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始于理解:0-5岁孩子易燃易爆的四大原因


都说孩子有十万个为什么,家长不也一样么?只不过他们的“为什么”多是“天真无邪版”,而我们的则是“捶胸顿足版”。所有的育儿书都说,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对孩子、“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但是谁说清楚,孩子种种“不可理喻”的行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


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揭开0-5岁孩子常见的问题行为和情绪爆发背后的“神秘力量”。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各有特色,对于6-9岁和10-12岁的孩子,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文章继续讨论。


育见团队研究了多篇科学文献,访谈了数个领域的专家访谈,总结孩子那些“反常”行为和情绪的系列原因。一句话概括:小孩子还没长好,而这些行为和情绪表达就是他们天然的成长方式。 好,一个一个来说。


明知故犯?

这是因为大脑尚未“成年”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时期,大脑前额叶 (prefrontal cortex)发展刚起步,而这一部分,正是大脑中体现“成人”功能的硬件部分。“育见”的神经科学专家Alex Korb博士说 :“前额叶可以被看作是大脑的成人部分


这块区域负责我们计划未来,做出选择,抑制冲动,预见行为造成的长期后果等等复杂功能。所以当前额叶没有成熟的时候,孩子们就没法理解某些行为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的影响,更没法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


人的前额叶的发育要到20多岁才成熟。所以宝宝情绪冲动,做事不顾后果,真不是存心,人家硬件还没长好,真心做不到啊!



如图显示,大脑,尤其是前额叶的发育,需要长达20多年来完成。


举个例子,几个娃娃一起玩儿,你家二毛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把对面狗蛋的玩具抢过来了,抢来就算了,还满脸喜不自胜。你一个箭步上前,人赃并获,义正言辞的问他 :


“抢小朋友玩具对么?”


“不对。”


“知道不对为什么还抢?为什么明知故犯?”


明知故犯,可能是因为远未发展成熟的前额叶没有赋予他们控制冲动的能力。所以当特别想要小朋友的玩具的时候,孩子很可能无法抑制这个冲动。哪怕知道不对,自然而然就出手了。


“傻气”、“自私”?

这是因为心智能力刚刚起步


我们真的理解孩子吗?如果不了解大脑各种能力出现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很容易将孩子们的正常行为误解为“毛病”。


你们有没有经历过以下三个场景?


  1. 你两岁的孩子和你玩捉迷藏,他认真的捂住了自己的眼睛,真诚地相信你看不见他。

  2. 你三岁的孩子兴高采烈的把饼干碾碎,毫不在意你对食物浪费的批评和第N次扫地的悲愤。

  3. 你四岁的孩子最近经常撒谎,尽管你想尽办法告诉他不可以对爸妈撒谎,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品德。


这三个场景中,孩子看上去“傻气”、“自私”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理解和预测他人感受,意图,喜好的能力,俗话就是不能“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心理学中,这种能力称之为心智理论。这种能力是保证我们顺利和他人相处、进行社会交往的关键。


当孩子的这种能力尚不完备时,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宇宙中心,他的感受就是所有人的感受。所以当他捂上自己眼睛,看不到你,就以为你也看不到他了;所以他体会踩碎饼干的激动时,无法领会你的崩溃。


而随着这种能力的逐步发展,才让他有了说谎的能力:他开始预测到自己做的事情会让你生气,甚至招来惩罚,才会撒谎去掩饰自己犯的错。要不然,即使把家砸了,他可能也只会对着你毫无愧疚的哈哈大笑。


心智能力开始成长时,孩子渐渐明白,世界不是以他们为中心的了。曾经,科学家认为心智能力在孩子4,5岁的时候才出现,但是最新研究发现,18个月的孩子,已经表现出一些心智理论的迹象。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没有办法精确量化孩子心智能力的成长,也没法解读某一个具体行为的代表意义。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理解,0-5岁幼儿的心智能力尚在发展,那些被我们贴上自私、调皮、甚至品德不好等标签的行为,其实都是孩子们理解他人等能力仍在发育中的正常现象罢了。


