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长时间的抑郁或虐待会显著影响儿童入学准备水平

日本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将入学准备工作聚焦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及学习发展两方面。前苏联学者指出,做好学校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是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关键。澳大利亚则十分强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多元合作,家长、儿童、学前机构与小学老师以及其他相关的重要人员,都要帮助儿童顺利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

影响幼儿入学准备的因素主要有幼儿自身、家庭和学前教育质量。首先,幼儿自身的发展状况能够影响其对学校的适应情况。

研究显示,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入学准备水平有关,长时间的抑郁或虐待会显著影响儿童入学准备水平。幼儿自身的健康状况会严重削弱其认知技能和行为发展水平,身心健康状况发展的累计结果会导致儿童入学准备的差异。

与正常儿童相比,出生时体重低的幼儿入学准备水平显著偏低,尤其是学习方式、情绪与社会性两方面。

其次,家庭是儿童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不少学者认为家庭对儿童入学准备至关重要。张丽锦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能显著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盖笑松等人指出家庭收入能够影响儿童的入学准备状态,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母亲受教育程度和父亲收入最能影响幼儿入学准备水平,对于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来说,父母育儿观念则是更重要的因素。

最后,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也是影响入学准备水平的重要因素。赵军海认为幼儿园丰富的环境刺激和专职保教人员的耳提面命,极大地促进了儿童学习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入学准备水平。

于涛等人也指出好的早期教育项目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其中师生关系质量对儿童的入学准备有重要影响。刘焱也指出幼儿园教育环境的质量是导致幼儿入学语言准备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

国外十分关注学校政策和实践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儿童入学准备的需要。1965年,美国启动了一项世界著名的入学准备干预项目——开端计划,以缩小在入学之初处境不利幼儿与其他幼儿的差距,每年有大量儿童从该项目提供的早期教育服务中受益。

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几十项有关幼儿入学准备的调查研究,指出中国幼儿入学准备中的三个问题:第一,五领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第二,城乡儿童间发展的不平衡;第三,背景支持的缺乏。据此提出教育者应加深对五大关键领域内涵的理解,树立全面的入学准备教育观念,关注社会经济地位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家庭、社区、小学和幼儿园都需要为幼儿入学准备提供相应的背景支持。

王春芝还将幼儿的生活细化为幼儿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以及幼儿个人生活,指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涉及饮水、盥洗、餐点、睡眠、如厕等环节,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分别提出托班、小班、中班、大班的具体培养目标。除此之外,蒋立兵等人将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划分为: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以及自主规划能力。

徐东则把良好生活习惯分为饮食、衣着及睡眠习惯三个方面。洪明认为幼儿时间管理是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指标,物品管理则主要反映儿童生活自理情况。

就总体而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情况不容乐观。汪娟指出当前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意识淡漠、能力低下、行为不明确、独立性不强、责任情感缺失、依赖行为严重的问题。

潘颖指出大班幼儿生活自理在以下方面表现较为不足:根据自身或天气变化,自主增减衣物或增加饮水量,大部分幼儿便后不会擦屁股,一部分幼儿在进餐时出现撒饭、挑食的现象,整理玩具意识不强。

除此之外,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会根据幼儿性别、生活自理的维度、看护者的不同上而呈现差异。王文凤发现寄宿幼儿的生活自理水平要高于走读幼儿;女孩的自理能力强于男孩;相对于其他看护者,老人主要看护的幼儿自理能力最差。

赵凤萌也发现幼儿生活自理水平的各维度在园均高于在家,并且各个年龄阶段女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均高于男幼儿。郭柯然研究发现幼儿在如厕方面表现最好,在睡眠方面表现最差。

当前研究指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受家庭的影响较多,其次是幼儿园以及双方相互影响。首先,家庭是影响幼儿生活自理的主要因素。张晓纯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影响最深刻、最持久。

赵越发现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能够直接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并且与老人相比,父母主要照料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更高。

同样,郭柯然也发现在父母养育下的幼儿生活自理行为表现最好,在长辈看管下的幼儿自理行为表现最差,显著低于其他幼儿。高惠芬与陈金华都认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主要在于家长:家长缺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意识、对幼儿具体技能的科学指导,并对幼儿过度的爱护;对幼儿的身体发展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认为孩子小、能力差;并怕麻烦,为了节省时间而取代幼儿。

其次,幼儿园以及家园双方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王文凤提出幼儿在家与在园生活自理行为表现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幼儿园忽视幼儿的家庭生活教育、家园双方生活教育脱节。汪娟指出当前幼儿生活自理情况较差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不统一、方法不科学具体、家园缺乏沟通合作密切相关。

有关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者们主要从家庭、幼儿园以及家园合作的角度提出发展和培养策略。

从家庭的角度。徐及荣提出家长要学会“放手”,多为幼儿提供做力所能及事情的机会来学习生活自理,引导幼儿做些摘菜、剥豆等简单帮厨劳动,从而促进幼儿精细动作发展。

张晓纯为家长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改变教养观念,正确认识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改变教养方法,保持家庭内部成员步调一致,家长要以身作则,在生活中教给幼儿自理的方法并创造学习锻炼的机会;积极参与幼儿园的相关活动,接受个别指导并配合幼儿工作等。

从幼儿园的角度。陈金华认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意识,充分利用榜样力量,具体指导幼儿的活动,帮助其掌握一定的自理方法和技能。

李满仓主张借鉴蒙台梭利的日常生活教育理论及教具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技能。张超超提倡幼儿教师运用生活主题绘本,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并将绘本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从家园合作的角度。

高惠芬指出家庭、幼儿园应互相配合才能事半功倍,加强家园沟通,定期开展家园同乐活动,共同建立奖励机制,双方共同致力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汪娟提出家长与教师应当统一教育观念,用科学适宜的方法予以示范与指导,增加家园间的良性交流和互动,共促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水平   儿童   抑郁   幼儿园   角度   幼儿   家长   父母   能力   家庭   家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