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厚重的白族民居

谭谈

离开这个背靠苍山、面朝洱海的白族村寨,四个多月了。在春节前的半个月,才回到自己旅居的这个村寨来。

去年九月上旬离开这个村寨的时候,两栋刚开始打地基的房屋,已华丽地耸立起来了,汇入了村寨那片建筑海洋之中。新房气派庄重的门楼,靓丽大气的照壁,清新华美的壁画,无处不在彰显这个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

白族,是一个喜集居的民族。他们的住房宅院,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一栋挨着一栋,一院连着一院。人们常说,我们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而白族村寨的民居,也真像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啊!

第一次驾车来大理,在下关从高速公路上下来,远远地看到前方,苍山脚下,洱海边上,两片连绵不绝的白墙青瓦的建筑,呈现在阳光下,那般的壮阔,真是令人震撼!

我旅居的那个村寨,就在苍山脚下那片令人震撼的建筑海洋之中。

早早晚晚,我常在村寨里漫步,看那一个个气派庄重的门楼,观那一块块书写着家风格言的照壁,赏一幅幅新墙旧壁上的精美壁画。心里琢磨着这个民族那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白族,注重住宅的建设,追求居室的舒适。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要求极低,平日节衣省食,终其一生的积蓄,用来建一个舒适宽阔的宅院。他们把居室宅院看作是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经济实力的象征。也看作是自己的脸面!

白族民居,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坊,每坊皆为三间二层。正房一坊面对照壁,主要是供家庭中的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二坊,则是由晚辈居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两层。但深度与高度皆比正房略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以利采光。通常,一边的漏角屋用做厨房。高为两层,但不设楼层,以便排烟。

大理,是白族的集居区。这里的白族民居,不主张“负阴(北)抱阳(南)”的格局。而是遵循“背山面水”的原则。他们所处在苍山洱海间,那从山向海倾斜的一个缓坡地带。背山面水,可以更好地接受阳光。他们的这种格局设计,是十分科学的。是因地制宜的一种智慧的选择。

白族民居,最精致、最气派之处,集中体现在其门楼。门楼的门柱用砖石砌筑,做工精细。上面绘有精美的龙凤图案,飞檐串角,层层递进,端庄大气。他们把门楼看作一个家庭的脸面。

如果说,门楼是白族民居的脸面,是一个家庭的脸面。那么,照壁,则是一个家族文化的展示,是一种家风的呈现。在这里,看到的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照壁,通常为白色墙面,上面书写深含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多为“清白传家”、“青莲家风”之类。也有对村落环境美景的赞誉,如“苍洱毓秀”、“彩云南现”等,还有诸如“紫气东来”等吉言美语。有些照壁,还蕴含这家人为人立世的品格与理想。甚至,一看到照壁,就知道这家人的姓氏……从这一块块照壁上,人们看到,有一种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流淌!照壁,承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

壁画,也是白族民居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一次我从外地回村,正好看到一栋新屋落成。只见新屋高墙上,一男一女两位民间画师,站在高高的架子上,往新墙上绘制图案。男女画师腰间,各挂着装有油漆颜料的圆筒。男画师在前面打墨底,女画师最后着彩色成稿。画面生动活泼。没有底稿,直接在崭新的墙面上作画,真是民间高手!画面有迎客松、菊花翠竹的,有鱼、鸡、鸭、兔等农家常见的动物的。这些画案上墙后,顿时一股蓬勃的农家生活气息便在墙面上飘逸开来……

这是一种我国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民居的建筑文化。这种文化,在无尽的岁月里,于白族院落中世代相传至今,滋养着一个个院落。一砖一瓦里,凝聚着白族人的智慧。走进这些民居,走进这些院落,就可以窥见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我漫无目的地在村寨中游走,只见一幢幢规模不一、档次不同、大小不等的旧宅新楼扑面而来。这个村,有3000多人口。至于有多少栋民居,我没有问过,不得而知。我只看到,一栋一栋房屋、一个一个院落,相拥在一起,亲亲密密,和和美美。离我们村三公里的喜洲古镇里,有一个严家大院,被人誉为白族民居博物馆。然而,我们这个村,汇集了各式各样的白族民居,又何尝不是一个白族民居的博物馆呢?

走着走着,猛然间,我又看到,村东村西好几个地方,正在打新屋的基脚。明年再归来,一定又有几栋靓丽气派的新屋,耸立在我们村这片建筑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白族   民居   洱海   苍山   照壁   村寨   画师   门楼   传统文化   厚重   民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