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说破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诗和远方,有的仅仅是眼前的苟且。为了碎银几两,为了吃穿用度,为了一家老小生活,每天奔波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麻木的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每天就是两点一线。生活的苦,已经让人忘记了自己幼年时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气概,有的也仅仅是为了一日三餐“灰头土脸,有心无力”的活着。

生活总是给我们这些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当头一棒,“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是这样,在这个随大流的世界中,保留着自己的那一份初心,是极度不易的。成年人的眼里哪有“容易”两个字而言呢,多的仅仅是无可奈何罢了。所以成年人没有小孩子的那种“天真浪漫,单纯无暇”。所以往往是我们这种自以为阅历了很多人,很多事,自己感觉透彻的人往往还不如一个小朋友的思想。

就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讲吧!在全国作文获一等奖的一篇作文《理想》中,一个五岁的小男孩被家人围着问他,你长大的理想是什么呀?小朋友干脆利落的回答,我长大想要做医生。这个时候,小男孩的一家人都在讨论作为一位医生的好处,以及做医生的利害,所有人都没有发现小男孩困惑的眼神,都在七嘴八舌的说着。小男孩的爸爸听后满意的问小男孩为什么要当医生呢?小男孩说:“不是说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吗?”最后这句话点醒了多少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忘记了最本质的东西,当我们成年人还在讨论这件事情的利弊的时候,完全忽略了做这件事情最本质的目的是什么?

小的时候,觉得当老师是要育人子弟,当警察是要除暴安良,当医生是要救死扶伤,没想过其他以外的任何东西。可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忘记了这些本心。童年时的我们心中所想的是“满地都是六便士,但我只想抬头去看月亮,我们可以去选择捡那一地的六便士,也可以去选择那摸不到的月亮”,而如今的我们想要“等我攒够了六便士,便去寻找月亮,”但我们却不知我们在这条道路越走越远,完全偏离自己所计划的轨道。

这两种的选择,就如同物理阿尔法散射实验中,有的阿尔法粒子穿过金箔后仍原来来的方向前进,也有的阿尔法粒子它发生了偏转,离开了原来的轨道。这两种,它是受外界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论是哪一个好坏,都是自己做的选择。 听过房琪的一段话:月亮与六便士不一定二选一,山和湖泊,厨房与爱也不一定是选择题。所以答案是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经历过世态的炎凉,现实的丑陋与残酷,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我们还会想小朋友一样问:“为什么三和四之间的整数,全球的人都猜不出来”,“为什么地球在转,而人可以在上面走路”这些我们在生活中想都不会想的问题,你又会有它的答案呢?

小朋友拥有纯净的心智,所以他们对生活的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见解会让我们成年人自愧不如。因为我们天天奔波在为一日三餐的路上,已经失去了观察生活的童心,我们不会问: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的长?水滴在太阳下去了哪里?为什么我们不想像小鸟一样飞翔?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都能以自己学过的知识丝毫不犹豫来解答,但同时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想象像里,我们仅仅失去了月亮这些吗?这要我们自己来思考,到底我们失去了什么。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首先,当我听到这个问题时,我想的是不就是买东西嘛,为什么会想到买南北,这个问题好奇怪啊,这不就是常理的事嘛。我可能会想到,我们的祖先最初指出“东西南北”方位的初心,东边是日出的方向,西边是日落的地方,除此之外,我想不到什么更好的解释。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想象力,只想用现学的知识生搬硬套,但也无济于事。


古今现一样,也叫做买东西,但为什么会叫买东西呢?谁有提出来这个问题的呢?原来第一个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就是朱熹。说起朱熹,我们在初中都学过朱熹的《训学斋规》、《春日》等等。且根据书中记载,朱熹是唯一一个非孔子学徒而立孔庙的人,朱熹虽非孔子的教徒,但孔子的徒弟李侗是朱熹的师傅,朱熹从小聪慧,饱读经书,他在十八岁考取了贡生,可以说仕途坦荡啊!但他不断的考取功名一步一步往上走时,他看到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儒学的凋零,便想到国家教育的如此不堪。且朱熹生活的当时正是国家深陷囹之中他想要改变国家这个现状,便拜李侗为师,潜心学习儒家经典文化。

