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屏幕时间“点石成金”- 教孩子和屏幕正确交往

上周的文章,我们详细探讨了电子产品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具体原理,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我们聊了这么几点:


人们经常低估自己和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真实使用时间远超建议的健康时间;


游戏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可能造成生理上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孩子的认知和社交能力造成伤害;


大脑处理不同形式的内容的机制不同。读文字对前额叶的训练效果,看视频无法达到;


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影响孩子的睡眠,并和体重超标,过度活跃和攻击行为有关联。


然而,即便是知道了有这么多的潜在问题,我猜你也没有很极端地想要把所有的手机、电视、电脑一“禁”了之。是的,中庸之道在我们的内心一定已经开始召唤了:任何东西都如硬币有两面,电子媒介这枚硬币的另一面上,到底刻了什么?


我们这期文章就要和你聊聊,为什么我们无法把电子产品一“禁”了之,什么时候可以使用电子产品,以及那些屏幕的优势场景下,我们怎么用积极而科学的“姿势”来使用它们,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vol•壹

“积极陪同”


视频媒介带来的信息量、沉浸感、真实感,比起其他媒体有明显优势。需要看视频节目的那些场景,我们给你准备的“点石成金”法是:“积极陪同”


还记得我们上一篇文章说过吗?看视频内容的一大问题在于被动接受,和看书的主动性相比,看视频内容就像是被填鸭。


而我们是有机会化被动为主动、平衡情绪和理性脑的“训练”的。达到这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诀窍就是父母的“积极陪同”。


“积极陪同”可以被拆解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共同观看”(co-viewing),一个是“引导话题”(active mediation)。为了更简单的表述,我们就把它们称为“陪看”和“陪聊”吧。


“陪看”很容易理解,你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注意力和他/她放在同一个屏幕上,投入地一起看就可以了。做起来简单,带来的收益却不少。


从交流喜好、挑选节目,到一起观看动画、电影,又或是玩个游戏、合作通关,你和孩子的注意力,当然都关注在内容本身,可身体和大脑还有另一套潜在的感知和记忆:它会感受到身体的触感和温度,记录下来陪伴的安全感觉;它会感受到一起大笑、一起大哭、一起紧张的情绪共鸣,记录下来内心和外部世界的连接时的愉悦体验。


以后的课程里面我们会具体提到,安全感和连接感对一个孩子乃至成人的巨大影响。而“陪看”的过程,是可以滋养安全感和连接感的。


而“陪聊”,就需要你额外用心了。具体说来,“陪聊”就是要在“陪看”过程中的合适契机里,通过引导性的答案、或者启发性的问题,和孩子开启讨论。


「具体有哪些引导的契机可以使用呢?」

挑选观看内容的时候

和孩子一起挑选视频节目,问问孩子“喜欢看什么?”,引导他们说说“为什么?”,也和他们聊聊你认为“哪些是精彩的、有趣的、有用的”的选择,和你心里的“为什么”。


这样我们便有了一次聆听孩子的“价值观”和与孩子分享我们的“价值观”的机会。


孩子看上去惊讶、气愤、困惑或者激动的时候

尽管孩子无时无刻不在“释放”自己的情绪,但是他们可能“不理解”自己的情绪。(有的时候成人也是一样。)


在情绪发生的当下,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梳理清楚:回顾情绪的体验,拆解情绪的来源,帮助他们接纳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这台情绪的“小机器”如何运作。


问问孩子“你刚才感觉到‘愤怒’吗?”,“看到了什么让你这样感觉?”。在孩子说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但是,不要对负面的情绪表现出“批评”、“不喜欢”。


节目里的人物之间出现社交互动的时候

“另外一个孩子做了什么让他难过了?”,“她现在心里会怎么想?”


对你来说的社交日常,对孩子来说可能信息量巨大而无法理解。社交互动的底层逻辑是“对别人的想法和行为的推测”,这种“推测”能力需要孩子不断练习,也需要你分享自己对同一个场景的理解给孩子、帮助他们校准。


内容涉及真实社会里的负面事件时

大众媒体专家Melissa Camacho博士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特别谈到在“引导话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理解负面事件。大到地震,火灾,气候变化,具体到幼儿园虐童,孩子被拐卖,一个经常看手机、电视的小孩子不可避免的也会看到这些报道。别以为小孩子无法理解这些新闻,他们隐约会知道一些不好的事情在发生。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已经懂得字面意思,如果没有经过细心引导,也可能做出极端的理解。


我们需要在当下认可孩子困惑或恐惧等情绪感受,听他们表达忧虑,进而安抚他们的情绪,然后再伺机进行理性的讨论。


对于孩子,这个过程就是一次成长。


我们无法屏蔽每天发生在新闻里的糟糕的事情,但是可以花时间去教孩子去理解它们的真实危险程度,既不过分恐惧,也需要从中学会保护自己。


“你”认为合适的任何其他时机

是的,我们专门拿出来说,是因为作为直接参与者,你最能够精准、实时地感觉到孩子的注意力、情绪、话题的流动,你也是最了解你的孩子的各个环节进展的人。


如果孩子冒出对数学、语言本身、宇宙的兴趣,不妨从这里出发找些材料给他;如果他突然只是想抱抱,那么就给他一个简单的抱抱。


不必拘泥于我们列出来的话题,也不用怕“错失”一个机会。养育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互动、容错又充满创意的故事。对坏事的恐惧,也许比坏事本身更有破坏性。


你可能会问,现在有那么多“教育视频”,本身就设计了提问的环节,孩子难道不会从这些节目中直接学这些么?