“疯跑”、“乱涂”的背后,

是充满诱惑和混乱的感官处理


在儿童成长初期,感官处理是最重要的发育过程之一。什么叫感官处理?(Sensory-processing )这是大脑接受来自身体各感官的信号,协调并且回应的过程。这些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也包括皮肤,关节,肌肉等对温度和压力的感觉。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建立在各个感官的准确协调和高效处理之上。而这些早已成自然的习惯,是通过婴幼儿时期的大量练习来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婴幼儿的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是重要的发展指标,也是为什么儿童早期发展中,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刺激非常重要。


小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在快速成长,他们也在很努力地体会和理解来自于各个感官的刺激。饥饿或疲惫对于他们来说比对成人更加难以忍受,甚至一分钟都不能忍。饿了、乏了的时候随时可能因为极小的原因而爆发情绪。因此,孩子的表现失常很可能不是因为故意,而是他们的身体真的做不到。


孩子的感官处理能力尚不成熟,但同时他们也是天生的科学家,有天然的动力去探索各种感官体验,哪怕违逆父母之意,也要检验物理原理。雪白的墙壁,餐盘里精致的食物,对他们都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召唤他们去涂画,去揉捏。在家具之间爬高跳下,体验高度和重力,更是让他们无法抗拒。


而父母对他们这一系列“熊孩子”行为的剧烈反应,更让他们激动不已。眼见着自己轻轻一扔一跳就能引起爸爸妈妈戏剧化的夸张反应,这种对因果关系的反复验证简直是超棒的娱乐。


探索边界

是幼儿的天职


正如上文说到,学龄前的儿童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正在发展,而这种发展是通过不断实践来获得的。正如在身体和感官的发展上,他们发出跑跳扔捏等等动作去探测后果,在社会行为上他们也是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来找到和行为匹配的结果。正如心理学家Ruth Burtman对小孩子疯狂行为的解释是:


“3-5岁的孩子的天职就是试探边界,索取东西,不断的提要求,搞事情。 这是发展健康的表现。严格来说,这是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使命。家长的责任就是告诉他们边界在哪里。 帮助他们建立并且维持边界,这会让他们感觉安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在家长面前的反抗或抵触恰恰是安全感的标志。不断测试家长的底线,是不同年纪的孩子感受和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情感链接的方式。现实中,这些“实验”难免会让我们操心,但守住合理的边界能够增强亲子关系的安全感,教育效果也更持久。


那么,如何守护边界?在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严肃纪律,毫不退让吗?并非如此简单。建立和维护边界的前提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同理心。具体怎么做,让我们在之后的文章里再聊吧。


举一个例子看看:


下雨天要出门,你让孩子穿好鞋子出门,但他哭哭啼啼就是不愿意穿雨鞋,急火攻心之下,你插着腰瞪大眼,手指戳着这熊孩子开始批评他。


让我们把镜头回放,依次聚焦在图中的数字区域,看看下面的文字提示。


1.

生理原因:

是不是因为不舒服?孩子并不像我们一样可以顺畅的用语言表达身体的不适,你看到的表象哭闹,但也许背后的原因是他困了、饿了、想上厕所了,或是仅仅因为穿雨鞋很不舒服。


2.

对指令的误解:

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常常还没准备好听从复杂指令,遇到不懂的事情也还不会提问。你以为他是调皮捣蛋,他可能只是没有get到你让他穿雨鞋这个命令。


3.

当下情绪状况:

成人和孩子的很多负面情绪是由其他不愉快的事情引起。可能两分钟之前孩子才和妹妹闹矛盾,现在还陷在刚在的情绪里没出来。


4.

动机不同:

我们和孩子做选择经常抱有不同的目的。孩子的决定或充满奇思妙想、或冲动轻率,或是受潜意识心理驱动,而我们的常用逻辑,例如现实状况或时间紧急性,他们却常常忽略。比如,我们认为,下雨就应该穿雨鞋,但他们不愿意穿雨鞋,可能仅仅是因为雨鞋不是他最喜欢的蓝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额叶   孩子   明知故犯   雨鞋   易燃易爆   心智   感官   边界   大脑   情绪   原因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