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音乐元素与学龄前儿童的联觉心理对应关系

联觉是普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指由一种知觉系统获得的刺激引发其他一个或多个知觉系统同时获得感觉的心理现象。而在音乐这一包含了多种感官体验的艺术形式中,联觉心理得到了诸多方面的体现。

在儿童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对他们所听到或演奏的音乐的反馈。

比如钢琴学员听到低音区的音时:“感觉好像一头大象,咚咚地在走路”,听到高音区的音时:“像一只小鸟飞来飞去”;小提琴学员听到上行的音阶会说:“像是在爬楼梯”,听到下行的音阶表示像是在“坐滑滑梯”。

这些有趣的将听觉和视觉联系起来的现象,以及儿童对音乐、音响所传达的内容的富有创造力的理解,表明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之外,也说明了联觉心理在儿童音乐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目前关于联觉已经有不少的研究,但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相关实证数据还非常少。基于此,研究一方面将深入探究与音响相关联觉现象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具体表现及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将探讨学龄前儿童器乐学习及音乐启蒙教育同联觉及所涉及的理论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是否可以应用于音乐教学活动中,以期为儿童音乐教育相关从业者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

通过关于音乐音响三个主要元素与视觉、情绪状态等方面两个相反反向的联觉对应实验以及基于实验结果的教学实践,检验和探讨了学龄前儿童与音乐音响相关的联觉对应心理体验。

通过实验我们证实了学龄前儿童已经普遍具备与音响相关的联觉心理体验,揭示了学龄前儿童对音响相关因素联觉对应的主要心理表现特征。

并通过具体的应用实践活动,验证了利用该心理机制设计的教学内容从音乐的心理属性和儿童自身的心理特点出发,帮助儿童和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品质,让学员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更是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科学高效、易操作的教学模式。

(1)研究所考察的4-6岁学龄前儿童已经具备主要的音乐音响相关的联觉心理体验。除了音高与物体大小的联觉对应未达到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与音高、音强、音长等音响元素对应的视觉、空间、情绪状态等联觉内容都具有显著性。

虽然音高相关的联觉对应测试中,接受过专业音乐训练有更好的表现,但是对比两组的实验结果,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儿童与受过训练的儿童相比,结果上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2)学龄前儿童与音响相关的联觉对应是具有双向性的,比如音高与颜色亮度的联觉对应,无论是从音高-亮度的感知方向,还是从亮度到音高的感知方向,研究中的被试都表现出普遍的联觉对应。

其中物体的大和小与音的长和短相互的联觉对应,在研究中仅有音长-物体大小方向的联觉对应在实验结果中是显著的,而反方向的物体大小-音长的联觉对应未得出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音的强和弱与物体大和小的联觉对应体验具有优先性,即感知到物体大小时,音强相关的联觉感知覆盖住了音长相关的联觉感知,从而被试表现出的结果大多与音的强弱有关,而非假设的音的长短。

(3)基于两个实验结论涉及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通过图形大小、线条长短、线条形状等与音乐元素具有联觉对应关系的图片,引导儿童对所演奏的乐曲进行音乐性的表达和创作。

通过考察分析儿童整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利用联觉卡片作为儿童音乐学习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乐曲表达不同的方式和情感,在具体的演奏中更容易实现各种表现需求。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使教学内容更饱满,避免了以往教学中音乐性相关内容的缺失。

综上所述,研究考察了学龄前儿童对音响相关元素的联觉对应心理及主要的特征,同时检验了不同感知方向的联觉对应情况,同时研究结果的应用实践也为相关的研究以及儿童音乐教育的从业者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数据参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音乐已经成为人类生活无法分割的一部分。近一个世纪以来,同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一样,音乐及其相关文化的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处处蓬勃生机,而且发展速度迅速而频繁,日新月异。

从占据霸主地位的古典乐到爵士、摇滚、民谣的诞生兴起,再到二十一世纪难以归类统计的各类新兴音乐类型,如电子音乐、世界音乐、城市流行、嘻哈说唱等等,各类音乐风格和形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与之相关的产业如音乐制作、数字多媒体、娱乐演出等等亦是空前的发展兴旺。

在其他行业中如影视制作、电子游戏,还有最近几年兴起的短视频中,我们也会发现音乐也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画面或操作界面及内容相融合的背景音乐,不仅衬托视觉表现内容,更是加深了参与者的情绪情感体验。

与音乐文化和产业蓬勃发展相比,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却显得无比滞后。无论是具体的教学策略还是普遍对音乐教育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以歌唱赏析或器乐演奏技巧为主的教学活动中。

究其原因,除了行业的主要从业者缺少与时俱进的前瞻性之外,与音乐普及教育相关的理论或研究创造在近半个世纪没有特别大的创新和突破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发展促成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而针对音乐普及教育领域沿用至今的相关理论和体系仍然是上个世纪前半叶的奥尔夫、柯达伊以及达尔克罗兹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和发展。

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当下时代音乐应用场景的脱节,造成了现在教学环境及体系整体滞后的现象。

当下社会对儿童音乐教育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且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幼儿园还是社会教育机构都亟需可以引入或参考的理论或方法,以实现行业内的创新和发展。

研究关注的音乐相关的联觉心理,可以基于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以个体在音乐感知方面的心理特征为依据,在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线下的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组织思路。

随着互联网线上教学的日益普及,突破空间和实体局限的教学模式和传播方式也需要更科学的组织形式和内容。

在线教育需要更加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和途径,而音乐学习的主要内容却以感知为主,如何将抽象的感知进行直观性、可视化的转化,有效的实现感知内容的传达,需要更多的基于联觉音乐心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实践检验。

最后,希望基于研究的研究结果,针对联觉心理在儿童音乐、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可以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引发更多研究者对相关项目的关注,以期在相关的心理理论研究方面,以及理论的应用实践方面实现发展和进步。

研究报告的实证结果应考虑到一些局限性。首先在实验测量的样本数上,对于非参数检验来讲偏少。

由于实验的被试有一部分需要从音乐教育机构挑选,并且要符合年龄以及学习期限和小提琴专业的要求,可以选择的被试范围较少。从某一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的效度。在往后的研究中,需要扩大被试范围或者调整实验设计来进行改善。

其二,研究的实验参考周海宏对音响元素联觉相关研究的实验设计,研究内容为音乐元素联觉的二极匹配对应,测试结果为相符或不相符两个二分选项,统计结果不是连续数据,也造成了一些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在后期的研究中,需要重新进行实验设计,可以参考近些年国外相关的研究设计,扩大实验中被试的选择项目,或者改变实验设计。

如参考JamieWard研究中的实验设计,将十组分别相差五度音程的乐音作为考察音高相关联觉的材料,然后让被试在电脑色彩工具中进行自由选择。

这样可以相对更全面的了解音高与时间颜色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可以得出连续数据,使得统计结果更有效。但是也要考虑儿童被试的操作可行性,需要对实验进行前期的操纵测试,找出合适的实验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音长   元素   音高   心理   音乐   物体   音响   音乐教育   关系   儿童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