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老马)

1984年夏我大学毕业,与同学结伴去北京旅游,游玩几天后准备顺道去天津看看,结果发现那天有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美国)的实况转播,大家都想看比赛,因此就没有去成天津,这一错过就是整整39年。记得那场比赛很精彩,当最后一个球落地,中国队夺冠时,我蹭的一下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那是真爱国啊。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场景还时不时出现在脑海,只是我常想,虽然我很爱我的国,可老感觉我的国不怎么爱我约,算了,这个话题讨骂。今天终于来到了天津,了了这几十年的愿,我终于可以说,天津,我来了!在此特别要感谢日籍天津朋友汤老师、许老师夫妇的热情邀请和接待!

天津在远古时期是大海,在黄河泥沙作用下逐渐形成冲击型平原。据记载,黄河入海口曾三次改道,前两次的入海口都在天津境内,直到金国时期(1115—1234),黄河第三次改道东营入海,入海口及海岸线才基本固定,后虽仍有一些小的变化,但大致就是现在的形状。天津最早叫做直沽,1400年(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并最终成功夺取了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于是在永乐2年(1404年)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后来更是将京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天津作为军事要地,开始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成为京畿门户。此后,天津一直拱卫着首都京师,是北京的重要安全屏障,几百年如此。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被逐渐打开,1860年,英国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据说最多时有九个国家在天津设立有租界。租界的设立无疑是中国的一段屈辱历史,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天津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以及极大的文化包容性,在近代天津迈向大都会城市的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此次天津之行只呆了不到两天,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吧,第一站到的瓷房子,完了之后就坐旅游三轮车来到天津有名的意大利风情一条街,据说这里就是过去的租界聚居地。静静的海河,从旁而过,仿佛在轻轻述说着天津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变化,它见证了太多的人间悲欢,不知道海河能否记住我今天的到来?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冷风刺骨,行人稀少,但我想这里的夏天一定很美。天津基本是沿海河两岸发展,南北长,东西短,所以可以说海河的历史就是天津的历史。风情街别有一番风味,年代久远、古香古色的建筑错落有致,其中不乏众多的名人故居,如溥仪、袁世凯、冯国璋故居等等,时间关系,只能粗略的一望而过。其中一个“go believe”的广告牌和马可波罗纪念碑引起了我的兴趣。首先,不知道这马可波罗和天津是一个什么关系?印象中马可波罗是在元代,且当时是从新疆方向进入中国的,他到过天津吗?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烦请有知道这段历史的天津朋友留言告知,谢谢!另一个就是这个“go believe”,我第一眼没看明白,但随即反应过来,这不就是狗不理的英文翻译吗?这是我的第一感,而且感觉这绝对是老外翻译的。我认为,这个翻译很巧妙,首先是谐音,读出来的声音和“狗不理”很接近,第二,英语本身也有含义:去相信(go believe),这应该是翻译上的一种高级形态,当然,如果你没学过英文的话,也就很难理解这中间的妙味了。我以为,出门旅游确实是需要有文化支撑的,不然你去再多的地方也意义不大,至少是大打折扣。还有一点想知道的就是,按照导航的提示到了袁世凯、冯国璋故居门口,但这白色小洋楼的门上只写有“袁氏故居”,“冯氏故居”字样,没有其他任何介绍,也不对游人开放,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天津是新中国最早的直辖市之一,几十年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天津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最后,再次感谢汤老师、许老师!

(老马2023年2月天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天津   马可波罗   海河   入海口   黄河   租界   故居   中国   老师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