朱熹当时在教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朱熹教自己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书上的知识,还要学习现实生活中知识。就像在书本上的知识同样也是我们的先人自己在生活中总结的规律和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就像我读了余华老师的《活着》,但还是感触非常大,一边哭的不能自己,一边又感慨富贵及家人的命运坎坷,我们可能体会不到那种粮食紧张,苦根会因为吃豆子撑死,这是我想象不到的。但当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那些贫困山区的人,他们交通不同,饮用水都成问题,为了充饥,每天吃还没有巴掌大的土豆,家里还没有电。现实的冲击感给我带来书本上体会不到的,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饥饿”。


朱熹是理大成者,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被后人称为“朱子”。 朱熹询问众学生,购物为什么叫做“买东西”,众人困惑不已,但十岁的小孩却一语中破。一天,朱熹给众人讲课,一位妙龄少女挎着竹篮从窗前路过,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少女吸引,朱熹看到,但他并没有说任何东西,就是简简单单的让他们去看被吸引的事务,待主人公走过后,朱熹才开始问,刚刚路过得少女大家看到了吧!少女的手中提着篮子,那让我们猜猜少女是去干什么? 一说到这里,学生更加激动了,有的人说是上山采药,有的人说是去探亲,但绝大多的人说是去买东西。 朱熹便问,为什么采购,叫做“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朱熹提出的这样如此平凡的问题,一时间难着了所有的学生,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不起眼的生活小问题,同时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这难道还有什么说法吗? 就在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个小男孩便说自己知道答案,幼童便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事物与古代所分的五行有关系,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木,人们采购用篮子属木,木可以装下东方的木,西方的金却无法盛放南方的火和北方的水,所以只能买东西,而不能买南北”。


这个男孩的说法正确吗?那也未必,但是他的理解让众人耳目一新。 根据中国的五行说来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 篮子装火会被烧掉,装水呢?竹篮打水一场空,土又不需要去买,篮子装的都是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都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其实除了这个原因外,在我国古代,在唐朝朝廷为了将大部分百姓束缚在土地上,朝廷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规定,将其将生活和商事分割开来,于是在唐代长安城最大设置了两个大集市,即东市和西市,因为东市就是大多比较平民一些的东西,一般是一些生活日用品的贩卖,而西式有西域等地区来的商人,他们大多都聚集在西市,所以相对于东市来说,西市有许多的珍贵珠宝,以及一些罕见的罕见香料,奇珍异宝的东西数不胜数。所以东市和西市所卖东西的区别,也就导致了购物在两市之间。所以长安城的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前往东西两市进行买卖贸易,正如木兰词中写的那样“东市骏马,西市买鞍鞯”久而久之,人们就形成了买东西的说法。完整的说法可以是,买与东西二市。

所以说呀,以此也就可以解释通了我们为什么是“吃东西”而不是“吃南北”,我们吃的都是有形的,以五行就可以分出南北是水和火都是无形的东西。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分析,都可以很好的解释通了东西南北的原因。但朱熹问学生这个问题有什么其他的目的或者什么吗?我觉得这就是朱熹教育的妙处,从生活中不被我们注意的小事来思考、去学习新的知识。 朱熹在当时很有名,我们可以知道来听课的人也就是有许多不同年龄段的,然而这些不同阶段的人,回答这同一个问题,也仅仅只有十岁的小男孩回答了出来,可以看出成年人的思维没有儿童的纯真和富有想象里。

而且这些比这男孩大的成年人没有小男孩勇敢,成年人的世界顾忌太多,总有些理由让他们无法卖出自己的那一关。儿童的世界里,要“刘便士” 还是要“月亮”心中不会有丝毫顾虑,他不会像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只是自己是喜欢。成年人的眼中没有喜欢与不喜欢,有的只是去深思深思在深思的去想做了这件事的有利与有害的方面。没有前提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曾经谁不是风衣怒马的少年,经过了时间的磨砺,变成了自己最不想变成的模样。

朱熹的教育方法也值得我们深思现代的教育现状,现在的人都太急功近利,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让我被动的去学习,去内卷。现在的教育完全不会在意学生的理解,更多的是老师教一个列子,学生们搬硬套的去应用。根本不会让你去思考其中的深意和内涵,大量的题海战术让学生们苦不堪言。独立思考的懈怠,自己想法的湮灭,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快餐教育”,给孩子报许多的艺术兴趣班,学习班,来防止自己的孩子不落下大部队的脚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朱熹   阿尔法   孔子   便士   学生   月亮   篮子   成年人   小孩   医生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