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错过了吗-小漓江遇龙河上遇龙桥

阳朔有条河,叫遇龙河,人称小漓江,此话不假,它跟漓江确有一比。有说漓江是大家闺秀,遇龙河是小家碧玉,也有道理。漓江有九马画山等经典景观,但只能乘大船,远观遥望;遇龙河则可近观静看。遇龙河游览线路比漓江短,河道窄,因而也更亲民、近民,民居、农田、秀丽风景离河岸较近,游人可更贴近河岸、农田、农舍、农人。游遇龙河,你可乘船,可自驾,还可骑行、徒步,选项多多。游船则多为竹排,能越坝,游人可随意掬一捧清澈的河水,夏天还可濯足清流。至于骑行、徒步,更是别有情趣了。

遇龙河上有众多桥梁,最美的是遇龙桥。来去匆匆的游人,乘竹排,顺流而下,缓行慢流,如果能留意观赏一下遇龙桥,那也不枉此行,遗憾的是,有的人只从桥下穿行而过,并未回头细看,真是可惜!

数年前,在一个细雨濛濛的下午,我曾乘竹排河漂流遇龙河,可惜当时并未注意到遇龙桥。最近两次专门到遇龙桥,“停车坐爱”,流连忘返,久久方才离去。

遇龙桥古朴、雄浑、典雅,细枝绿藤披身,清流倒影,每当竹排美女、红伞绿衣穿浮而过,都构成一幅幅动态美景,令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

它是一座古桥,广西古桥榜上有名。它建于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位于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畔的遇龙河上,桥高9米、宽5米、长59米多,净跨近20米。让人吃惊的是,这么一座单孔大跨径石板桥,竟然不用一点灰浆,全都用石块干砌而成,历经610年风雨,仍然异常牢固。桥的两端,是遇龙村,村民傍河而居。


600多岁的桥,当然见证了不少艰难困苦与悲喜离合。桥上矗立的“抗战胜利纪念碑”,快80年了,碑身略有残损,字迹也模糊了。它是1944年遇龙村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见证与纪念。值得注意的是,旁边有一副碑,上刻较长一段文字,记叙的是“抗战胜利纪念碑”的设立者陈宝书抗战中的事迹及后来被错误镇压,1987年获得平反昭雪。副碑立于1995年。

遇龙桥西侧,修有6公里长的步道,沿步道漫步,可行至夏棠寨。步道傍河而修,依地就势,青红砖铺设,砖面路宽约2.5米,左临遇龙河,右贴近农地,远离车道,沿途有休息亭、亲水平台,可徒步,可骑行,是漫行闲逛的好去处。有时间的朋友不妨在这里走走,河水如镜,石山似簪,空气清爽,绿草萋萋,农地茵茵,不同季节可亲近不同农作物,既宜情侣散步,也适合亲子健行。

遇龙桥一侧,有“曹邺诗碑廊”,是众多名家书写的曹邺诗碑刻,欧阳中石书写的是曹邺诗《北郭闲思》:“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曹邺是何许人?曹邺出生于遇龙桥头的遇龙村,他死后500多年,才兴建起我们今天看到的遇龙桥。曹邺生在晚唐时期,是遇龙村走出的第一位进士,他做过洋州刺史(洋州在今陕西洋县)、吏部郎中、祠部郎中等。曹邺为官,清正廉洁,他痛恨官场腐败,体恤百姓。他的秉性,可从他的诗文中体现出来。《官仓鼠》辛辣讽刺官场腐败:“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怨诗》(四首之一)深切同情民众疾苦:“手推呕哑车,朝朝暮暮耕。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捕鱼谣》批判锋芒更是直指最高统治者:“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也许是他太不合时宜了,公元868年,他52岁时,辞官回乡,寓居于桂林。

曹邺不仅在晚唐诗坛占有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是广西地区诗风的开创性人物。清朝举人王维新在《阳朔道中怀曹邺》一文中说,在曹邺以前,广西土生土长的文人甚少,曹邺是广西第一位著名诗人,他跟同时代的曹唐(广西临桂人)一起,对广西地区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确,在曹邺以前,广西土生土长的文人,屈指一算,找不出什么人,柳宗元贬谪柳州,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但柳宗元不是广西人。曹邺之后,广西的文化人则渐渐多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漓江   阳朔   诗碑   竹排   农地   晚唐   步道   广西   天子   游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