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自主创新与工业ICT影响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不同路径分析

一、研究结论

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信息通信技术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企业作为创新研发的核心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根本路径,因此,本文以二〇〇九-二〇一九年中国沪深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企业的ICT投资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具体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

1.企业的ICT投资能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并且从软件和硬件两个ICT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来看,硬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效果更大;

2.ICT投入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效果在规模较大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

3.本文分别从ICT行业和非ICT行业讨论ICT投资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发现ICT企业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改善劳动力技能结构来实现ICT投入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而非ICT企业的ICT投入主要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并提高代理效率来实现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

(二)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ICT的“生产率悖论”一直是现有文献探讨的重要问题。基于改进的生产性资本存量核算方法和WIOD数据库中的投入产出数据,本文对中国总体和分行业的ICT资本存量进行核算,研究了ICT资本对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同时在分析过程中首次关注到ICT资本内部结构的变动带来的重要影响。从ICT资本存量的核算结果,可以发现:

1.中国总体的ICT资本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硬件资本存量水平远高于软件,软件的相对水平即软硬件资本存量的比值仍然与世界领先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2.不同产业的ICT资本积累呈现不同特征,农业的ICT资本水平无明显变化,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工业的硬件资本水平增长迅猛,并远高于农业和服务业,但工业的软件积累速度较慢,可能存在“重硬轻软”的情况;

服务业的ICT资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软件的高速积累,从而导致其软硬件资本存量的比值远高于工业甚至超过100%,可能存在“过度软化”问题。此外,本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

1.ICT资本的快速积累能够促进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但是,ICT资本内部结构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ICT资本结构的变化速度越快,抑制作用越强。

2.从不同时段来看,ICT资本内部结构的影响在二〇〇五年之后由正转负;从三次产业来看,ICT资本结构变化对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积极作用,而在服务业表现为负面影响。

3.行业的ICT资本密集度与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重要影响,对于ICT资本密集度较高、人力资本增长较快的行业,能够削弱ICT资本结构的变化对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

(三)信息通信技术对工业碳强度的影响

本文以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约70%的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业生产的角度分析ICT资本投入对工业碳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

1.总体上,ICT资本投入对工业碳强度的降低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硬件资本的积累起到了主要作用。

2.对于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ICT资本水平能够抑制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的碳强度,但是对低端产业碳强度的作用强度要远高于高端产业。

3.ICT投入能够通过TFP增长这一渠道来实现工业碳强度的降低,具体而言,技术效率的进步特别是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是ICT资本投入降低工业碳强度的主要渠道;

4.ICT投入对工业碳强度的影响会由于ICT资本内部结构、国内研发强度和外资投入水平存在非线性变化即门槛效应,特别地,软件的碳减排效应会随着研发强度和外资投入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强。

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ICT能够通过创新驱动路径、效率提升路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但对于不同路径下的不同研究主体而言,ICT的积极作用会受到一些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影响。

考虑到ICT的微观应用和创新特征,本文探究了ICT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增长实现路径,发现ICT投入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以及作用机制在ICT行业和非ICT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次,ICT资本投入能够通过提高资本深化和资本质量两种直接效应促进生产率的增长,但ICT资本内部的结构变动同样是影响ICT增长效应的重要因素。

对于工业减排和绿色转型的现实需求,本文发现工业的ICT资本投入能够降低其二氧化碳强度,但主要通过提高效率从而提高TFP增长率作为重要的影响渠道,说明工业的ICT应用还缺乏实质性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二、政策建议

结合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要高度重视软件的重要性,加强软件的投入和研发,特别是工业软件的创新应用。本文的核算结果发现,中国的软硬件资本比值与领先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ICT资本内部的结构短板限制了ICT对高质量增长的贡献。

特别是对于“重硬轻软”的工业领域,中国的工业软件与国际高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大多数国产工业软件的内核基本由国外授权,但是,工业软件是推动工业智能制造的大脑和神经。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的软件应用和创新研发,加强学术界、科研界对自主工业软件的基础性教育和研究,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实现中国软件技术的重大突破。

第二,政府应该结合企业的不同属性,以及地区发展的不同程度,“因地制宜”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虽然中国的ICT水平在近十年来稳步提升,但企业间的水平依旧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的ICT投入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效果在大规模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因此,政府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不同性质以及地区不同的发展程度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从而更好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第三,由于不同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路径不同,政府应该分类制定企业转型的发展指引,并促进数字化的供需平衡。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ICT行业的ICT投入能够通过加大研发力度,并改善企业的人才结构进而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而非ICT行业的ICT投入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并提高企业的代理效率实现效率提升。

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ICT行业加大ICT投入,从而增加市场供给,另一方面,也要倡导非ICT行业引入ICT应用和相关设备,从而加强市场需求。因此,政府应该结合不同行业数字化发展的不同路径,有针对性的制定企业发展指引,促进ICT的供需平衡,从而实现中国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进而释放数字化发展的巨大潜能。

第四,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企业投入ICT的战略意义,并加强ICT对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进而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增长。现实中,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不够,认为ICT投入仅仅是纯技术问题。

从而导致企业的ICT投入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而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的ICT投入能够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ICT对于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工业   企业   中国   路径   强度   本文   资本   水平   作用   经济   行业   软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