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哈尔滨的零星见闻

此刻,我在哈尔滨,这座东方莫斯科的冰城。这几天,零零星星几点见闻,流水账地记录一下。

人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早晨七点的首都机场,排队过个安检大约要20分钟,久违的人流,有些拖家带口,有些商务休闲,有的三五结伴,大包小包行色匆匆,各奔东西。

十一点的哈尔滨机场,人数寥寥,长长的走廊,有些空荡荡。不知道其他城市是不是也这样。这些从北京、上海、深圳飞往各地的人里,有多少是归乡客,又有多少是旅客?


物价的高与低?

在一个省会城市,四个人一桌菜,100块钱就搞定(含各色特色菜),“便宜”到难以置信,是这里的原材料足够便宜、房租、人工够低?还是这里的消费水平就这样。晚上孩子想吃面,一个小份板面9块钱,我二十年前在这里一份面加点肉也得10块,似乎有种穿越的感觉。

衣食住行是高频需求,既然“食”很实惠,那其它三项呢?听闻这里的女性朋友是最时髦的,对衣着颇为讲究且毫不吝啬,君不知皮草的尽头就在这里。不过,这个商业繁华区,目之所及的三四个“皮草城”大门紧闭,凄凉凋敝。

太多细节,来不及去考证,也不能瞎揣测。

作为过路人,只是闲言几句,如此而已。


标签化是认知边界触底还是无脑情绪化

我写过一篇《地域黑何时休》的文章,在头条里有很高的阅读量,留言点赞也非常的多。对一个地方的人打标签,这本身没什么,但传播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越传越邪乎。

即便在北京,很多东北的同学朋友都偶尔会自嘲东北怎么怎么地,在商业领域里,“投资不过山海关”更是根深蒂固。

奇了怪了,我有好些东北的同学,知情达理温文尔雅,颇有儒士风范,如果他们普通话说的再土一点,谁知道是哪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的真挚、澄澈、温情又好像“不东北”吧;二十年前的冬天,哈尔滨和兴路上一个卖地瓜的大叔整个晚上都在跺着脚搓着手,卖力又热情地招揽着行人,这群讨生活的人又怨恨过谁?东南西北不都是这样艰难向上的质朴民众吗?

只有见过足够多的人,听闻足够多的故事,探究足够深的文化,我们可能更准确地去“提认知”,而不是情绪化地“画标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哈尔滨   额尔古纳   山海关   首都机场   知情达理   听闻   皮草   见闻   北京   认知   标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