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绿色产业在岭南遍地开花,广东人将从中收获什么?

位于广州市的海珠桥。 Greenpeace / John Novis

前两篇介绍了京津冀和浙江的环保减碳故事,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南移,来到南海之滨的广东,又将看到怎样的故事?生活气息浓烈的广东,是全国第一个开展碳普惠的省份,绿色理念正在融入这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碳”天说“地”》系列第三期,我们一起走进广东,看看这个海滨省份如何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又在此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和挑战?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大家过得如何?是一家人结伴出游了,还是在家陪亲戚长辈闲聊唠嗑?

作为一个区域财经研究者,我观察到,即使是在过年这样的轻松时刻,人们聊天之中也不乏有对经济前景走势的感慨。2022年,受全球局势动荡、疫情冲击的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仅实现3%的较低增长。而我们南面的邻居越南,却以8.02%的GDP增速领跑全球。

事实上,从五、六年前开始,我身边就陆续有做实业的朋友来打听,询问要不要将工厂迁往越南?而最近几年,关于“越南将取代珠三角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的议论更是甚嚣尘上。

从产业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承接与转移、升级与淘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相较于外部越南的竞争,对广东来说,真正的影响其实来自内部民众对于绿色生活、环境质量日趋强烈的期盼诉求,以及国家层面的“双碳”承诺。这些都倒逼着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进一步加速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

这方面广东做得如何,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1.27亿人民,又从中收获了些什么?

01

2015年,微软关闭原诺基亚东莞及北京手机工厂,部分拆卸的生产设备被运往越南工厂。

2019年,三星关闭了位于惠州的智能手机生产厂,转头又投资170亿美元,在越南建设研发中心,成为越南最大的外部投资者。

2022年,“经营面临空前困难”的佳能关停珠海工厂,也搬去了东南亚。

……

过去几年,类似的新闻想必大家也都听说了不少。许多外企相继关闭了在珠三角的工厂,将产业迁往东南亚,这在国内引发了一阵产业流失的恐慌。但外交学院教授施展调研了越南和广东两地情况后发现,外企搬迁的影响并没有舆论渲染的那么大。

在其出版的《溢出》一书中,施教授引用了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经济大学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阮德成的话,来形容越中的产业联系及越南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因为我们(越南)有广州”。

阮德成所说的“广州”,指的是以广东为代表的东南沿海省份,这也是越南对华贸易的重要区域。

数据显示,越南出口有较大比例是终端产品,进口则主要是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零部件、半成品等)。而这部分上游机器设备和电子零部件主要进口自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其中,工业门类齐全的中国是越南的第一进口国。

而对于“广州”来说,迁往越南等地的,主要是产业生产流程中对供应链需求较低、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的环节,这也对应了越南的优势。但随着生产流程中的某些特定环节往越南转移得越多,对中国供应链的需求就越大,二者反而形成了一种深度“嵌合”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广州”的产业话语权,也使其得以轻装上阵,更加专注地向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上端攀登。

2010年,广东新塘镇的街道上,布满了服装厂的广告。 Lu Guang / Greenpeace

事实上,在经历了几轮产业蜕变升级后,今天的广东早已告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岭南衣、粤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转型建立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这也体现在了广东出口产品科技含量的持续提升上: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4.1%,占整体出口比重由39.3%提升至42.3%;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占比由2018年的17%提升至2021年的19.1%。

另外,从产业投资方向上看:根据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的梳理,科技创新和能源低碳转型成为广东省过去三年投资的关键词。2020-2022年间,在广东省重大建设项目清单中,项目数量占比增长最快的为创新体系建设及科技项目和低碳能源项目,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8.3%和26.2%。

其中,低碳能源项目数量最多,清单中平均每年包含92个低碳能源项目,数量占比由45.9%上升至55.1%,总投资额由53.8%上升至74.9%。比如作为广东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焦点和新引擎。

南澳风能发电场。 Greenpeace / Xuan Canxiong

根据《十四五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当地未来将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广泛分布在全省各地,一些城市已经将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绿色产业作为其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

比如粤东的汕尾市,正聚焦打造电子信息、风力发电装备制造等三个千亿级绿色产业集群,及新能源汽车制造等百亿级绿色产业集群。而粤北的云浮市则致力于念好园区经济“绿色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加速绿色转型。这两个城市2023年的GDP增长目标均设定为7%以上,超过广东平均(5%)和广佛深莞这四大核心城市。

目前,广东全省正借力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珠三角为“核心”,以沿海经济带为发展主战场,以北部地区为生态屏障的“一核一带一区”的产业新格局——不仅珠三角地区以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沿海经济带也通过充分发挥自然禀赋优势,加快形成新的绿色发展增长极;就连一向“欠发达”的粤北山区也因地制宜,依靠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合力打广东低碳样本。

而这,反过来又为广东的节能减碳实践奠定了产业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向而行,有望共同推进广东2035年“率先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目标的实现。

图片来源:广东省商务厅

02

工作、生活在广东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最近这些年,单位、住家附近的臭水河变少了,绿植变多了;天气预报里的空污日数变少了,夜晚头顶的星星变多了……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广东方面“以超常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根据今年初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五年来,全省累计投入7500亿元用于污染治理。经过努力,广东大气主要污染物连续8年全指标达标,PM2.5平均浓度大幅降至20微克/立方米,数值明显低于京津冀(北京2021年为33微克/立方米)甚至长三角(浙江2020年为25微克/立方米)。像深圳、珠海、中山、惠州等城市的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十。

