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桥和水泥船

石板桥和水泥船

最近烟雨蒙蒙,就想起了在苏中平原最凹处的兴化的农村老家,家家户户门口都是一条河,河面窄一点的,一开始是用木桥,但容易腐朽。后来就用最简易的石板搭成的桥,这样的桥是没有栏杆的,就是在河中间嵌个水泥敦,两头一搭,工程简易而快速,唯一的缺陷就是时间长了水泥板容易晃动,而且桥面容易出现水泥窟窿,脚小点的经常走着走着,脚就陷进桥面里去。我们就这样从这种桥上奔过来奔过去,所以现在景区遇到一些有些晃动的玻璃栈道啥的,根本对我形成不了影响。就是靠石板桥把小村子连成一片,也连通外面的世界。

如果遇到河面开阔的,是没办法造桥了,只能摆渡,一艘小木筏,一个摆渡人,那时候也没什么安全行驶概念,一艘小船要坐得满满当当的才能启航,船舷几乎和水面持平,现在想想真是有点惊心动魄。

摆渡人大多用毛竹晒干后做成的篙子或者木板钉成的桨,要在河面保持平衡和方向,也是需要技巧的,在接近对岸船要靠码头的时候,还要注意,如果控制不住好,在接触岸边那一瞬间的惯性会让大家失去平衡,那要是被人耻笑,做为一名水乡人,那是非常丢脸的事情。有一年夏天,我试着撑家里的小船,结果脚下的船走了,人就攀在竹篙上,在河面上待了大半天,后来只能游回了岸上。

后来到镇上读中学,那时没有公共汽车,几十里的水路,依然靠船,不过是加强版的:在船尾加上了桨,一种没在水里的螺旋桨,烧柴油的,嘟嘟响,在船仓上搭个棚子,就成了乡镇公交的雏形。老家称:帮船,这也应该都苏中水乡的特色,在别的地方很少见,我们每周都要靠它上学下学。也是满满一船人,舱里和舱顶以及船帮上都挤满,有点类似今天印度人乘坐公共汽车的状态,一眼看去,好多人像似挂在船上,俗称:挂票。

大概行驶一个小时,就到了学校码头。前两年,由于学校升学率和生源的问题,学校也被撤销了,变成了小学。这也算是时代进步下的淘汰吧。

一条大河,把村子大致分成了四个方位,也大致把村民们分成了几个劳动队,每年春耕秋收,浩浩荡荡,桥上,船上,都是向着希望的田野上前进的人们。现在河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小了。很多小河汊都被填平了,有些消失了。过去宽阔无比的大河,也在慢慢变窄,就像渐渐老去。

虽然人们把很多外地的建筑风格都带回了老家,别墅建得风格迥异,装修精致豪华,但在骨子里,我深刻的感觉它在慢慢变老。一个人的老去并不只是容颜的逝去,而是精神的萎靡。这不是某一时某一地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经济基础的农村结局是消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苏中   石板   大河   水泥   桥面   河面   水乡   小船   老家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