一次时空裂缝的胡一杭脑部受损,视力减弱,在游乐园工作的他无意中捡到一根“铁棍”,“铁棍”在他手中如同孙悟空遇上金箍棒,可大可小,这一度拯救了濒临倒闭的游乐园。不料一帮笨贼发现后胁迫他利用“铁棍”挖掘通往银行的地下通道,却阴差阳错挖到了宏硕集团。


前东海大学副教授姜宇航正是被胁迫的人质之一,而他当时正在宏硕集团任职,对裂缝进行秘密研究,这一趟危险之旅不仅抓到了笨贼,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胡一杭,于是“人体触发石”胡一杭变成他们的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裂缝”是在另一个宇宙中生存的“时空族人”入侵地球的方式。


时空族人以时空本身为躯体,在一场宇宙大灾难中,因时空扭曲产生意识,时空族人被迫逃离,它们无意中发现了人类生存的三维空间,并找到了进入人类宇宙的方法。地球上天然存在着大量的分形结构,这一结构与时空族人的身体结构很接近,因此时空族传输到地球之后,可以附着在这些具有分形结构的物体上,产生了许多的时空裂缝。


一场地球文明反外星文明侵略的战争拉开序幕……



- END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科幻   原著   导演   中国   专访   特效   双眼   观众   视觉   团队   电视剧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