大力治污的同时,广东在降耗减排方面,工作同样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广东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4.51%,2020年单位GDP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位居各省前列;在主要经济大省中,广东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最高(30%)、过去五年升幅最快(上升了5.4个百分点);在三大城市群中,大湾区(广东)的人均碳排放量最小……

表格来源:绿色和平《2022年中国东部发达省市重大建设项目梳理追踪》

但也应该看到,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对于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需求巨大。从各省市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来看,2022年,广东是江浙沪粤四大经济强省(市)中唯一在化石能源项目数量上出现正增长的省份。其“十四五”规划还将绿色石化规划为支柱产业,并计划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这些必然会对广东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一些阻碍。

表格来源:绿色和平《2022年中国东部发达省市重大建设项目梳理追踪》

或许是为了打消外界的这些疑虑,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将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而要想实现这一转型,除了在产业端下功夫,更得靠全民努力,共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此,早在2015年,广东便在全国第一个进行碳普惠试点,并于次年建立了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

所谓“碳普惠”,是指对个人、小微企业等微观主体通过节能减排(如节电、公交出行)等的低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从而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从自己的低碳行为中受益。

比如为了鼓励市民绿色出行,2022年3月31日,由广东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开发建设的“碳普惠服务平台”小程序正式上线试运行,市民使用支付宝乘车码乘坐公交、地铁,即可于次日登陆平台领取低碳行为奖励。

这也是继两年前与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共同推出国内首个城市碳普惠平台后,广东碳普惠低碳激励机制由湾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一次最新实践。此举从政策层面引导公众养成绿色的出行方式,将低碳概念融入日常生活。

目前,广东省已经形成了碳普惠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博等多平台的碳普惠常态化宣传机制,不定期发布全国碳市场最新咨询,科普碳普惠相关知识,宣传碳普惠试点地区低碳旅游活动,开展碳普惠知识问答赢现金红包等活动,有效促进了碳普惠制度相关知识的传播,提高了公众节能减排的减碳意识。

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生活正在成为岭南大地新的风尚。这股风尚又将推动广东的绿色低碳发展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03

事实上,广东的绿色转型不仅影响自身的产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福祉,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广东能否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但对照“双碳”的具体要求,不得不说,广东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首先是能源供应保障压力较大。广东是耗能大省,又是资源小省,缺煤、少油、乏气,水能资源基本开发完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尚未大规模开发利用。2020年,全省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高达74%,像煤、石油、天然气等均依赖外地调入,能源需求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长期存在。

尤其是在电力方面,受制于省内新能源发电季节性间歇性特性、电网技术约束以及西电东送不确定性,在用电高峰时段,省内一些地区特别是珠三角负荷中心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时有发生。

其次是能源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分布式光伏、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商业模式还存在一定障碍,氢能、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业态发展的配套机制也亟待跟上。

再次是节能降碳空间有限。因为整体来说,广东的低碳发展水平较高,内部挖潜的减排难度较大,边际成本明显上升。另外,广东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的进出口大省,未来可能还会面临欧美的绿色贸易门槛所带来的冲击。

为此,“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按照“控煤、节油、提气、增非”的发展要求,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一方面,能源结构将更加优化。清洁能源逐步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预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提高至49%%左右,电气化水平显著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8%左右,大致形成煤炭、油气、非化石能源“3:4:3”的能源消费结构。

另一方面,能源利用更有效率。“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4%,火电供电煤耗和电网综合网损率进一步降低。能源利用效率保持国内领先,并与当前中等发达国家基本相当。

以电力的绿色转型为例,目前,南方电网广东公司正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并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先行示范区。

2022年,广东电网出台了碳达峰行动方案及29个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方案,在深圳、惠州,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以及东莞松山湖等地,分层分类开展示范区建设。

同时,建成投产粤港澳大湾区柔直背靠背、闽粤联网等151项35千伏及以上电网工程,显著提升了广东电力保供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投产粤澳电力联网第三通道,对澳供电能力提升三成;投产梅州、阳江两座蓄能电站……至此,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清洁能源消纳比重最高的世界级湾区电网。

预计今年,粤港澳大湾区新型电力系统先行示范区将实现非化石能源消纳率100%;到2030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90%。

绿电的普及无疑将促进广东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型,并给每一个广东人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毕竟,相比冰冷的统计数据,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电力更稳定才是普通人直接可见可感的幸福来源,也是公众基础核心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虑到广东是全球第十一大人口地区,GDP总量更是能挤进世界前十,这么大一片区域如果能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将造福1.27亿本土人,对全世界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广东,这片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之地,届时将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参考资料:

1、绿色和平《2022年中国东部发达省市重大建设项目梳理追踪》

2、杨弃非《为什么说产业“走不出”广东?》,每日经济新闻2022年12月11日

3、刘竹波《区域观察:“碳普惠”机制从广东走向全国》,新华财经2021年6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三星   广东   产业   越南   遍地开花   广东省   岭南   广州   化石   电网   比重   能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