研究者发现,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在共同观看的过程中提问和来自节目的提问,哪怕是同样的问题,前者也会让孩子学到更多。


互动类的视频,且不说情感的部分,仅仅从“学东西”的角度,都无法代替你的参与。


vol•贰

视频电话


视频电话,即使在美国儿科协会制定的0-2岁的电子屏幕时间指南里面,也是一个特例,并不在限制屏幕使用的范围之内


这个特例的增加不是一个随意修改,是基于视频通话帮助幼儿和家人维系关系确实有效的调查而做的改动。


我们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代哪怕和家人相隔两地,也可以日日相见的人。爷爷奶奶可以通过视频电话陪伴孩子:鼓励孩子蹒跚学步,陪着孩子牙牙学语,给他们讲故事。老人和孩子哪怕长时间不住在一起,也可以有持续的情感交流。


看到爷爷奶奶的“面容”,在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人的视觉信号处理的脑区中,有很大一部分区域是专门安排给“面部识别”的,并且发育得很早。在视频中看到他们的相貌和表情,会激活孩子和情感连接和永久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建立更深的情感关系,在信任和安全的情绪下接收传递来的信息。这也是“视频电话”不可替代的原因。


你是不是好奇年幼的孩子是否会记住这样的时刻?Burtman博士告诉我们:“孩子也许不能记的具体的对话内容,但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这些对话和互动中流动的情感和温暖,将会被孩子记住。而这种温暖和被爱的感觉,将会伴随他们成长。就像我们也许已经忘了祖父母当年给我们念的童谣、做的玩具,但是哪怕步入中年,想起他们依然会感到一种说不清楚但又是实实在在的温暖。”




vol•叁

偶尔上场的数码保姆


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忙到喘不过气,需要安静的开一会儿车,踏实吃一顿饭的时候。也许只有递上手机才能换来片刻宁静。


那就这样做好了!


我们已经知道了屏幕的影响是如何在长期发生,同时也知道短期的、偶尔的屏幕时间,并不是什么烈性毒药。在具体的场合做出自己的取舍判断,这是我们最希望能带给你的心态和能力。


还记得我们在《养育的三元素》这个开篇文章里说到过,父母的压力会自然地“传染”给孩子。所以当父母状态不好的时候,不妨让我们放弃完美主义对自己的折磨,拿出坦然的心情,接受偶尔上场的数码保姆,别让愧疚淹没你。


还是那句话,“养育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互动、容错又充满创意的故事”。有时候超出预期,有时候失去控制,更多的时候充满了取舍,而唯一不变的,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我们自己恢复了良好的状态,再回来尝试刚才提到的这些陪伴方法,欣然享受和孩子共同的屏幕时光,永远都不晚。


vol•肆

小 结


Tufts大学专门从事阅读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著名教授Maryanne Wolf在她的新书《Reader,
Come Home》里主张5之岁前放慢给孩子电子产品的步伐,而5岁之后,家长有责任教会孩子使用数码产品的智慧。未来的数码时代属于孩子,他们需要通过参与,而不是隔离,来学会更好的对他们的时代负责。


好啦,今日份的要点总结在这里:


不要着急扔掉iPad!家长的“积极陪同”,既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也可以滋养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有家人住在离你很远么?视频聊天和你帮孩子和他们保持情感联系;


养育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互动、容错又充满创意的故事,偶尔让数码保姆上场也无需自责。

我们是ParentLab,一群致力于推广科学养育的爸爸妈妈。欢迎大家添加我们的微信号:yujianparentlab,寻求更多帮助和信息。也欢迎微信搜索Parent Lab,公众号和小程序同名。

参考文献
McClure, E. R., Chentsova-Dutton, Y. E., Barr, R. F., Holochwost, S. J., & Parrott, W. G. (2015). “Facetime doesn’t count”: Video chat as an exception to media restriction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Computer Interaction. 6, 1-6.


Nathanson, A. I. (1999). Identify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mediation and children's aggress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6(2), 124-143


Rasmussen, E. (2013).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reducing the media’s negative effect on children. In E. L. Cohen (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37 (pp. 387-399). New York, NY: Routledge


Strouse, G. A., O'Doherty, K, & Troseth, G. (2013). Effective coviewing: Preschoolers' learning from video after a dialogic questioning interven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9(12).


Takeuchi, L., and Stevens, R. (2011). The new coviewing: Designing for learning through joint media engagement. In New York, NY: The Joan Ganz Cooney Center at Sesame Workshop


Wolf, Maryanne. (2018). Reader, Come Home: The Reading Brain in a Digital World,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屏幕   时间   点石成金   创意   社交   电子产品   情绪   正确   节目   孩子   内容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